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朋友圈晒包的都是心机婊,那晒旅行的呢

2017-08-23 森蝶 伊周潮流


读书的时候很看不上买奢侈品的同学,心想有这钱干嘛不去旅游。后来发现,真是幼稚的人才笑人幼稚,其实这两者根本不冲突,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背大牌包旅行的...



虽然品牌们砸钱宣传的各种传说故事,让大家对奢侈品有那么点了解,至少年轻姑娘都认识几个logo吧。但跟旅行比起来,奢侈品完全被秒杀:


出国度假发个朋友圈大家狂点赞,羡慕嫉妒恨啊;晒个包包,就有点low了,十有八九还觉得你在炫富,这又是为什么?



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

 


一般来说,旅行的消费看起来就是比买包高级。如果从消费的理论研究起来的话,首先要聊的就是马斯洛“需求阶梯论”。

 

这个理论的大概意思是人必须满足低级(如吃饭买包)需求,才能谈高端(如旅游看剧)的追求。


 

说白了就是,你还饿着的时候,才不在乎什么电影好看。但,这个理论对于上万的包和几十块的电影票,好像就说不通了。

 

而国内聂超群教授提出,人们在进行物质消费时总体现着精神追求,你买衣服时,不光要穿的暖还要好看;


 

同样,在进行精神文化消费时,也有基本的物质消费,旅行时也要吃住等基本需求。

 

那么,这种语境下,文化消费还一定比物质消费高端大气上档次吗?当然不是!


包的文化



作为衣食住行的一部分,买衣服包包看似是一项基本的物质消费。获得的也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但是对于时装奢侈品牌而言,包的意义远不止它能装多少东西。它现在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附加文化,比如:


 

制造社交距离——我用奢侈品,你不用?抱歉,我们不是一路人。价值观表达——我用LV你用Gucci?抱歉,我们风格不同。

 

其实,奢侈品的根基不仅限于这个包的材质和设计,更不是浪费,不是无用,而是人类对品质、技术、设计的极致追求。


 

这种极致追求必然性价比极低,因而才叫奢侈。Coco Chanel 说过:“有的人认为奢华是贫穷的反面。其实不然。奢华的反面是粗俗”。

 

许多人讨厌奢侈品,但他们讨厌的是以自己价值观定义的奢侈品以及品牌背后的标签和族群,并不是讨厌奢侈品本身。



但如果脱离了普通人眼中对奢侈品的偏见,就与金钱一样,时尚本无错,错就错在了对奢侈品消费者的固有印象了。

 

穿20块鞋开奔驰和月入3k买LV的人都在用奢侈品,但开奔驰就算穿20元的鞋,享受的也是奔驰的生活质量,而月入3k背LV的,还不是买不起奔驰嘛。

 

旅行的物质



关于旅行,不论是涨姿势见世面还是单纯的放松度假,都像是一种投资,犹如在教育上的投资一般提升自我,值得推崇。

 

但对于中国人而言,旅行可不只是教育意义上的投资,中国人出国旅行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买买买!



国家旅游局公布,在2015年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目的中,有53.6%是以购物为主要目的,平均用于购物的费用占人均境外消费的55.8%。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人均旅游购物支出已超过7000元。在伦敦希斯罗机场的旅客中,只有1%是中国人,但中国人创造了25%的免税品销售额。


 

当然,在更好的环境,更便宜的价格买买买无可厚非。但是,以购物为目的的旅行,和单纯的买包包,两种消费观念又有多大差别。


甚至,为了买包而旅行或者不舍得正价专柜买而找人代买,难道不是更“物质”的体现吗?我自己很不喜欢麻烦别人帮忙代购。



因为旅行中,机票酒店昂贵的费用,扣掉在途时间,真正的享受的时间极为有限。为省下的那几十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和体验成本,不值得。


所以,对于以购物为目的的旅行者而言,所谓的旅行不过是换了个城市进行物质消费,又能高级到哪里去呢?

 

炫耀性消费和体验型消费




旅行和买包的另外一个不同点在于,包是人人可见的,而旅行则是沉淀的不容易通过表面而看出的。


最近,Reddit上有篇文章叫《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讲的是美国的精英阶层们已经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们有了更高级的方式。



文章中,经济学家Veblen指出,炫耀性消费指的是被我们拿来当做个人身份地位象征的消费品,其价值并非来自其客观资产而是来自比人对该商品的评价。


而体验型消费就不同了,因为它本身低调没有那么外露,所以也更在乎的自我感知,而不是社交需求。



那么,在当前讨论的语境下,看起来包包更像是炫耀性消费,而旅行则是体验型消费。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对立的。

 

旅行的炫耀消费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炫耀性消费就无处不在了。比起赤裸裸的logo,更多人晒那些能显示自己品味又不被反感的物质≈生活,难道就不是炫耀了吗?


