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避免无意义的合群 放弃无用的社交

2016-04-25 杨时旸 中国新闻周刊


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时间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怎么打发它,它也怎么回报我们。如果觉得时间在白白浪费,那就努力去充实它,去做自己觉得有意义、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事情。




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文/杨时旸


有朋友开玩笑说,每天三省吾身的时候都要问自己三个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的钱都花到哪去了。这引起很多人有共鸣地补充,这种级别的哲学命题还包括:我的时间都去哪了。那首一度火热的歌很矫情,但也确实问出了很多人想不清楚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先说说我们谈论的“时间”具体指的是什么。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差不多,有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比如工作。所以,我们谈论“时间”这个概念时,基本是指剔除了这类事情之后,从生存调头转入生活的那部分时间。如果不是刻意压缩,我们每个人睡觉、吃饭、工作、通勤会占据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然后留给我们每个人的不过五六个小时。而人和人的差异也就体现在这短暂的时间段当中。


对于这段相对自由的支配时间,有的人是享用的,有的人是度过的,而有的人是耗费掉的。其实,有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当你回想这天当中的每个时段你都做了些什么,如果你无法明晰地说出具体的事务与感受,那基本上就说明你把那段时间耗费过去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聊聊“消耗感”这件事。


所谓的消耗感,不过就是在浑浑噩噩当中不知不觉把时间混过去的感受。想想有点可怕,这种状态让你感觉挫败,但又成为了很多人的常态,既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甚或都没能发觉自己沉陷其中。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人们觉得在工作时间之外,“无所事事”是一种最简易、最直接的休息方式。人们不愿意再去花费时间安排那段空闲的时间,任凭用各种无聊的饭局或者独自发呆填充了事。但实际上,这种状态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放松,实质则完全没有达成任何缓解压力的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通常你都会愈发觉得疲倦的原因。


当一个人感到快乐、安慰一类的正向回馈时,才会产生充盈的感受。而无谓的消耗感几乎是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源。


从两三年前开始,我做了个改变,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重要和必须的事情,我拒绝把应酬类的饭局安排在晚上,这样做无非就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时间。每次有人约我谈事,我都会在工作地点附近约午饭。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事情,你在一个半小时内绝对可以谈妥,如果无法谈妥的,只能说明这根本不是一件可以在如此短时间内仓促决定的事,则需要另作计划。更重要的是,因为下午大家都有其他工作安排,所以对于时间都会本能地很珍惜,效率无意间会变得很高,人们都会直奔主题,切割掉所有不必要的寒暄与闲聊。而如果约到晚上,时间就会近乎不可避免地失控。人的生物钟很奇特,在不同的时间段,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对于时间的感受,尤其是下班之后的晚饭,在一种终于解脱的氛围与情境之中,我们总有一种报复性的放松状态,会面总会被无限拉长。要谈的事情却仍然还只是那一点点,但毛茸茸的外延已经不知道扩散到什么地方去了。


现在,无主题的纯闲聊饭局,我已经极少参加了。虽然之前也经历过不好意思拒绝邀约的阶段,但现在拒绝起来已经毫无压力,更何况你早已经确认,当你拒绝了那些之后,其实根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刚刚开始工作的那一阵,很多人教导我,一定要多接触不同的人。我谨遵教诲地参加了无数应酬,只要有活动的邀约,我都带着名片奉陪到底,要主动和人家“认识一下”。后来,我逐渐发现,这样做,失去的比得到的多得多。客观地讲,除非是一些特别需要用应酬维系关系的职业,或许必须把这一切当作常态对待,因为你毕竟颠簸不破中国特殊文化的框定,除此之外的大多数工作,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彻底变成一个社交动物。


人脉和资源这些术语害了很多人。不要以为你去参加一个个局,你就拥有了所谓的人脉,如果你本身一直对他人是“无用”的,一直以nobody的身份参加各类应酬,你仍然一直只会是nobody。那一类社交性饭局其实很实际,就是一种资源交互,你没有可以提供的资源,对方的资源也就不会倾斜到你的身上。不要以为多参加几次,就会改变这种平衡。人们要的是你能供给的内容,而不是看你的酒局出勤率。你更应该做的,其实是把那些应酬的时间和社交的热情省下来,用来完善自己,当你自己变得强大,就会发现,很多事情会来找你。我们骗得了别人,但终究瞒不过自己,参加那些活动最终得到的效果,我们心知肚明。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众声喧哗的饭局上会产生一种很难言说的疏离感,至少,我不止一次见到过那种尴尬的表情。


对于很多人来说,参加这种活动,其实是为了进入一种幻象,让自己觉得没有被人群抛弃,自己仍然处于“社交圈之中”,这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储蓄,在今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有效提取。其实这不过就是安慰剂而已。我的微信上有一些工作上认识的人,你会惊奇的发现,他几乎与你朋友圈里的一多半人都相识,任何一条信息下面都会有他们的评论和点赞。这些交际花一样的人物,你仔细看看他们后来的职业发展,根本无法证明那些疯狂社交真的为他带来了任何红利。


