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到底多爱吃?爱吃的人有福气的嘞!

大象新闻 河南卫视 2023-10-23


中国人见面,很少说,“你好吗?”


大多都爱问“吃了吗?”


我们喜欢用“吃”形容各种事儿:


工作叫饭碗


开除叫炒鱿鱼


嫉妒叫吃醋


就连穷都可以叫“吃土”

01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


爱吃,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传统。

追溯到春秋时代,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就是十条干肉捆绑在一起,意思就是想上孔子的补习班得交肉干做学费。看来孔子也是妥妥一名吃货呀!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竟是大量的食物。

葡萄、核桃、石榴、黄瓜、胡椒、蚕豆……张大人工作之余不忘美食,这才让现在的我们也吃到了国外的美味。

宋代不用多说,吃货必然是发明了东坡肉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

他被贬的地方有多偏远,当地的食材就有多好吃,黄州的猪肉真香,海南的生蚝也爆好吃。


而级别最高的吃货,来自清朝没事儿就下下江南的乾隆帝。

每次下江南,他不仅遇到了美女,也遇到了美食。

因此在南方一带,许多民间美食的故事背景模板大都是:

“乾隆下江南走到XX,不慎迷路,饥饿难耐,无意中走进一户人家,吃了XX,惊叹之,天下美味也”。

经常迷路的乾隆爷,可以说为民间小吃的崛起做了突出贡献,他的每一次迷路都是中华美食的振兴之路。

爱吃并不是你的错,因为强大的中华民族美食基因,已经深深刻在了我们的骨髓里。

吃,是融进中国人骨子里的天性。

就拿咱们的日常生活来说吧:

红白喜事,摆酒席,吃!

孩子满月,摆酒席,吃!

考上大学,要庆祝,吃!

没有考上,要安慰,吃!

朋友聚会,开心了,吃!

生意伙伴,要招待,吃!

......

中国人的人情世故,

就是一个大写的“吃”!

闲来无事叫吃饱了撑的。

打架叫吃我一拳,看热闹叫吃瓜

物质享受叫吃喝玩乐,占便宜叫吃豆腐

受不了叫吃不消,人缘好叫吃得开

拖延症叫吃粑粑都赶不上热乎的

就连写诗都抑制不住吃货之魂:


《猪肉颂》

宋·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饭罢戏示邻曲》宋·陆游今日山翁自治厨,嘉肴不似出贫居。白鹅炙美加椒後,锦雉羹香下豉初。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压春蔬。

平生责望天公浅,扪腹便便已有余。

你看,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对吃的有多执着。还有网友调侃:就连中国的英文 “China”,拆开来都是 “吃哪”

02

中国究竟有多能吃?


在吃货界,中国说自己第二,恐怕没人敢说自己第一。



2017年,丹麦惨遭生蚝“袭击”,丹麦大使馆还专门发了条微博,求助中国吃货。海滩上面黑压压的一大片,全是生蚝,它们不仅附着在礁石上,还贴在船底,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微博发了没几天,丹麦驻华大使馆的电话就被咨询“生蚝”的中国吃货们打爆了。甚至有吃货“兵马未动,菜单先行”,免费赠送了生蚝的18种吃法,给丹麦“同行”长长见识。 


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小龙虾,在欧洲可谓横行霸道,不过到了中国,小龙虾可就遇到对手了。它不仅没能成功入侵,反倒是被中国人发掘出了各种各样的吃法,现在野生的都快吃没了,还需要人工养殖。 

还有一个物种全世界都惧怕,那就是牛蛙,它能打乱本土生物链,致使许多两栖动物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很多国家都制定政策,擅自引进牛蛙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缴纳高额罚款。中国也曾经遭遇牛蛙入侵。结果是,吃货们不仅“干锅”了所有牛蛙,还到了需要人工养殖的程度。中国人不仅能吃,还能吃出水平,吃出高度。图片来源央视网《中国计划》众所周知,南极是人类最不适宜生存的地方。由于通过路途太远,新鲜蔬菜到南极早就不能吃了,这导致很多南极科考队员常年吃不到菜。但是这怎么能难倒爱吃的中国人民,为了吃上一口新鲜蔬菜,咱们是各种动脑筋想办法。其中一名领队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在南极成功建立了一个16平米的恒温菜园。恒温系统、灯光、定时添加营养液,一通操作下来,愣是实现了蔬菜自由!甚至还引来“战斗民族”俄罗斯南极科考队前来蹭饭。

03

中国人怎么吃?


梁实秋先生曾在一篇名为《吃》的短文中说:“我们中国人讲究吃,是世界第一。此非一人之言也,天下人之言也。



无论是《论语》中对饮食文化的论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还是曹植《箜篌引》中对时人宴饮场景的描绘:“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抑或是苏轼对烹饪手法的讲究:“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不难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饮食,讲究饮食文化,也讲究饮食中的哲学。


所谓的讲究,不是看食材的高低贵贱,而是对食材的精雕细琢,力求尽善尽美。无论是萝卜白菜,还是鱼翅海参,都要讲究一个色、香、味俱全。菜肴上桌,先看卖相,这叫色;闻闻气味,这是香;再品尝,这就是味。三者都要好,才能称得上佳肴。

一餐一食里藏着的,是对生活的追求与热情。餐桌之上,更凝结着中国家庭的情感。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羞于表达的。唯有通过一桌好菜,串起一个家庭的温暖。

爱吃的中国人,爱的其实是那一份“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的温暖与心安。所以美食,才有了治愈人心的力量。

综合自极物、视觉志、搜狐网、澎湃新闻、百度百科等,实习生韩婧仪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文物何时“逃出大英博物馆”?


九月朋友圈这样发,不负时光不负秋


河南广电多个项目入选!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王一通  编辑丨李迎新

爱吃的人有福气的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