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约一同赴死,网传自杀游戏传入中国!记者卧底QQ群,群主宣称“该群已死198人”……

2017-05-09 成都晚报 成都晚报


今年2月以来,一款名为“蓝鲸挑战”(Blue Whale Challenge)的俄罗斯死亡游戏引发全球关注,俄罗斯警方怀疑超过百起青少年自杀案件疑与该游戏有关。


“蓝鲸挑战”规则


鼓励参与者在50天内完成层层递进的“挑战”,玩家一旦进入游戏,不得退出。否则会遭到“人肉”威胁


游戏组织者每天向参与者发送病态恐怖的指令,比如从最初的在凌晨4:20分醒来、到全天观看恐怖电影,再到用小刀在手臂上刻“蓝鲸”标志……


16岁的俄罗斯姑娘Veronika Volkova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手臂上用刀刻出的鲸鱼的照片


如果每项任务都完成,到了第50天时,玩家会领到终极任务:自杀。


今年2月, 15 岁的俄罗斯姑娘Yulia Konstantinova从公寓跳下,生前在社交平台分享的蓝鲸图片。


俄罗斯自杀游戏潜入中国

成都晚报记者卧底Q群一探究竟


近日,有网友举报称,这种煽动青少年自杀的游戏已经潜入中国,一些压力过大或者猎奇的年轻人可能正在笨拙地模仿或尝试。


成都晚报(ID:CDwanbao)记者搜索发现,网友爆料的qq群已经不存在。记者又尝试关键词“蓝鲸”、“4:20”,可以看到搜索结果中有很多群是近两天才刚刚建立的。也就是说,它们很有可能是跟风凑热闹的“假货”。稍感安慰的同时,成都晚报(ID:CDwanbao)记者随机选取了几个“蓝鲸”群加入。


在其中一个“蓝鲸”群,群主发布了一张手臂刻有鲸鱼图案的照片。之后他表示“所有任务都是自愿的”,另一位成员则告诉新加入的人员:“如果不是认真的,就退了吧。”



而在另一个近200人的群里,成员非常活跃。成都晚报(ID:CDwanbao)记者加入该群后,还不时地有新人加进来。成都晚报(ID:CDwanbao)记者入群后不久,群主就发布了了首轮任务公告:“结合本人经历写一段负能量的话,以照片的形式上传。”



不过成都晚报(ID:CDwanbao)记者发现群里大部分是 “看热闹”的网友。



面对调侃,群主宣称:“这个群已经死了198人。”


同时群主还发出“警告”:卧底一经发现马上踢。也有一些网友催促群主赶紧给游戏示范,群主再次发布公告,公告中让敢挑战最后任务的人直接加新群



成都晚报(ID:CDwanbao)记者搜索该群号,结果指向了一个5月8日刚建立的名为“蓝鲸4:20(最终任务)”的群,群成员13人。 



记者申请加入,但未通过。5月9日记者再次搜索该群时,群名变为“抑郁互助群”,并且群成员仅有一人。


 



“蓝鲸”或致俄130名青少年自杀

国外“创始人”去年落网


成都晚报(ID:CDwanbao)记者调查发现,最早报道“蓝鲸”游戏的是一个叫Novaya Gazeta的俄罗斯调查新闻网。这篇2016年的报道里写到,“蓝鲸”游戏的名字来源于“搁浅的鲸鱼”。(注:鲸鱼搁浅后死亡率非常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助,它们最后会因为呼吸衰竭痛苦地死去。也有人将抑郁症患者比作“搁浅的鲸鱼”。)


该报道称,他们统计了从2015年11月到2016年4月之间130起俄罗斯青少年的自杀事件,发现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俄罗斯社交平台VK上同一个游戏团体的成员。根据Novaya Gazeta 网站的调查,这些团体的组织者非常懂心理学,他们利用这些孩子的孤僻和空虚,让他们深信“在另一个世界可以重新来过”。


16岁的俄罗斯姑娘Veronika Volkova


去年,俄罗斯特勤部门展开了对“蓝鲸”的调查,并逮捕了21岁的Philip Budeikin。Philip被指控在2013年到2016年期间,通过社交网站上组织了8个“蓝鲸”组织,并煽动青少年自杀。


犯罪嫌疑人Philip Budeikin



平台方“铲”掉12个“蓝鲸”群

心理专家称未成年人也需要提高警惕


目前有关“蓝鲸”话题已经在中国社交网络不断升温。腾讯5月9日发布声明表示:平台方于5月6日对涉及“蓝鲸”关键词的QQ群进行排查,共对12个疑似相关QQ群进行了处理。希望青少年网友和家长需要提高警惕,不模仿不学习此类做法,发现此类现象及时举报。



那么游戏“组织者”是否涉嫌违法?


成都晚报(ID:CDwanbao)记者就此联系了相关律师和专家。他们表示这类行为涉嫌组织、教唆他人自杀自残,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但具体界定需要根据实际细节来判断。一经发现相关行为可以向司法机关举报。


针对“蓝鲸”游戏的参与者多是青少年这一情况,成都思悦仁和心理咨询师宾晓元认为,“逆反期”的青少年自觉心理上已经成人,但在情感和认知上还处于半成熟状态。在这种诱导游戏的消极暗示下,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特别是一些缺乏关心、性格本身较孤僻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这种负暗示的影响。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宾晓元不建议用“堵”的方法。“可以主动将和孩子沟通,加强生命教育,和他们一起讨论遇到这类情况,应该如何应对和处理。”


另外,宾晓元提醒到,成年人同样应该提高警惕,“一些缺乏安全感,或是工作成就不高的人群,他们其实也非常容易受到诱导”。宾晓元建议大家:“多投入正常的社会活动,可以学习一些心理自助知识来增强防御能力。”


每一个青少年、成年人都应该

珍爱生命,远离黑暗游戏

同时,

不要吝啬你的爱,

有时,一句简单的关怀可以拯救一颗抑郁的心


END


  • 成都晚报记者:王雅妮 

  • 编辑:JW、丑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