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已被移出穷人群”

2017-11-08 触角 猎聘网

 

壹心理创作者 | 触角,本文转载自壹心理旗下最有料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 yixinligongkaike)


猎聘小编推荐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讨论那个关于35000买了Chanel上衣,结果洗后掉色质问客服时,客服却回答说“我们的产品从来不考虑洗涤”的故事。于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成了热词,很多人纷纷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哭穷。


可是你真的很穷吗?还是只是你过早地患上了“贫穷焦虑症”?👇


01

关于“贫穷”

我们受到的恐吓不下10000次


中国的年轻人,光是今年,受到贫穷的恐吓就可能不下10000次。


一篇细致描绘北漂生活的《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阅读量高达700万:


在北京,没有祖产的移民一代,注定一辈子要困在房子里。


十几年奋斗买了一套鸟笼子大小的首套房;


再花十几年奋斗,换一套大一点的二套房,如果发展得快,恭喜你,可以考虑学区房了。


某理财产品的爆文《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每天都在用六位数的密码,

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


世界那么大,

你真的能随便去看看吗?


总能半夜狠心删空购物车,

你知道这种“理性”一文不值。


大热电影《天才枪手》出来后,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又频频上线各大公号头条:


同样是挑战规则,

但穷人并没有赌注。


一场作弊,

对于富人而言只是一个冒险,

而对于穷人,可能是堵上一生。


在这些文字中充满了都市贫穷生活的细节描写,让贫富差距变得立体可感。


这时,你刚好在下班时间,忍受着拥挤,好不容易被挤上了地铁后,回到家一个人打开刚泡好的方便面时,拿起手机,看到这些文字,仿佛就看到一面镜子,字字都真实地映射出困窘的你。


结果就是,本来就焦虑的你,又被狠狠地恐吓了一下。


要知道,这种焦虑感,比“贫穷”本身,更能伤害一个年轻人。

02

为什么说大多数人,

只不过是“假性贫穷”?



什么是贫穷?


各种营销号、理财产品、财经信息,甚至你的朋友圈,都在告诉你现代的贫穷是什么。


根据这些描述,若想脱离贫穷,那你至少需要:


一套房、一辆车、大牌的服装和化妆品想买就买,每年至少出国旅游一次,最好不是东南亚.....


大概算了一下,如果是在广州,不包括房子车子首付的话,每年的纯收入应该也得超过10万吧。


而扎心的来了,这是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城镇居民平均也就是3万多。


距离10万,还隔了千山万水。


(图片源自网络)


按照这个标准,全国的大部分人,都是穷人,更何况是缺乏时间和经验积累的年轻人!


其实,在当代,对于贫穷,国家有着一个标准——中国贫困标准:家庭人均纯收入少于3000元/年。


如果具象化的话,在知乎上可以找到很多真正贫穷的人:


学校组织春游,我向父亲要了十块钱,要了半个小时;


小时候,奶奶明知道奶粉馊了,还喂给我吃,后来我在医院吊针打了一个月,差点死掉;


吃不饱,放学去地里偷红薯被主人抓到,叫了爸妈来,爸爸把我打得那个主人都在劝和.....


与这些真正贫穷的人相比,我们的过早的“贫穷焦虑”显得更像是一个虚幻的泡沫。


然而在这些泡沫中、膨胀的欲望面前,都市的年轻人,被冠上了贫穷的帽子,过上了迷茫的日子。

03

陷入“假性贫穷”,

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



大部分年轻人在脱离了十几年的学校生活,踏入社会之后,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需要经过大量的磨练,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就像玩王者荣耀一样,英雄前期需要打小兵和野怪,吃经济,升高等级(简称为“发育”),才能让后期的战略得到发挥。


