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来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五个金融行业的影响、应对在这里
上证报记者:李丹丹、金嘉捷、张琼斯、
陈婷婷、徐蔚、金苹苹、陈玥
又是一个“周五见”!千呼万唤的资管新规终于出台了。
资管新规全名《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或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于去年11月发布,彼时引起广泛关注、热烈讨论,中午饭点随便去北京金融街找一家饭馆,邻桌可能就在讨论这事儿。
正是因为:
宏观层面关系到国家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中观层面关系到百万亿规模的资管行业;
微观层面关系到万千家机构未来生存转型之道,以及数量更为庞大的金融民工的年终奖能拿多少。
所以,市场对资管新规的关注热度,这半年内就没有减退过。资管新规上过今年两会提问,上过央行行长的公开讲话稿,甚至还上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审议内容。
如今,正式稿出台,在几个“焦灼点”上,到底与征求意见稿有何差别?对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五大行业的资管业务有什么影响?这五个行业机构如何见招拆招来应对?上证报小编第一时间给你最全最准的解读。
期限规定并没有改!
过渡期倒是延长到2020年底了!
最重要的改变,可以先看这个图
央行相关负责人梳理了正式稿与征求意见稿的区别:
1、在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投资方面,《意见》明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核心要素,提出期限匹配、限额管理等监管措施,引导商业银行有序压缩非标存量规模。
2、在产品净值化管理方面,《意见》要求资产管理(以下简称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明确刚性兑付的认定及处罚标准,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金融资产,同时考虑到部分资产尚不具备以市值计量的条件,兼顾市场诉求,允许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
3、在消除多层嵌套方面,《意见》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要求监管部门对资管业务实行平等准入,促进资管产品获得平等主体地位,从根源上消除多层嵌套的动机。同时,将嵌套层级限制为一层,禁止开展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
4、在统一杠杆水平方面,《意见》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和承受力,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等级设置了不同的负债杠杆,参照行业监管标准,对允许分级的产品设定了不同的分级比例。
5、在合理设置过渡期方面,经过深入的测算评估,相比征求意见稿,《意见》将过渡期延长至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对过渡期结束后仍未到期的非标等存量资产也作出妥善安排,引导金融机构转回资产负债表内,确保市场稳定。
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过渡期设置相比征求意见稿而言,延长了一年半的时间,给予金融机构更为充足的整改和转型时间。
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发行新产品应当符合《意见》的规定;为接续存量产品所投资的未到期资产,维持必要的流动性和市场稳定,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防止过渡期结束时出现断崖效应。金融机构还需制定过渡期内的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并报送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由其认可并监督实施,同时报备中国人民银行,对提前完成整改的机构,给予适当监管激励。
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按照《意见》进行全面规范,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意见》规定的资管产品。
监督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细则
正式稿共31条,比征求意见稿多2条。具体内容有所调整,但是遵循的原则和监管思路没有改变。
多层嵌套?刚性兑付?期限错配?杠杆畸高?监管套利?这些现象,随着资管新规出台,要向大家正式Say Goodbye了。
《意见》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分工: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资管业务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按照产品类型而非机构类型统一标准规制,同类产品适用同一监管标准,减少监管真空,消除套利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资管产品统一报告制度和信息系统,对产品的发售、投资、兑付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全面、动态监测,为穿透监管奠定坚实基础。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在资管业务的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中,要强化功能监管。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在《意见》框架内,研究制定配套细则,配套细则之间要相互衔接,避免产生新的监管套利和不公平竞争。
银行:受影响最大 一套“组合拳”应对
百亿资管产品里,银行表外理财规模达到22.2万亿元,是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
此次资管新规对银行影响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打破刚兑 实现净值化管理:
新规要求,对于非保本理财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管理。而对于保本理财,目前已纳入银行表内核算,视同存款管理。保本理财在法律关系、业务实质、管理模式、会计处理、风险隔离等方面与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属性存在本质差异,两者将清晰划分。
净值化转型或将改变当前的银行理财市场。银行面临的压力是,变成浮动收益后,如何留住原有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客户。
一家国有行资管部负责人表示:“银行理财以低风险客户居多,我们先要保证净值稳定,所以现在产品形态先慢慢转成货币类产品,这样客户也更容易接受。”
年初至今,各家银行已经先后推出净值型理财产品,产品投资标的也多以固定收益类为主。
2、规范资金池 降低期限错配风险:
新规要求,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这意味着: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周期会被拉长,因为不能再期限错配了。未来银行会更倾向于发行久期较长的产品。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结构也要发生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端的投资会受到限制。
目前银行理财的期限普遍在1年以内,而非标资产往往周期较长,短的期限为3-5年,长的可以达10年。因此预计,未来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也会大幅下降。
截至2017年底,银行理财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配置比例为16.22%,规模在4.79万亿左右,仅次于债权的配置比例(42.19%)。
3、银行成立资管子公司:
在加强公司治理与风险隔离的要求下,银行将成立资管子公司进行专门运作资管产品,分离业务,隔离风险。
目前已有3家银行公布成立资管子公司计划。北京银行26日公告称,董事会已通过相关议案,同意投资不超过50亿元设立资产管理公司。
此前,已有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先后公布成立全资资管子公司计划。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银行资管子公司会加速落地。
