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不是拍摄一张照片
“摄影难就难在它太容易了!”
一位摄影前辈的箴言,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至今都铭记于心。举起手机,一秒钟就可以完成的简单事,李舸做了33年。在拍照成为随手和日常的今天,摄影本身却成了冷门。在李舸心中,摄影从来就不是拍摄一张照片,而是智慧的修行。
摄影家的“止”步
李舸从业多年,作品不计其数,但他却拿出了这张照片——《“非典”病房门口》
2003年春夏之交,北京突发“非典”疫情,作为《人民日报》摄影记者,李舸主动进驻定点医院病房采访。一对老夫妇同时患病,老先生在重症监护室,和老伴分住不同病区。按规定各病区人员、物品都不能交流接触,那时手机还不普及,更没有微信,护士只能通过无人电梯,传送老两口相互牵挂的手写纸条。
一天,护士长拿着纸条徘徊在老奶奶的病房门外,因为老先生刚刚去世,手中的信是他最后的嘱托,她不知如何面对已相处得如家人般的老奶奶。在病房里采访了十来天的李舸,可以第一时间拍下老奶奶得知噩耗的神情,也许那将是一张感人至深的照片。但他止步了,克制住了拍摄的职业冲动,面对长者人生的至悲时刻、护士长职业生涯最为难的瞬间,他留在门外,隔着小窗按下了快门,这不是一张照片,是摄影家的选择,是艺术家对人性的尊重。
李舸说这张照片从未发表,“要有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被摄对象、被采访对象的感恩之心,无论我们拍摄的是人物,还是动物、植物、静物。艺术只有出自人心,才能走进人心”。
那组经典照片原来出自他们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李舸带领中国摄影家协会小分队逆行武汉、挺进“红区”,组织联络摄影志愿者共同为全国各地援鄂的42000多名医疗队员拍摄肖像、录制短视频。摄影师们就守在病房外的淋浴间门口,拍下他们摘掉口罩的那一瞬间。医护人员满是勒痕的脸庞、疲惫而坚毅的眼神都在特殊环境下的人物特写中生动刻画。
李舸说,这几秒钟的短暂拍摄却有着历史的渊源。抗战期间,敢死队的战士在冲锋之前会要求身边的摄影记者给自己拍张照片。由于物资匮乏,有时战士们明明知道记者的相机里已没有胶卷,依然会让他按动快门,然后义无反顾地冲向九死一生的战场。
他们也许不需要一张有形的照片,而是战士和摄影记者共同凝聚起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信仰力量。
摄影家把精神和思想留在照片中
作为摄影艺术创作者,李舸的艺术理念无一不渗透进影像中。他的作品有灵性,有哲思,有种“那么耐看、那么不同、那么触动”的意义。
李舸总是一袭素衫,干练、亲切且谦和。他涉猎多种艺术,书画、雕刻、制陶、烧瓷、设计、手作,喜好古典音乐,还略通古琴、音律。带着大家参观自己《无久不止》艺术展;在烈日下耐心指导研学的孩子们拍摄荷塘草色。
常年的户外拍摄工作,造就了他矫健的身姿与敏锐的眼神。他手中端着相机,嘴角挂着微笑,眼中尽是美好。他说自己不嗜烟、酒、茶、咖啡,生活得很“素”,在他心里,自在即繁华,清净也炽热。
(文/马宁 图片摄影/杨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