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滨:优秀教研员需具备这十大素养
《名校长工作室》公众平台旨在分享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与各地名校长的动态,同时作为校长们学习、研究、实践和发展的成长共同体,欢迎大家多多交流。
当前,教研员队伍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对于教研员来说,如何才能胜任新课改及教研升级的要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罗滨校长提出了新时期教研员的十大素养。
▲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罗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需求加大,教研部门的职能不断丰富,教研转型的特征明显。丰富教研内容、突破教研模式和方法、研训融合、教研能力提升等成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新时期,教研队伍面临四大新的挑战。
支持学校课程供给的转型升级。经过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学校层面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课程体系;二是要注重学段之间的课程衔接,关注学科之间的关联;三是调整课程供给结构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和可选择的课程、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优化学校课程质量。教研员如何满足学校需求,为学校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指导,是我们应该积极研究的课题。
支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丰富。当前,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已从比记忆、比计算,转向比创新、比想象。学科学习关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就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做实验、合作解决问题、修订错误的过程,更是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教研员如何指导教师的“教”?如何帮助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激发、唤醒学生?
支持基于评价反馈的实践性教学改进。为更好地改进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区域需要建立学业水平评价及分析反馈制度,教研员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调研情况,结合问卷、访谈等调研方式,做大数据分析,整体把握区域学科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当下,教师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开发课程的能力、设计实施学生项目式学习的能力、组织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持续性评价学生发展的能力等都需要提升。学校需求多样,教师群体类型多、实践经验差异大、个性化需求增加,教研员如何做到点面结合?如何转变理念,提高教师研修的课程领导力,有针对性地引领和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新形势下,教研转型迫在眉睫,教研工作必须结合实际,实现指导思想转型、工作任务转型及工作机制与方式转型,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为此,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着力开展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教研工作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提升”,教研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教师研修从“专家报告”转向“众筹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教研转型,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教研员标准,努力锻造一支“多岗位胜任”的教研队伍。
当前,教研机构要发挥“现代化立交桥”作用,在政策与课堂、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国际教育与本土教育之间发挥联结、转化作用,服务教师的分类、分科、分层发展。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研制教研员标准,明确教研员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加强教研员能力建设。2012年,全体教研员从给优秀的教研员“画像”开始,自下而上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框架。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关注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等10大素养、20条具体内容,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标准。
专业精神是教研员工作的内驱力。包括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怀。体现区级教研机构对区域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以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体现教研员不断自我超越的工作态度和教育境界。
专业知识是教研质量的基础关键。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师教育知识和课程知识。教研员只有专业知识精深、课程意识强,重视对课程育人的研究和指导,才能提高课程育人水平,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指导和服务。
专业能力是教研品质提升的保障。它包括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研究与指导改进能力、质量评价与分析反馈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等。教研员团队只有围绕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拓宽研究的广度,增加研究的深度,才能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加强“学”与“教”的关键问题研究,基于真实问题、客观事实和可靠数据,科学地进行教学分析并指导,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在教研转型过程中,教研工作的重心不断下移,教研员角色不断演变,对教研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职责范围也逐渐扩大,教研员只有具备了这十大素养,才能胜任新时期教研工作。
面向未来,教研员要坚持素养导向,加强自我修炼,多维度提升教研的核心能力,高品质服务区域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
第一,建立团队共同的价值追求,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这是教研工作顺利转型的基础。
第二,根据职能定位优化教研员队伍结构。通过引进人才调整教研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通过引进优秀的学科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提高团队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普及+私人订制”提升教研员的课程领导力。例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统筹规划教研员研修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面向未来的教研培训”“学科核心素养与研训创新”“教研员课程领导力与研训创新”等全员系列研修帮助教研员转观念、转方式、补短板,“私人订制”的访问学者项目满足教研员的个性发展需求。
第四,通过机制创新、提升教研能力。教研机构内部建立“学科纵向贯通横向融合、学段纵向衔接横向管理”的立体化工作模式,通过“学业标准和教学指导”“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深度学习教学改进”“基于学业水平分析反馈的教学改进”“学科教研基地”等课题和项目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培育学科名师团队。探索校本教研、联片教研、区域教研优势互补的“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模式,实践“公共必修+选择性必修+任意选修”的教研机制,提升教研员的教研能力,满足教师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
未来,我们应坚持共享发展的原则,整体提高教研机构的工作能力,增强教研队伍的活力。在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取向”的同时,建立部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区域课程改革的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重点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持续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内容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文章发表《中小学管理》杂志,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名校长工作室》欢迎大家投稿,
积极分享有益校长成长与发展的精品文章。
tougao@mho.cn
天下山峰何其多 唯有此处峰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