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包幼甫:政策大年,药企如何保持高速增长?

2017-06-12 陈奇锐,马丹萌 医学界智库

作者丨陈奇锐,马丹萌

来源丨"医学界"微信号


第一三共中国区总裁包幼甫的微信运动,每天显示的步数都在15000步上下——他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早起,踏着晨色在小区里锻炼身体。


“我喜欢早起在小区里走走路,空气好,人又少,走一走,一天的工作都能想清楚了。”


他的工作习惯和制定公司战略的习惯很像,从容、不会一起床就忙着工作;他花很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布局,待成竹在胸再“出手”,最后的成果常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畅快和顺理成章。


第一三共中国区去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包幼甫说起这一切,几乎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在部分主要产品供不应求的前提下,我们去年达到了16%的营收增长,今年的目标是增长30%。特别是过去的一年,已经和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把市场战略合作进行了更深更合理的布局。”



《医学界》:包总您好,第一三共中国区去年一年取得了哪些成绩?


包幼甫:和很多外企的营销战略不一样,第一三共是以学术营销为导向,把产品品牌和治疗理念辐射出去,而销售工作主要是合作伙伴在做。通过这种合作战略,去年一年,我们的产品覆盖从85个城市扩展到300个城市、从不到1000家医院扩展到近5000家,营收增长了16%,今年的目标是增长30%。


《医学界》:获得这么大的增长,你们主要是依靠什么?


包幼甫:过去一年,我们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推进:


首先是我们的战略合作3.0。中国市场的规模很大,各个地区的差异化也大,所以市场需求不一样,我们这几年通过市场特点差异化,推行了战略合作模式,并不断从1.0版本升级至2.0、3.0版,去年的3.0版让我们与战略伙伴有了更加深度地合作。


中国大概有600个城市,我们的想法是先做300个城市,300个城市当中有30个是中心城市,能够带动整个中国市场,而30个城市里面也有差异化,我们继续分出20%的医院和80%的医院。


20%的医院是学术型、标杆型医院,这些医院专家众多,由我们第一三共的品牌学术队伍来进行学术活动;另80%,是一般服务性医院,需求不一样,我们就通过战略合作伙伴来进行推广;外围的270个城市,也是通过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来服务。


第二是营销模式的转变,以前、也包括现在,都是靠医药代表到医院去访问医生、传递信息,这种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互联网可以提供很多信息,通过人的传递,反而效率很低,准确度也会打折。第一三共在营销推广上积极拥抱互联网。结合数字营销、新媒体营销,向临床医生提供正确的信息和丰富的学术服务。这方面,我们和《医学界》和医生站平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第三是改善管理架构、提升内部效率。去年一年,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内部层级过多。我们从今年4月份开始也把过去的宝塔型管理模式改成扁平蛛网式的,从原先的6、7个成本中心,一下子变成了100个成本中心。


我认为现在是个人崛起的时代,只有让每个人成为一个经营者、创业者,赋予他权责利,才能将人的潜力更好地调动起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12b64qw5&width=500&height=375&auto=0


《医学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你们是否遇到过阻碍?


包幼甫:这个过程是有点痛苦的,刚刚启动合作战略时,我们覆盖了1000多家医院。采用新战略后,我们只做300家医院,剩下的都要交给战略合作伙伴,大家其实都依依不舍。


我对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很感兴趣,我们的营销战略也和它有点像。我们想把中心市场扩展到广阔市场去,我们所做的品牌学术活动、每篇文章、基本的品牌声音是一样的,但是要根据当地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推广策略,这部分工作要交给战略合作伙伴。


我们的合作理念是“互补、分享、共赢”,我们选择的合作对象不是“高大上”,而要有互补性,通过合作能提高我们两家企业的效率;通过分享所得,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共赢,是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的合作关系。


2017年我们的销售团队1个人也没有增加,但增长速度达到市场增速2倍以上,员工们的年终奖增长了25%,大家都很满意。而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也全部盈利,一家合作企业从与我们合作时的30多个人变成300多人,他们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12tjt3te&width=500&height=375&auto=0


《医学界》:去年一年是“政策大年”,医药相关政策层出不穷,不少药企都进入低增长状态,你们是否受到过政策的影响?


包幼甫:政策确实冲击很大,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现在就是谁适应得快谁就获益。零加成、两票制……这套废除“以药养医”的“组合拳”,我觉得总体是一个趋势。


比如两票制,目的是什么?中国有13000家经销商企业,每个城市都有,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员、设备过于分散,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我们的口号是欢迎变化、拥抱变化,因为在变化中蕴含着机会。我们不会把昨天的成功放到今天,我们每天都要从零开始,每天否定自己,只有这样子,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医学界》:您怎么看待中国医药产业近些年的发展变化?


包幼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医药产业在3个层面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一是医学层面。很多跨国公司把国外最好的医生引入中国进行授课,也把中国的专家带到国外参加学术性会议,拉近了中国医学与国际之间的距离;


二是制药产业。大量的跨国药企来到中国生产,建立了营销组织体系,中国过去的制药技术人才、营销人才都要到国外留学,现在在中国就能培养出来;


三是中国病人也获益了。跨国公司把世界上一流的新药带到中国来,虽然不是100%的人都能从中获益,但获益患者百分比在不断上升,我们现在可以和世界上同步享受许多新药、医疗设施。


这30年来,跨国企业在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现在和很多民族药企也在合作,也看到了可喜的变化——这让我对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比如我们和先声药业有合作,去年我参加了他们的年会,印象非常深刻。我原先是留学国外、之后进入跨国企业,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有非常优秀的海外人才愿意回到民族企业,甚至一些诺贝尔奖得主也到先声来做顾问,一是先声药业请得起;二是他们觉得这家企业有开发新药的能力和愿景。


现在中国不缺人才、不缺钱,就是政策还不太成熟。如果中国的政策相对稳定一点,对研发型企业有相应的保护、激励机制,我相信中国10年、20年后,将会是一个制药大国、强国,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12541sd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医学界》:在未来,第一三共中国区还有哪些目标和计划?


包幼甫:我们现在有几个想法,一个是把我们的优质药品通过我们战略合作模式继续推广出去;


二是根据中国市场的疾病谱变化,引入一些新药,做好市场布局;


三是要在OTC和大健康产品上发力。中国企业从国外引进OTC产品的难度很大,但是我们近几年通过政策方面的学习、团队的建设,已经成功把药妆带进来了,OTC将来也会进来。第一三共是日本第二大的OTC企业,有着优质的产品和健全的产品线,现在中国又进入到大健康时代,我们要把握这一契机。


对我而言,我在第一三共中国区已经工作15年了,从一个普通的营销人员开始,做到管理者,目睹了行业的变迁、看到了整个中国医学的发展、接触了行业里各种各样的人,自己也成长了不少。


2020年,第一三共(中国)的中期目标是10亿美元,我决意带领第一三共的团队,亲自兑现这一目标!


同时,我自己还有个更大的目标,就是培养好接班人,第一三共的本土化和中国本地员工水平提升很明显,我希望能从本地找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人做事一定要有梦想,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战略对了,等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就会发现结果令人满意。我们虽然处在变化当中,虽然有很多难处,但市场还是会给我们机会,就看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和意愿去把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