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 | 新闻实习生:益于实习,长于实习

赵洋君 张璐璐 西大新传媒 2020-09-01

点击上方关注“西大新传媒”


新传媒 | 人物 |


“一个学期写的论文数量能抵理科学院4年的论文数量。”


“笔杆子,文笔好,还写得快。”


“不是看新闻就是看书......”


在旁人眼中,新闻学生的日常便是与文字打交道,除了作业、论文,实习也是时间占比较高的一部分。大四的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经的环节,但由于新闻专业实践性较强,部分学子会主动联系媒体实习,提前进入这一环节。


作为新闻实习生的他们,有着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呢?


先人一步便多一份积累


韦晓宁是14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她看来,先人一步实习便能多一份积累、多一份优势和机会,因此在大三下学期,她通过审核,成为了《中国青年报》的一名实习生。


抱着类似的想法,14级新闻学专业的唐婉婉自大二暑假便进入“光明日报驻广西记者站”,提早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活。


与校内的“小打小闹”有所差别,不论是采写要求、专业能力,还是自身积累上,校外媒体对实习生都有着明显更高的要求。


近一年的实习经历,让唐婉婉更清晰的知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重”。“这其实能够形成直接的刺激,从而看清自己与目标的差距,然后多学多写多思考。”


14级新闻学专业的毛敏和朱芸琳如今都是人民网广西频道的实习生。


在毛敏看来,央媒的平台给了她很多学习的机会,“单位的要求比学校里要严格,但我们也会因为参与到媒体实战工作,视野变得开阔。”


朱芸琳也认为,自己通过实习平台拥有了更多的经历和经验。


困难和挫折不可避免


从校园到社会,从学习到实践,不仅性质不同,所要适应的节奏也不同,难免会遇到从未有过的难题,经历各种不曾在学校有过的阻碍


对此唐婉婉认为,实习期间的困难多在于稿件的采写:“有的时候自己的积累能力还不足以吃透一些稿子,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写好这个稿子而焦灼。” 


第一次在央级报纸发稿的经历还让唐婉婉印象深刻——在百色跑了3天,辗转4个县镇,多次讨论和修改细节才定下来。


“当时我很兴奋,这篇稿件不仅成为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第一个头版头条,最后还得了报社当月优秀稿件,让我很受鼓舞。”


朱芸琳则有不一样的烦恼。作为一名新媒体实习生,主要工作是制作和推送微信。


“除了担忧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够好之外,还要保证每天在合适的时间推送微信,不能找理由晚推。”因此在课程比较满或当天内容比较多的时候,朱芸琳坦言工作压力就会大很多


对于韦晓宁来说,最大的压力则是怕出错


她曾经因报道单位负责人认为报道对其单位的形象不利,被打电话投诉,尽管内容是真实的。“他们一早上就给我打了五个电话,我耐心地周旋下来,最后他们也给我道歉了,说是他们太心急了。” 


有故事,有收获


能在采写过程中,知晓一个个不同的人生故事,算是实习过程中的乐趣。


韦晓宁曾去崇左出差,采写关于山歌的稿件。在论坛会议上,广西艺术学院的徐寒梅教授的即兴发言感染了她。


 会后,韦晓宁主动与徐老师交流,”老师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唤我小宁,吃饭时也与我同坐,很有亲和力。”


本以为回来之后整理好录音就能直接成稿,不巧的是,那天的大雨淋坏了韦晓宁的手机,回来发现采访内容都没有录进去。


在被实习老师追问为何还不交稿后,她才振作起来,坦诚了自己的失误,再次约徐寒梅教授进行采访。


“写这个稿子其实对于我自己的成长还是挺有影响的。我不仅采访了她,还采访了很多相关的老师同学,了解到有这么一群人在为我们民族艺术的传承做着这种努力。亲身去了解、传播了,体会肯定更深刻,我也在为传承工作做着我自己的努力,就是把他们的故事报道出来。觉得很有成就感。”



记者:赵洋君 张璐璐

编辑:罗若兰 李琴

排版:邓达

审核:司婉玉 蓝张宝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