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说我变了,我只是没有按你的意愿过一生

2017-08-18 新朋友请加 猎聘网

来源:小令君 id:lingyebibi

01

有一种现象很好玩,就是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个阶段,总会有人痛心疾首地对你说:“你变了”,或者是“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


每次遇到这样的人,我心里都会叹口气。是让你受了多大的伤,或者是有多严重的意见分歧,至于到你凭借一次重逢,一场对话,一段文字来评判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我是特别怕被问到“你怎么评价他”“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哪怕前一秒还在闲扯淡,下一秒就会正襟危坐,每每思考上许久才开口,能避免用简单的词语就避免,用尽量丰富的事例去描绘我印象中的此人,交由听者自行判断。


因为我始终相信,一个正常的人是没有办法被几个词语去概括完全的。


你说“活泼”的,也许恰恰是个内向的人;你用“脾气暴躁”去形容的,或许只是那一次气急发了脾气,其余时间都温和、温顺;你用“没什么格局,没什么肚量”去概括的,或许在后来的日子里,早就有了蜕变成了具有远见卓识的人。


如果一个人可以用几段话几篇文章就能构成能被解读,那未免也太小看人性的复杂了,也太暴露评判者的幼稚了。


就像我们往往反感“人设”和“标签”一般,谁也不会喜欢被几个形容词概括了自己。


几个潦草敷衍的词语,这是我经常被误判的刑罚,也毁掉过我很多机会,我不希望别人受。


而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你对我的百般注解和识读,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们”。


你看别人什么样,基本也说明了你是个什么样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人。


你眼睛所看到的地方有多远,直接能映射出你潜意识里的观念和思想有多深。

 

比如对于变漂亮的姑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绝对整过;对于开豪车的,绝壁富二代;能满世界到处玩的,肯定有个有钱老公;年纪轻轻能创业的,绝对非富即贵或者背景雄厚。


好吧,我承认后两条是我自己被陌生人一刀斩下评价过的。


这样的评判毫无根据,却充满仇怨。


哪怕没有任何事实基础,不读书、不看报、不劳心、不劳力,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智商、情商、见识、美感有着很高的水平,足以看透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矮子更爱居高临下,傻子更容易以为自己充满道理。

02

网上有句话说:一个人越缺什么,才会去晒什么。


后来有人反驳说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越在意别人晒什么,过成什么样,说明自己内心越缺什么。


一个人内心的缺失还是丰富,从他对别人别的事情的态度上,多少是能反映出来的。


正因为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你才会用这样的态度跟看法去评价别人。


你的眼界,就是你目之所及能看到的世界。


除了不轻易判断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我也不会去随意判断谁的人品,揣测谁的用意。


如果有观点上的不同,很正常。但就算辩驳地再激烈也要就事论事,别把人轻易的带进来,质疑“你和我以为的不一样”,这是件严重暴露低情商的事。


谁会和你想象的完全一样呢?


更何况还是在现在这种人与人之间大多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和见面的只言片语来维系并不熟悉,甚至完全不认识的关系时。

 

我也不会轻言“你变了”。


可能是自己在成长的几个阶段,都被这句话冲击过,一度怀疑质疑自己是不是令人失望。


才最终意识到,往往说这句话的,与我既不相熟,也根本不曾陪伴在我发生蜕变的人生关键时刻。


03

另外,大多数说你变了的,无非是自己如同一潭死水,他也不希望你的生活里激起什么涟漪。你违背了他的意愿。


在我对事业有自己的看法不愿回家时,妈妈对我说“你变了,你一点都不在乎妈妈了”,只是因为我没有办法符合她对我“陪伴家人”的意愿;


当我不再跟童年玩伴讨论那些家长里短并津津乐道时,她对我说“你变了,你以前不是这样”,无非是我没有符合她对我“大家永远是一样的人”的设定;


当我因为上一段的感情而变的更为成熟也更为洒脱时,前任会说“你变了,你曾那么为爱痴狂”,无非是他希望你一直活在爱他想他别这么快脱离深渊的设想里。


……


“我见过太多世界,当不好奴隶”这句台词,很好的说明了,一个人的变化,是随着他的经历、眼界、胸怀、格局的增加而产生的。


我常常问自己,当你觉察到一个人变了的时候,这个变化是好还是坏?如果是不好的,那究竟是大是大非,还是那不过是你认为的不好罢了?


究竟是对方变了,还是你曾经对他的认知本就不正确,不完全?


最可怕的一个拷问自己的问题是,是不是对方不断地在朝前走,不断地修正自己,冲破围着自己的矮墙,撕掉身上的标签,而你自己,原地不动?

 

有一种很常见的人性:


当一种观点和自己的不谋而合时,人们喜欢把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当成自己人:和自己一样的人。


“我们简直太像了”的相见恨晚之感,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他会一直和我是一类人。


而当他人之后发出和他不一样的声音,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时,他就陷入了一种惶恐和不安,进而转变成愠怒或惋惜的状态:“你变了!”


指责和扼腕之叹,来的令人瞠目结舌。


殊不知,或许只是他一开始就和你不是同一类人,你只是认定了其中一个特质,他原本就有着更多元化的如棱镜一般的角度,那些棱角可能从始至终都与你不同,他也不需要你的认同;


又或者,别人一直在进步,一直在有着更丰厚的对世界的认知,对自己局限性的打破,对人生在世的理解,而你,始终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不曾挪窝。


你可以保有你的观点和选择,可又怎么能要求别人按照你的意愿过一生呢?


况且,每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都是伴随着成长的剧痛,和不为人知的苦难的。


你未曾陪他经历过这一切,又有什么资格说他变了呢?

04

我突然想起看书。


少年时看书,在书中看到的总是自己;年长后,才逐渐开始真正听到他人的声音。


对他人的看法也是一样,少年时,看到的是这个人他和我是否一样;而成熟后,渐渐地会去想,这个人他能否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而很多人,显然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未成熟。


年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去伪存真,而不是作为标签来划分“你是什么样的人”。

 

想想,终其一生,我们可能还是会不断地被“你变了”“你原来是这样的人”这样任意妄为的评判所围绕,可那又如何呢?


相信自己每一步走的都从心,都尽力,都比肆意评论他人的人来的更体面、更对这个世界、人性多一分尊重,多一份自知。

 

尼采说:“我们的眼睛是我们的监狱,目力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该努力去开疆辟土,才更应该要争取“不让别人来告诉我们应该是谁”的权利。

 

有个外国的流浪汉曾对我说: “I am not strange, I am just not normal(我并不古怪,我只是不同寻常)。”那一瞬间我被震撼。


放到这里,也让我们对那些人说一句,我不奇怪,我只是不普通。我也没有变,我只是没有按照你们的意愿过一生。▲


作者:被哈佛剑桥同时录取的美女学霸,创业达人,徐小平老师御封的"salad queen"。 著有畅销书《出发吧,在最好的时光》,《拼了命,尽了兴》。一个不写鸡汤,专扫一地鸡毛的女疯子。 微博微信@小令君。



拓展

阅读

“生活会永远这么辛苦吗?”“是的。” | 猎聘老六

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新世纪社交礼仪》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升职加薪”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