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差点被逼跳江,亲手毁掉自己的心血,却受人景仰了80年

2017-04-24 十点读书



一直以来,我都挺佩服我们国家老一辈儿的人,尤其是老一辈儿的工程师,他们的身上总有一种现在浮躁的社会里缺少的精神:专注和拼尽一切。



茅以升的名字,我相信有人听说过,但更多的人八成还是一头雾水。


这人是谁?在2011年之前,我对他也不太熟。


2011年7月15日,钱塘三桥的引桥突然坍塌,导致一辆货车从桥面坠落,司机受伤。网上瞬间一片哗然,这桥才建了14年就塌了,它是不是一直就有安全问题,合着我们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悬着命过的桥?


但更可怕的是这样桥梁坍塌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甚至就7月这一个月,江苏、福建、北京就先后塌了3座桥。这么高的坍塌率,这不是在拿生命开玩笑吗?我们现在还活得好好的,真是得感谢大桥的不塌之恩了。


在专家忙着找原因,政府忙着找负责人的时候,人们的目光投向了距离钱江三桥不远的另一座桥——钱塘江大桥。


这座桥始建于1934年,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断了3次,1953年重新通车,到2011年这桥已经74岁了,网友甚至将这座现在仍在使用的老桥戏称为“桥坚强”。


这么一座伤痕累累、还上了岁数的大桥几十年来几乎没有经历过大修,却依然屹立不倒,反倒是才建了14年的新桥却塌了


跟老一辈儿人比起来,我们现在实在是有太多的人,忘了为匠者最基本的初心。



钱塘江大桥的建造过程,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而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的,就是茅以升。


茅以升,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学霸一枚。在清华官费留洋研究生考试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赴美留学,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并出任过江苏水利局局长。



但不管茅以升的履历多么丰富,在钱塘江上造桥,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第一大阻碍就是钱塘江大潮,大潮来时犹如千军万马过境,气势滔天,壮观非常,范仲淹曾这样形容钱塘江潮:“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诗人罗隐也说钱塘江潮来时“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对于我们观景的人来说,这样的恢弘壮阔的江水自然是人间奇景,但对于茅以升他们来说,这样的大浪却让他们举步维艰。


为了修建大桥的地基,茅以升他们需要将几百吨重的沉箱沉入江底,但没想到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运入水中的箱子居然被大浪卷跑了,该放在江头的箱子被卷到了江尾,今天拖回来明天照样被卷走。


折腾来折腾去沉箱还是无法就位,大桥的地基工作根本没法完成,倍受诗人们赞颂的钱塘江潮却差点毫不留情的,封死茅以升他们建桥的路。



但钱江潮只是其中的一个困难,钱塘江底部还有40米之厚,相当于10层楼那么深的泥沙。


想要建桥,要先建桥墩,要建桥墩就要先在江水底部打入支撑桥墩的木桩,但超厚的泥土层大大拖慢了他们工程的进度,整整一夜,他们才打进了一根木桩。


要知道光是一个桥墩就需要160根木桩的支撑,何况是整座钱塘江大桥?照这个进度打下去,他们可能干一辈子也不知道能不能把桥造完。


但这桥无论如何一定要建成。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逐渐南下,难民、军需、士兵,大量的物资和人员都要通过钱塘江,光靠船根本不够用,迫切的需要打通钱塘江大桥,开通公路铁路线。


当时的浙江省建设厅长甚至对茅以升说:“如果钱塘江大桥建不成,建不好,第一个跳钱塘江的就是你茅以升,然后我接着往下跳。”



茅以升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他白天黑夜都在不停的想办法。


他从女儿浇花的喷壶上获得了启发,先从钱塘江中抽水,再用重压将水压进江中,利用水落下时的巨大冲力,冲开厚重的泥土层借机打入木桩。就如同浇花时的水,能冲开土表浅层的泥土一样。


而沉箱的问题解决得更是巧妙。江水不是老把箱子卷走吗?那我就利用你的浮力,涨潮时箱子入水,到退潮时利用水位落差固定沉箱箱位。原本的阻力轻轻一转就变成了助力。


不得不赞叹老一辈工程师的创造力。


工匠精神,或者在这里我更想把它称为工程师精神,就是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的,他们不会等着时间来解决,反而会想尽办法去创新,去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好的工程师,没有一个是完全躺在前人的经验上的。



在策略上灵活,但在细节上,却必须死抠。这是匠人和工程师们都通行的准则:追求完美,容不下瑕疵。


茅以升对钱塘江大桥的每一道工序不是严格,而是苛刻,大到桥梁建设,小到一颗螺丝钉,都没有马虎的。


举个例子,修建大桥一共有28万个螺钉,每一个螺钉,是每一个,都有专人逐个检查,一个一个的摸,一个一个的拧,有一个不合格立马重换重装,甚至茅以升本人常常亲自参与。


28万个螺钉全部检查完成要多久我不知道,但对一颗螺丝钉都重视至此,更何况其他呢?钱塘江大桥80年后的今天仍在使用,不就是在这项工程修建的工程中,哪怕是最小的细节都没有一点偷工减料的证明吗?


