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春节将至,写给爸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上一次写信应该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工作后回家的时间更少了,上一次回家是元旦节,短暂的相聚,有些想说的话按下未讲,也不善表达不知道怎么讲。马上春节就要到来,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忽然想写一封信给你们。
元旦在家的时候,在厨房水池旁看到一盒白色细物,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是小苏打,向你学习洗碗呀”哈哈,心里暗喜,您以前看我做这些会说我瞎捣鼓…不过用苏打和热水清洗油瓶可是您教我的。
如果回家过春节的话,我会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年货,买糖果、炒货、调料、食材,用超市的大塑料袋装起来拎回家。今年我开始比较多的用布袋,不用超市提供的塑料袋,布袋结实、好清洗。春节不能陪妈妈一起买东西了,妈妈去买东西的话带上我上次带回去的米黄色购物袋吧,好看又好用。虽然超市塑料袋别人都在用,但是我觉得减少一个是一个,有一天限塑令会真正执行,超市提供的塑料购物袋肯定会大量的减少,所以也是改变习惯提前适应。
(图片来自网络)
过年时候会有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妈妈总能做上一桌的美食,爸爸负责洗菜、备菜、布置餐桌。在我家,年三十中午那顿是大餐,我和爸爸一起铺好红色的一次性塑料桌布、摆好餐具、倒上酒,再去放个鞭炮就可以开饭啦。爸爸,今年就不用铺塑料桌布了吧,把餐厅的灯都打开也很明亮有过节的气氛。我猜爸爸可能会说…那你回来收拾残余、擦桌子。我也想呀^-^,今年就由您代劳了,辛苦啦!
(美味的年三十大餐)
吃完饭了都是爸爸收拾,再次给爸爸点赞...吃饭人多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要倒垃圾。最近的垃圾池(箱)旁,会看到有人在捡拾废品,他们会捡纸壳、玻璃瓶、泡沫、部分塑料包装、易拉罐等等。家里的剩菜汤汁比较多,如果和那些别人要捡的东西装在一个袋子里,很容易弄上油污,捡拾或者清洗起来就费劲了。那我建议厨房里摆两个桶,一个放厨余和已经沾了油污的,另一个就放比较干净的废弃物,第一个可以装袋子扔垃圾箱里,第二个就摆在箱外给别人捡走。爸爸看如何?
(图片来自网络)
春节期间的好日子,经常会有请客吃酒席的,大碗席八个菜里会有一两个明炉火锅,现在饭店都用固体酒精,但是如果放这样的固体酒精,一定要把外包装撕掉,在包间里吃饭的话更不能带包装一起点燃,味道很不好闻的对吧。
(图片来自网络)
春节时候还会串门拜年,不管是做客还是接待客人,总会先倒杯热水,人多的时候可能就用的塑料杯或者纸杯,纸杯内壁有一层聚乙烯淋膜,先不用去琢磨复杂的塑料类型,考虑到热水的高温和产品质量不一定达标,很难避免有不好的东西进到茶水里,所以还是不要使用一次性的杯子了。爸爸有带杯子泡茶的习惯,妈妈一般不怎么带杯子,但是妈妈电话里经常问,家里有发的杯子、送的杯子要不要带给我,妈妈自己先拿着用嘛。这个杯子就是妈妈给我的,人见人爱呀!
(人见人爱的水杯)
过节期间估计比平时产生更多的垃圾,可能会有人因为垃圾占道、来不及清运,而直接在垃圾箱里点火烧掉,这样的露天焚烧危害真的是太大了!如果遇到了,要尽快绕道过去,到家后拨打环保热线12369、在12369微信平台进行反映,如果环保热线说是城管负责垃圾清运他们不管,还可以打市民热线12345,会有负责部门再回电询问情况,再告知具体的地点和时间,强调要及时清运避免有人烧垃圾,也不可以这样露天焚烧,这样的危害比填埋要大的多的多!!
(图片来自“春节大扫炉”)
(图片来自垃圾不如江湖)
我们的家在江汉平原的小镇上,小时候,春天田野里一片片盛开的油菜花,夏天在流经镇上的河里好多人在玩水纳凉,现在镇上的环境和当时是不能比的了,当然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更舒适方便,可是也不能看着它一天天的变的糟糕,我们可以做出一点改变,期待你们的回信!
祝爸爸妈妈春节愉快!笑口常开!
2018年2月13日
小编补充:如果你在家乡也遇到过露天焚烧垃圾,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春节大扫炉”。
百蝶缘:
南京市雨花台区百蝶缘生态发展中心原为自然之友南京会员小组,成立于2005年,主要在南京市各大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参与南京市环境保护局的宣传教育活动。2012年6月,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民政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正式命名为“南京市雨花台百蝶缘生态发展中心”,入驻南京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开始向专业的环境教育方向发展。
自2012年底起,承接政府公益服务创投项目,在康盛社区、花神庙社区和景明佳园开展“蝴蝶进我家”、“绿色小当家”、“自然学校”等社区环境教育项目,通过在户外的自然体验活动、阳台种菜和在室内的自然电影、自然学堂等活动,集合社区大家庭的力量,建立孩子们自己的自然学习小团队,为孩子们提供有趣、专业、多元的自然学习和体验。
同时,我们在南京市红山小学开展校园植物物候观察和生态园建设项目,探索在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新模式。另外,我们与政府、NGO、高校环保社团、媒体及企业间建立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陆续与创绿家SEE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汇丰中国社区项目合作,鼓励并引导大众志愿精神,培育公民社会基础,打造专业化志愿者合作互动平台。
使命:
触发公众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