“局文化”其实很糟糕,它是一种沟通成本很高,但所得极低的事情。饭局、酒局、K歌局……当然,我说的这些局不是真正的朋友在一起小聚的那种,而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那种需要攒的、囊括很多认识不认识的、看起来很江湖气的局。既然它需要被攒,就说明它本身缺乏必须要见面的内在推动力。再加之人数众多,又基本没有主题,所以闲聊就成为这种局最基本的形式。我们都知道,饭局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吹牛、扯淡、八卦和吐槽,这种活动,参与的人越多,聊天内容的质量就越差。这是最符合“木桶理论”的一个事情。如果我们需要让所有人都能热络地聊起来,就必须把话题降低到最低的那块木板上。而当你不属于最低木板的时候,就只能俯就。一场饭局下来,你会发现,基本上没有任何产出感,只有消耗。


好了。我们有必要开始聊聊“产出感”了。


更多时候,产出感是指你心理上的充实感,在你用掉了那段时间之后,能为自己换回什么,以及能让自己得到怎样的感受。我们做一件事,所获得的无非包括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如果这二者都无法得到,那么那件事就很可疑。或许,你就应该运用那段时间去做点别的。所以,“产出感”是一个特别简单易行的判断标准。当你在犹豫是否要做一件事,是否要去参加一个应酬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是否会给你带来产出感。


有人说,定义哪些属于有效社交,哪些属于无效社交是一件很势利的事情。从一个无公害的小清新的角度去看,这种想法或许没错,可时间这种东西不是小清新,它很残忍。你对无效的事情温柔相待,时间就会对你还以颜色,而且这种反扑还都是不动声色,钝刀割肉的那一款。


其实,仔细想想,区分清楚有效和无效,并非是一种势利,而只是一种自律。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不浪费他人的时间,这是一种低调的美德。著名文青女歌手程璧曾把一首诗谱了曲,那句“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广为流传。其实,真的值得我们一起虚度时光的都是我们所爱的人。只有当你对待工作和社交时变得“势利”,你才真的有时间与所爱的人一起度过散漫的时光。


产出感其实是一种很私密、自我的内心回馈,能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其实都是小事。具备产出感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读读一直没有时间去看的书;跑跑步;看几部让我们有所触动的电影;写作或者从事一件在他人看来无法理解,但一直是你的理想的某件事……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充盈。


时间,要用来做那些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判断的标准是自己,不是外界和他人。


这些事要么可以让我们直接看到成果……减掉的赘肉或者完成的文章;要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变化——稳定,自信,快乐。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一些小事带给你的正面反馈,其实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变化。


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基本上只关乎谋生,所以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工作让很多人产生厌倦和损耗感。除了应酬,还有冗长的行政会议、工作之间人际关系的内耗、与不同利益方的沟通障碍……这一切都让人觉得焦躁和消耗,所以,对冲职业倦怠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工作时间之外,去多做那些具有产出感的事情。而不是因为劳累和懈怠,就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报复性地耗费在各种局和刷手机当中。有时候,人们会觉得那样的方式才让自己放松,其实谁都有过这种体验,那只会让我们更劳累,陷入无聊感的恶性循环。


对抗消耗感和建立产出感最有效的办法是做计划,然后真的去执行它,并让它成为你的一种习惯。时间,是分为碎片时间和块状时间的。我们应该分清楚这二者分别对应的、可以安排的事情。比如,你可以在通勤的时间内阅读,把整块时间用来跑步、写作或者类似需要长时间投入,不能中断,需要集中精力的事情中,而不是毫无计划地让自己在无所适从中又一次回到原地打转的老路。

最初,你或许会觉得做这些好像比参加饭局要劳累得多,但是历经了这种“劳累”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所带来的成就感足以冲抵从事它时所感受到的辛苦,更重要的是,这与那些充满耗费感的事情不同,因为,那些事情,在耗费之后所感受到的仍然是虚无。


所以,别总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时间就在那,不增不减,你只是没使用正确的打开方式而已。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作者:杨时旸,专栏作家,影评人,《中国新闻周刊》主笔,豆瓣ID:frozenmoon。著有《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浏览|Facebook上一则被刷爆的漫画,深深戳中了中国家庭的痛点


点击图片浏览|有没有一件事,让你突然觉得生活如此美好?


点击图片浏览|越缺什么越觉得别人在炫耀什么



-有意思大家族-

有意思网 | 中国新闻周刊 | AutoMan | 大人的玩具

开Fun | 反观 | 财迷 | 剧逗 | 百万庄的小星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