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敌视中国"已成气候?这些美国高参显然不同意!

国观智库 2022-05-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直新闻 Author 陈晓



本文字数:2087字

阅读时间:5分钟


十秒看全文

对华强硬并非美国社会的共识。作者通过梳理近期美国前政府官员和智库学者提出的对华政策主张后发现,呼吁与中国继续接触的“温和派”亦不在少数。他们主要的政策主张是:中美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美国的对华接触政策并未失败,美中经济脱钩不可行,美中之间不会有冷战。


因此,我们不必对中美关系的前景过于悲观,在警惕特朗普政府将美中引向恶性竞争的同时,要防止过度夸大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敌视共识”。



“敌视中国”已成气候?

这些美国高参显然不同意

作者:陈晓,国观智库高级研究员


随着美国国防部《印太战略》报告今年6月1日正式出炉,特朗普政府在一年半之内已先后公布了《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等报告,从国家级战略层面明确将中国定性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目前来看,对华强硬已成特朗普政府既定的对华政策。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社会已经史无前例地做好了“硬怼”中国的思想统一。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2017年12月发布为起点,我们对美国前政府官员和智库学者同一时期提出的对华政策主张进行梳理,发现呼吁继续保持与中国接触的“温和派”亦不在少数。他们的政策主张主要集中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把中美对立起来是个“伪命题” 


布鲁金斯学会副主席布鲁斯·琼斯(Bruce Jones)认为把中美两国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对立起来是一个伪命题,两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朝核问题上,两国也有利益重合。

 

布鲁金斯学会的卜睿哲(Richard Bush)与何瑞恩(Ryan Hass)认为,在华盛顿出现的对华强硬现象主要是“左边的进步主义者和右边的民族主义者的联盟”,主要是安全问题上的鹰派、经济问题上的民族主义者“站在了一起”。


美国《印太战略报告》在今年“香会”期间发布



 二、“特朗普的一些说法是妖魔化中国” 


一些美国前政府官员,如芮效俭(J. Stapelton Roy)大使、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等反对特朗普政府把过去几十年美国对华政策的许多成就全盘否定,认为“接触政策是成功的”,“建设性接触很好地服务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芮效俭指出,尼克松访华、卡特与中国建交都是为了“在与苏联的竞争中取得地缘战略优势”,而不是为了“改变中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Chas Freeman)、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亚太事务主任贝德(Jeffrey Bader)等认为美国从中美关系中获益,特朗普政府关于中国和中美关系的一些说法是误导性、夸大的、甚至是虚假的,是妖魔化中国。

 

著名学者史文(Michael Swaine)在《制造不稳定的亚洲:美国“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并不足以完全推翻现行的对华政策,中国支持大部分现行国际规范,史文的判断是:“特朗普政府通过指责北京蓄意颠覆整个全球秩序,试图把美国及其他民主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引向零和博弈”。

 

耶鲁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指出,固执地把中国当作威胁会带来严重后果,不仅会导致以牙还牙的关税、不断升级的安全摩擦,甚至有可能爆发军事冲突。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到机场迎接。



 三、中美之间只考虑做一笔买卖是短视的 


世界银行前行长、前副国务卿佐利克(Robert Zoelick)不认可美国政府交易性的、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他认为,特朗普想使中美经济脱钩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他认为特朗普没有进行系统性思考,而只考虑做一笔买卖,达成一项交易,是短视的。

 

前国家安全委员会亚太事务主任贝德指出,特朗普疏远中国的做法,从根本上放弃了与中国规模巨大的交往和接触,是对中美长远关系的一种改变,没有进行过成本和收益、风险和机会评估。他指出,美国大多数企业意识到他们需要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

 

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主任夏伟(Orville Schell)指出,“美国政策转向遏制或者放弃与中国合作,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急需一种更负责任的治国理念,既能保卫美国利益,又能避免双输。”他认为,特朗普政府在限制中国的高技术投资和人才进入美国方面做得过于仓促,有可能损坏美国的创新经济和经济竞争力。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21世纪中国中心主任谢淑丽(Susan Shirk)认为,与中国脱钩是巨大的错误,将对全球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损害世界经济稳定,破坏供应链,而这些供应链是过去三四十年美国享有的和平、繁荣的基础。

 


曾提出“软实力”的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



 四、中美冷战2.0?不存在的 


约瑟夫·奈认为,中美关系与美苏关系大不相同,不会发生冷战。美苏之间几乎没有经济联系,几乎没有人员交流。然而,现在中国在美留学生有37.5万人,还有几百万旅游者,两个社会之间的交往使彼此不能孤立,也使彼此抹黑对方变得困难。

 

耶鲁大学教授、冷战史专家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认为,很多人提出的“新冷战”或“冷战2.0”“冷战3.0”是无稽之谈。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葛莱仪(Bonnie Glaser)认为,冷战的主要特征是美国与苏联之间意识形态的竞争,现在的中美两国关系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中国也没有像苏联那样寻求势力范围,或组织一个盟国集团来对抗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金骏远(Avery Goldstein)认为,现在不存在中美进行冷战的国际条件,没有哪个国家想要被卷入两国的长期对抗,甚至“中国的地区竞争者印度和日本”也认为要与中国合作来推进共同利益,也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像冷战时期那样“选边站”。

 

2018年12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在美国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发布一周年时曾预测,“美国国内已形成对付中国的共识。它不仅超越了白宫和国会的分歧,也跨越了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歧见,更弥合了商业企业和工会的矛盾以及全球主义者和民粹主义者的分歧。

 

现实是,美国仍有不少人对中美关系进行着理性的思考,虽有“政治正确”的倾向,但“敌视中国”显然不能算得上是气候已成。

 

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我们不必过于悲观,既要警惕特朗普及极右势力将中美引向恶性竞争的可能性,更要防止过度夸大美国社会的所谓“敌视中国共识”。


来源:微信公众号 直新闻(zhi_news)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




重磅! 陈晓: 美对台政策的本质及历史启示


休战!美学者:中美回归贸易外交,但当前至少存在这四个挑战


博尼法斯:"法国战略界正在讨论是否要和美国继续保持同盟关系"——"国观时局讲堂"第三期聚焦伊核问题


哈萨克斯坦智库: 哈陆路通道对中国有战略性意义


海洋能产业如何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国观智库在青岛组织"中国海洋能产业发展研讨会"


黄芷渊: 解构香港困局新现象及应对建议!


约瑟夫·奈: 过多操纵美国的特权地位,会弄巧成拙!


国观智库自媒体平台现接受文章投稿,稿费从优。有意向者请发送稿件至:research@grandviewcn.com,并在标题中注明“投稿”。要求:原创未发表时政评论类文章,领域涉及海洋治理、一带一路、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字数1000-2500字。如被采纳,我们将在收到稿件后一周内邮件回复。

国观智库成立于2013年,是中国最知名的独立智库之一。国观智库始终坚持“行知·致远”的发展理念,用知行合一、行稳致远的态度和实践致力于中国的安全、繁荣和稳定,研究领域聚焦于海洋战略与蓝色经济、边疆治理与全球反恐、”一带一路"与境外投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