何谓匠心?或者何谓工程师精神?


不放过每一处细节,力臻完美;不推卸任何一个问题,积极创新。


这两点或许并不能概括工程师精神的全部内涵,但一定是最基本的准则之一,但就是这,现在又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中国的工程师精神里,总比其他国家的要多那么一项:家国情怀。


茅以升接下钱塘江大桥总工程师的职位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银行、财团,没有谁愿意投资建桥,不是因为不看好这个项目本身,而是因为他们觉得,一个中国人做总工程师,这桥八成是建不成的。


不是这些人崇洋媚外,而是当时国内确实没有一座现代化大桥是中国人主持修建的。


郑州黄河大桥,比利时人造的;哈尔滨松花江大桥,战斗民族造的;云南河口人字桥,法国人造的……说来讽刺,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咱们所有的现代化大桥却都是外国人造的。


甚至有人挑衅的说:能在钱塘江上建桥的中国人,还没出生呢!



茅以升修建钱塘江大桥,不再仅仅是一项工程,也是一份证明中国人不比任何国家差的证明书。


在方案pk中,茅以升提出了比美国人更优的方案;在建桥的过程中,茅以升亲力亲为,甚至有一次差点死在江底,经过900多个日夜的呕心沥血,这座桥的建成终于让世界瞩目。


但这座桥却在通车仅89天之后,被茅以升亲手炸断。


1937年9月,钱塘江大桥开始通车,12月,为了阻止七七事变后疯狂进犯的日军利用大桥进一步南下,茅以升接到了炸桥通知。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925个日夜,900多名工人不分昼夜,1453米的桥每一寸都凝结着心血,但现在却毫无选择必须炸断。


茅以升说了这样一句话:“炸掉钱塘江大桥,就好比把自己的儿子亲手掐死一样。”


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接到了炸桥的命令,看着大桥上通行的车辆,逃难的民众,茅以升迟迟没有按下引爆的按钮,想着再留一会,再留一会儿……


直到下午5点,已经隐约能够看见日军车队扬起的灰尘,随着一声巨响,这座曾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大桥,却以一种屈辱的方式中止了它的使命。


桥炸后,茅以升留下了一句话: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匠心,创新,不服输的家国情怀,这是老一辈工程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除了茅以升,还有毅然回国钻进大漠研究导弹的钱学森,因做实验遭受核辐射不幸患癌的邓稼先,他们哪一个不是在恪守工程师的精神,为国家,为匠心始终坚守呢?


在今天,对于他们的这份工程师精神,我们似乎终于找到了传人。


4月19日,小米发布新一代旗舰手机小米6,在发布会上,小米的CEO雷军提出了小米人的工程师精神:


工程师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他们看起来很闷,他们不善言辞,就像我一样。但我们的内心非常的狂热,在做技术的时候我们是苦行僧,在做工艺的时候我们是受虐狂,谈到体验的时候吹毛求疵,但是做产品的时候我们野心勃勃。”



面对国际大牌手机苹果、三星等的竞争,国产手机到底能不能突出重围,技术、创新这些短板到底能不能弥补?这不仅是雷军想要突破的问题,更是所有小米人想要突破的问题。


7年来,他们一直在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2014年他们成为国内首家采用不锈钢作为手机边框的公司;2015年他们是全球第一家,在手机上采用3D的曲面玻璃;2016年他们再次领先全球,第一家采用全陶瓷机身……


他们从国内竞争一直走到国际竞争的舞台,但他们还不满足,还在前进和探索。


雷军说:只有付出全部的汗水和心血,我们才有资格接受消费者的鲜花和掌声。”



他们又和每一个工程师一样,不仅有野心,还对每一个细节“吹毛求疵”。一粒灰尘,他们可以扔掉整面已经做好的镜面玻璃;因为一道不起眼的划痕,他们可以推倒一切从头再来。


在小米6亮银探索版的研发阶段,他们还曾经有过1万块四曲面镜面玻璃中,只选用无瑕疵的一二十片的“血泪史”。



“哪怕只好1%,我们愿多投100%”


这是苛求极致的匠心,更是严谨到骨子里的工程师精神,同时也是小米永不止步的坚定决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95s1unjh&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