提前到来的焦虑感,往往容易打乱一个人成长的节奏。


在该发育的时候花时间和精力去担心自己会输,最后的结果就是错过发育时间。


有些人甚至会直接上去想打就打,结果只是在真正需要正面gank(攻击)的时候不断挫败,最后弃疗。


贫穷也是这样。


如果盲目地陷入焦虑中,而无法耐心做探索,你可能就会……


(1)习得性无少年弃疗


习得性无助,大概可以理解为: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做到一件事,索性就不再尝试了。


这样的状况,容易发生在与他人对比后,急于赶上的年轻人身上。


举个例子,一次,华谊总裁王中磊带着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去宠物店。


普通的小孩儿可能只能认得出猫猫狗狗,但这个小孩张口就是蚯蚓、蜥蜴等过了四六级的大人都要卡壳的英文单词,并且和外国人聊天40分钟毫无压力。



让网友们既叹服又自叹不如。


而仔细想想,这样的现象似乎挺合理的。


在一般人家的孩子玩着泥巴,被幼儿园老师批评不守规矩时,这些富人小孩已经上着全英教学的幼儿园,玩泥巴成了发挥创意的课程,他们做出来的作品不断地被表扬和鼓励......


在他们的幼儿年代,不仅仅是学会了英语,他们的探索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而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叹息,可怕的是富二代除了财富之外,能力也远远超过你。


你努力着,偶尔背背单词,却总想起似乎背得再多,也不如人家从小的全英环境好,那又有什么用呢?


你努力了,发现无论怎么做,拿着那一点点工资,似乎永远也无法过上人家那么富裕的生活,所以你想,算了吧,也没有努力的必要啦~


于是你扔掉了英语单词本,也不想如何升职加薪的事情,回到了家,继续过着啃老的日子。


却忘了一个事实,那些考过专业八级英语的人、那些努力在职场上升来获得更好生活的人,很多都不是富人家的孩子。


(2)归因偏差:阻碍深度思考和学习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归因偏差,指的是当某件事情发生后,我们可能会在分析原因时,歪曲或过分强调某种客观事实。


奶茶妹妹的成功,常常被归因为家庭和容貌,却忘了她健美操国家一级运动员,高一便获得全国健美操比赛亚军。


运动给她带来了好的体态,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体力。


除此之外,她在大学期间应对微软实习和节目主持,依旧能兼顾学业,如果没有良好的时间管理和勤奋的付出,如何能做好这一切呢?


(图片源自网络)


比尔盖茨的成功,常常被归因为母亲的资源,却忽视了是他想出了一个很好的idea,然后不断地寻找资源去争取,才能推动这件事情。  


而当我们深陷贫穷的焦虑,看着他人成功,而自己迟迟未达时,这种偏差就会悄悄地在你耳边说:他可以是因为他富有,而我穷,所以我不行。 


这类的归因,好处在于能短时间地缓解我们对自身的攻击,但长时间而言,其实是在毁掉我们的深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能看到表面的不可改变的因素,那也意味着我们否定了内在的改变的力量,不去分析人们成功的原因进行学习,最后别说成功了,连一步步将现状搞好都做不来。


(3)自我设限:苟且偷生


作为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可能以下这些场景并不少见:


当你的同事想出去走走,请假去旅游了一圈,你很想去,但查了查机票,好贵,算了;


当你的朋友每次聚会都穿着好看的衣服,散发着优雅的气质,你看了看牌子,想了想自己的工资,没钱,算了;


当你的上级参加了一个行业峰会,你很想去,但一看门票,太夸张了,算了......


这些“算了”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奇怪的心理机制:因为贫穷,所以我没办法享受生活和投资自己。


但真的是这样么?


大前研一在《箴言录》里面说过一个例子:


在很多人的眼中,游艇是一个奢侈品,似乎只有富人才能玩。


但其实 ,若人们肯花几分钟查询一下价格,就会发现租游艇游玩并不奢侈。中档游艇的售价,甚至比汽车还要便宜。



但很多人往往一看到游艇,觉得肯定是因为有钱才能坐,所以没有去真正地去做了解,也自然失去了体验的机会。


而反观我们的生活,


买不起大牌的衣服,难道所有的好看衣服,都只能是贵的么;


没钱去出国游,周边游就不快乐了么;


参加不了的一个培训,能不能从别的途径获得相似的知识呢……


你可能会说,廉价的东西不好用。


昂贵的东西可能给你的生活+100分,而廉价的东西可能只能+40,当无法支付起昂贵的东西时,你就不给生活加分吗?


