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央视联手打造“3.15京东国品日”,体现出刘强东的平台经济学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媒体公关圈被称之为“公关节”,而在百度百科上,关于315和315晚会的解释是这样的: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 ,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以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每一届3·15晚会都在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法律法规而努力。”
说到底,今天特殊的原因是因为要维护“消费者权益”。长期来看,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不应该是针对个别案例“放大镜”+“聚光灯”式的狭义维权,更应该要通过长效机制促进行业不断变化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在中国,消费者权益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在中国的消费升级大潮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从“单纯地追求低价”,到追求“商品品质和服务体验”上转变。迈入小康社会的中国,物质前所未有的充裕,人们的购物欲望和购买能力相比往日有大幅提升,人们希望买更有品牌,更有品质的好产品,也希望获得体验更好的服务,特别是“高学历、高收入和高职位”的三高人群成为消费增长的中流砥柱后,品质消费变得日益流行。
正是瞄准这一点,3月14日,京东联合央视及30余家“CCTV国家品牌计划”成员启动第二届“3.15京东国品日”,旨在促进更多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转型升级,进而满足消费者对品质消费的追求。
京东凭什么能促进中国质造?
不论是从“京东,只为品质生活!”这句话,还是“双11全球好物节”这个名称,都能感受到京东在向外界传递“品质购物”的愿景。京东也是这样做的,通过多年来潜心构筑的自有物流体系、供应链和品控能力、自营+平台的B2C模式,京东已经是一个可与“品质”直接划上等号的零售平台。
京东拥有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自创的各种质量检测标准,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等第三方力量,360度的线上品控全流程,以及各种品控技术,用来严格把控产品质量。针对自营商品,京东直接对自营供应商根据品质等进行评分,而这个评分会决定其采购比例,对供应商形成立竿见影的品质化引导;针对平台商家,则会“建立相应模型,商家的品质,把QCR和CCR作为平台价值取向里面非常重要的指标,影响到这些商家在我们整个平台店铺评分的获取。”
说白了,不论是自营采购还是平台商家,京东从入驻审核到监管到评分评级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来确保他们的商品是高品质的,再结合奖惩体系的设计,来引导平台上的企业不断进行品质提升,进而变相地加速了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升级。
更深层的来看,京东可以将其用在平台上的品质管理体系和经验,开放给企业,进而帮助他们进行内部的质量管理和提升。商家跟京东一样,也要面临不同的供应商,也有决定产品品质的多个环节需要进行品质把关,要做好商品品质就要有科学的品质管理体系、工具和经验,京东在品质管理上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功,在京东整个生态都在全面开放的战略下,其品质管理体系、资源、能力、技术和经验也将开放出来,赋能给平台商家甚至外部企业,进而促进中国质造。
京东将用技术掀起“品质革命”
京东集团业务发展有一个著名的“T型理论”,最上端是京东的六字信条“成本、效率、体验”,是针对其用户的,而支撑这六个字的是两个关键,基座是团队,其上是技术。在品质管理上,京东同样大规模应用技术来确保品质管理体系的有效落地。
用于品质管理的技术同样是京东最重要的“ABC”技术,即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和云计算Cloud。比如京东通过大数据模型来对商品、交易行为甚至投诉留言评论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对商品品质问题的预测、预警、发现和评价;再比如通过OCR(图像识别)技术来对商品页面的违规内容进行精准识别和预警,并促进促进商家整改,净化平台生态环境;京东还有一个名为“品控长城”的系统,通过军官、山海关、烽火台等子系统,对所有品类进行智能化的质量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商品;京东甚至已经将区块链技术京东应用到部分品类商品的全程品质溯源服务上,2017年5月,京东就联手科尔沁牛业打造了全球首例区块链全程追溯项目。
截至目前,京东通过ABC三大技术已经可以从品质监管、品质提升到品质推广上进行端到端的品质管理,而且可以看到京东质量管理体系一直强调“预防”而不是“检验”,这符合“世界质量先生”克劳士比的质量原则之一“产品质量的系统是预防,不是检验”。当然,“ABC”只是京东用于品质管理的狭义技术或者说信息技术——这也是作为互联网巨头的京东所擅长的技术。而品质管理从广义上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京东的品质管理技术不只是信息技术本身。