其实几年前,监管部门和银行界人士就有过子公司改革的讨论和探索。彼时就有三家上市银行公告拟成立资管子公司,然而由于市场条件和监管环境尚未成熟,一直未有下文。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是监管政策的硬性要求,获批可能性极大,对银行来说也非常迫切。未来,新成立的资管子公司能够丰富理财业务功能,推动产品创新,利于风险隔离等。
信托:迎来刚性转型期
主动管理成大方向
信托业内人士及专家认为,其对资管行业的影响深远,对信托机构尤为突出。在降杠杆、去通道的大背景下,信托业难免经历转型的“阵痛”,但就长期来看,资管新规对行业发展是利好。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邢成认为,资管新规对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监管环境下,信托转型不仅是生存的的需要,更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要求。
他表示,2018年信托业实际已经全面进入刚性转型期,这意味着信托公司业务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不可逆转。“今年注定会成为信托公司刚性转型元年,任何冲规模、做通道的动作都可能是踩红线的动作,靠通道业务为支撑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将成为过去。”
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26.25万亿,去通道、去杠杆背景下的信托业面临着行业收入增长放缓、信托报酬率下滑的挑战。
多位信托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信托资产规模、增速下滑或成现实。中短期来看,多位分析人士预计今年二季度信托业规模和增速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反转回落,甚至不排除出现断崖式的下滑。
而在平安集团总经理兼平安信托董事长任汇川看来,资管新规对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是利好。对于行业而言,应该及时回归本源,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平安信托将专注主业,回归信托本源,去杠杆、去嵌套,积极开展创新型主动管理业务。”
某信托公司研究员表示,转型路上,信托的战略规划、专业结构、人才梯队、风控流程等都面临新的问题,亟待信托公司解决。具体就转型方向与模式而言,邢成认为今后信托公司一定要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其中,标准化、基金化、净值化产品,以及以债市、股市、ABS等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作为基础资产的业务将成重点方向之一。此外,家族信托等本源业务也被多位业内人士提及,成为信托业当前最热衷的重点转型方向。
公募:回归本源
利好净值型产品
基金公司普遍表示,资管新规对金融去杠杆和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具有积极意义,此次“靴子落地”有助于打破刚性兑付,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对净值型产品构成长期利好。
多家基金公司认为新规将长期利好基金行业。资管新规的落地使得银行资管“躺着赚钱”时代过去,进入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竞争时代,而公募基金因其积累的专业主动管理能力和严格的风险控制能力,将是最有可能承接原银行理财投资者资金的机构。
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进一步表示,银行理财投资者的投资习惯还是停留在类保本、收益率稳定的资管产品上,货币基金更接近这类需求,同时在高流动性、类保本的安全性和免税的优势基础上还有一定的“无风险收益率”。但在基金流动性管理新规和风险准备金的要求下,货币基金规模仍会保持匀速发展。
华夏基金表示,资管新规鼓励理财产品形式逐步从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化转变。随着近两年中国金融市场产品不断丰富,资产配置理念和方法不断成熟,投资人对收益特征的认知逐步理性,资产管理机构有能力为客户设计不同风险等级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这些净值型产品将逐步替代传统理财产品,在未来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表示,资管新规发布进一步规范与优化了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首先,新规对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做了不同安排;其次,公募基金产品定义面临规范与优化;第三,货币基金是否由摊余成本计价改为净值型计价目前还未明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分级基金与保本基金产品需要转型或者终止。
券商资管:去通道趋势明显
发力主动型管理
根据资管新规,去通道是最为明确的一个信号。而券商资管作为去通道的首要对象,过去依靠牌照优势冲规模、获得收入的时代难以为继,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多位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新规落地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执行,行业已经开始减少或停止增量通道业务,适应新的监管导向。
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7年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16.88万亿元,相比2017年一季度末18.77万亿元减少1.89万亿元。其中定向资管计划产品规模为14.39万亿元,相比2017年一季度末16.06万亿元下滑1.67万亿元。去年定向资管缩水规模占券商资管规模整体缩水规模的八成左右,其中减少的主要是通道业务。
海通资管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适应新规,最主要的调整就是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来适应新规。2017年,海通资管主动降低了通道业务和杠杆类业务的规模,逐步提高主动管理规模及产品业绩,在公司转型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上述人士称,新规为资管产品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投资经理必须要注重发现优质价值的资产机会,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生态,加强主动管理能力,在打破刚兑的要求下,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创造资产配置价值。
保险资管:走进“春天里”?
需铸就内功把牢机遇
从落地文件来看,资管新规能否带着保险资管机构走进“春天里”?保险资管机构又该怎么把握难得的机遇?
首先,新规明确了保险资管机构的市场地位,指出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某大型国有保险资管人士点评,这是第一次正式把保险资管列入资管行业,使保险资管机构可以在同一起点上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公平竞争,改善了保险资管机构的市场地位。
其次,由于银行理财受资管业务新规影响较大,预计银行理财规模增速或将大幅下滑,并且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后由于无法进行期限错配投资或使银行理财投资收益有所下滑,导致保险资金投资银行理财的规模下降。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资管新规下,虽然保险资管公司可能会流失部分来自银行的委外业务,但却迎来直接面对企业客户的翻身机会。
沪上一家保险资管公司第三方业务的负责人谈及此事便难掩兴奋,“企业客户会被动地开始尝试接受非保本保险资管产品,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跳过银行、直接赚取利差收益,甚至未来还可能取代银行,成为资管行业的‘领头羊’。”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资管业务新规带来的机遇?
多位保险资管人士表示,鉴于防控风险主基调,未来,要继续加强投资管理能力建设、加大组合类资产管理产品的创新力度,同时,更加注重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
相关链接
编辑:史文超
严正声明
中国证券网微信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