那些好看但不好吃的餐厅,适合拍照但并没有意义的展览馆,看似注重体验的旅行,也变成朋友圈摄影大赛。



并且晒旅行,除了变相晒经济资本外,还变相晒了时间资本,这真是炫耀消费的大boss级别啊!

 

但其实,炫耀性消费的本质都是在赶时髦。而赶时髦不仅是遵从集体意志以求自保的手段,还是谋求社会地位的标志性行为。



当然这里也不是全盘否定炫耀性消费,它可能会让你的特点更好识别,节约社交成本;更是分享信息时代的生存法则,很难有人没有炫耀消费。


但炫耀如果成为消费的目的,但就太过被动了。毕竟,人长大了一定要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别人根本不关心

 

包包的体验消费



关于奢侈品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价格贵的就是奢侈品,有人觉得不想要得不到的就是必需品。

 

但不论哪种,奢侈品和必需品都是根据需求而改变的,月薪3k和年入几千万的人眼中的奢侈品显然不同。


 

钢铁大王 Carnegie 有句名言:资本主义就是让奢侈品变成必需品。这句话说的正是奢侈品的体验感。


奢侈品的质感以及带来社交需求其实都是一种体验,当你真正的注重包包的体验性时,才是奢侈品真正的主人。


 

但如果你的消费目的只是炫耀,就太痛苦了。有钱人买奢侈品,是优越生活之余的点缀,锦上添花。没钱的也硬要学人家,那只是给自己套上的枷锁。

 

不管是奢侈品还是平常的物质消费,占有欲是一种错误的消费动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如果你不注重体验而只想占有,但这笔消费多半是浪费。


 

虽然节俭是永恒的美德,但不得牺牲生活质量。 而,你与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相差的,真的不是几只包,几双鞋。 


消费的三观和欲望


最后聊聊我们为何会在意别人的消费,以及到底该怎样正视自己的购物欲。


消费观


 

聊到消费观和欲望时,就不得不提:三观只可约束自己,不可绑架他人。这是讨论消费观的首要前提。所有通过消费观来判断人性都是浅薄的。


就拿车来说,当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觉得女生开MINI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慢慢的长大后,不那么适合家庭用车的MINI,遭受了莫名的抹黑。



直到前段时间看到一本书,书里讲到,开MINI的不是小三,那他的大款老公一定很爱她。而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小三,老公也不是大款,但真的很爱我”。


这种言情小说惯用的语言,最后发展成为丧偶+孕育两个月的胎儿+运营300个员工的公司+照顾年迈的父母。而她就是一个真实的MINI CLUBMAN车主。



也许有些人认为,开MINI的=年轻+有钱=富二代,开Mini=女性+没有家庭=第三者,开MINI=个性+不稳定=不务正业。


这些刻板印象,被跨国婚姻的独立女主,被追求0.2秒的女运动员,被坚决不陪酒的职员通通打破。



这里安利一下这本不对外发售,但是这里可以免费领取CLUBMAN的书。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那些所谓自由独特的他们的真实生活。


领取方式:在个人微信号中,找到小程序,搜索CLUBMAN杂志,点击填写地址即可。


欲望和需求



关于消费观的讨论是离不开欲望的,而大部分情况下它都不是褒义词。《善恶经济学》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


“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某件商品,理论上来说,他需要的物品总数应该减去一个。可事实刚好相反,你拥有的越多,你想拥有的也越多。”



看起来,欲望不同于需求的,它像一个无底洞般吞噬着我们的金钱。但,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实力撑不起你的欲望,你除了欲望一无所有。


而欲望的好处究竟是什么?当你的金钱无法带给你快乐,你就会觉得上万块的包包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值得的,这就是欲望的魅力。



其实,每次谈论到钱的问题,二十几岁的我也会很困惑:


一面羡慕着环游世界的同龄人,一面狂刷喜欢的牌子出新品了,羡慕那些看起来轻而易举的过上理想生活的他们。


读书的时候,期待工作后的财物自由;月薪3k的时候,期待着想买什么就买得起的生活;直到不再月薪3k的时候,我更放纵自己的欲望。




因为我突然明白了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努力是为了买东西的时候,不是先看价签,而是看喜欢不喜欢;为了去任何富丽堂皇的地方,任何奢侈品商店,没有任何不安或者不自在吧;为了让自己配得上任何美物美景美人。



它不是需求,它是欲望,却异常的美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