有个事实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无法有足够的资源去直接获得更好的东西时,确实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达成相同的效果,但如果这个效果很重要,那费点努力又如何?


最怕的是,一边在贫穷中焦灼,一边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为穷,不寻找让自己开心的方法,也忽略了人生的可能性



(4)生命意义的窄化——过劳死


除了以上三种“弃疗”的方式外,还有一种态度,相对积极,但过于迫切了。


在网上一搜索“加班猝死”“过劳死”,便能看到这样的新闻。




这些新闻让人悲叹,一份工作竟能威胁到生命的安全,而身在其中的人却一心投入,自己身体状态不好也难自知。


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的口号,一直激励着很多想要靠自身的能力脱离困境的人,并支撑着他们去突破自己的惰性,完成一件又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但如果被贫穷的焦虑捆绑,认为富裕的人生才是追求,那我们很可能会让“脱贫”“成功”“跨越阶级”成为生命的主要意义。


为了飞速奔向“富裕”,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奋斗上面。


像这样的对话其实并不少见:


爸爸,上周你没陪我,答应我这周末陪我出去玩。


宝宝,爸爸这周末要出差,回来给你带礼物。


在这个时候,人生的意义被窄化成“致富”,让人一门心思往里钻,而不惜一次一次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却在亲情、爱情和友情这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情感中,一直缺席。

04

年轻人,别急,稳住



关于“如何从年轻的困窘中走出来”这个话题,我曾经采访过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说了:现在的年轻人受到的噪音干扰太多了。静下心来找到方向,把每件重要的事情做好,慢慢地,就好了。


或许在合适的时候,完成合适的目标,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行为。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焦灼中,无助弃疗,或者玩命奔跑时,是时候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状态,反思一下自己的执念。


我没办法说出,只要努力就能买房买车,走上人生巅峰的话。


因为正如前面的数据,按照这样的标准,大城市中生活的人,要竭尽全力,都不一定能达到。


这或许是这个时代的特性,但不代表必须让它左右我们的幸福。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们至少可以努力,不要让这种焦虑感捆绑住,不要被营销号恐吓住,积极地去做探索和尝试,然后可能我们会慢慢发现:


其实,面对这些焦虑和无助,我们也是有选择的,这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内在价值的判断,以及我们所认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很多人来讲,不那么富有,也不会影响到守护人生中更重要的事情:


我要逃离北上广,小城市随便做点什么养活家庭即可,多陪陪爸妈才重要;


我喜欢研究咖啡,就开个卖好咖啡的淘宝店,努力学习营销方法,一点点做起来;


我想多陪孩子,所以想要有一个安稳的工作,收入不高也没关系......


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做好探索,找到值得专注付出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价值,慢慢沉淀自己的经验和财富,找到人生的意义点才行。


有句话说,莫欺少年穷,指的是不要看不起贫穷的年轻人,因为只要他们努力,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而在这里,希望年轻人们:莫怨少年穷,莫怕少年穷。▲


本文转载自壹心理旗下最有料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 yixinligongkaike),转载请注明出处。


猎聘调研:你认为什么时候是最佳脱单年龄?

 

双11光棍节越来越近了,除了众所周知的电商狂欢夜之外,还有脱单一族的凑热闹围观以及没有脱单一族的唏嘘和调侃。今年的光棍节,你脱单了吗?你觉得最佳的脱单年龄是什么时候?

 

请您在百忙中参与我们的调研,分享您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参与调研



 推荐阅读 


高段位跳槽指南

你的死工资,正在拖垮你

我为什么不建议你在家里工作?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猎聘调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