可以回顾一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在制造、零售和服务业,美国和日本率先掀起了一场质量革命,进而涌现出“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众多的品质管理哲学、方法论、体系和工具,也出现了质量管理这样的大学专业,以及克劳士比、戴明、朱兰、菲根堡姆诸多质量管理大师。“中国制造”时期,中国企业几乎都是将国外的质量管理科学运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不过多年来,“中国制造”产品给人的印象是价格低廉,正是因为此国家提出要实现“中国质造”的战略转型。
在新的零售模式、智能制造和信息技术变革下,与时俱进地应用更符合当下的质量管理哲学、体系和方法论同样重要。在这一点上,京东可以说起到了身先士卒的作用,它没有照搬国外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而是在构建符合平台运营需求的品质管理体系、工具和方法论,比如去年,针对儿童家具、智能马桶盖、游戏手机诸多特殊的缺乏标准的品类,京东就联合专业机构先后发布了对应的标准,进而促进了平台商品通过标准化而走向品质化,倒逼商家在制造环节实现了品质化升级。
在消费升级大潮下,结合发达的数字经济,中国制造零售服务业正在发生一次不亚于当年日本和美国的质量革命一样的“品质革命”。京东通过在智能管理体系、方法论、工具、技术上自上而下地全面布局和彻底开放,正在成为这次品质革命的重要推手。
平台经济的价值不只是卖货
通过品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开放,京东得到的直接好处显而易见:对于品牌商而言,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品质管理和精准产品研发,成功实现品质升级,目前华为、格力等顶级制造品牌都在京东推出了定制化产品,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响;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品质管理的构建和开放,京东通过标准制定、全流程溯源,从源头上避免商家生产低品质商品,让大家买得放心,进而保障体验;对于京东来说,则可以加强自身品质购物的属性,同时满足自身的开放战略。
去年10月,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财经》杂志撰写署名文章《第四次零售革命下的组织嬗变》,其中重点谈到京东将会从“一体化”走到“一体化的开放”模式。前者是京东商业模式的根基,供应链、物流、金融、技术、营销等都已做到一体化,进而确保了京东平台的独特购物体验;后者则是京东未来的重点,“京东致力于成为未来零售基础设施的服务商。我们将变得更加开放,向社会提供零售即服务(Retail as a Service, RaaS)的解决方案。”,社会包括网上的消费者、供应商和卖家,还有线上、线下的其他零售商、品牌商与合作伙伴。
刘强东同时指出了路线图:通过模块化、平台化和生态化来实现一体化的开放,此前京东金融、京东物流都是先成为独立模块,再成为平台开放给行业。现在看来,京东品质管理,同样是一个独特的模块,且正在开放给行业,未来有望成为零售基础设施之一。正如京东CMO徐雷在启动“国品日”活动上所言:
京东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合作,不只是商品购买的合作,我们更希望深度合作,对京东,给品牌方赋能在下一步将非常关键。我们之所以做这些事情(国品日),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品牌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发挥京东的平台价值和品牌引领作用,帮助更多“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从一体化到一体化开放,对于京东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战略转型,这不是简单地从自营到平台的订单能力的开放,而是京东作为零售基础设施,整个能力、资源和经验的全面开放,这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平台经济学”。平台不只是可以连接不同的资源,如商家和用户,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独特资源的开放(这种开放可以是数据、技术、能力、经验、方法论、体系),带动产业上下游一起升级,进而实现融合创新,形成平台效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提出发展平台经济的战略要求,就表明未来,平台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点和亮点。
京东就是平台经济的生动例子。当它走向一体化开放后,连品质管理这样的看上去难以开放的软实力,都能开放出来对行业形成巨大价值,很难想到还有什么不能开放。而开放能力赋能给行业的同时,京东也能得到更多价值,事实上,刘强东在去年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未来京东要赋能开放,并通过赋能开放进一步放大目前的成本、效率、体验优势。这意味着:我们的基础设施不能仅仅服务于单个企业,而是应该让更多方受益:通过开放、连接,将积木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我们也会更加开放地接入外部的资源能力,服务和丰富京东的生态,实现共生、互生、再生的良性增长。”
而国品日开放品质管理体系赋能行业实现品质升级,实现商家、消费者和平台的多赢,就体现出“共生、互生、再生良性增长”的价值。
热点事件追踪:
耐克拿下跳一跳 盒马外卖 阿里收购饿了么 相机争夺战 头条瞄准爱奇艺 陌陌收购探探 微博四季度财报 蚂蚁金服区块链 二次元市场 百度金融独立 马云不参加饭局 小米+百度=? 悟空问答10亿补贴 俞永福换岗 王小川的眼泪 快手的估值 如何不站队? 美团点评融资 BAT造车 互联网的坏时代 日本版转转 知乎“想法”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