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比刚休过假的人更需要假期了

2016-09-19 中国新闻周刊


有些事情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

譬如已经过去中秋的和尚未到来的国庆


中秋放假回来,你的状态怎么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ID:new-weekly)

文/曹园


“姿势”不对,越休越累。短暂的休假,如同一场还未真正开始便已结束的高潮。与其盼望下一个假期,不如开始一种无需逃避的生活。



从踏上旅途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在想,数天后又将回到这里,一切照旧。

 

多数人休假的第一步从请假审批开始。你的工作表现是否值得拥有一次假期?工作交接怎么安排?万事开头难,休假亦如此。而不用考虑上述困扰的公休假,实则面临更多的鸡毛蒜皮。幸运地买到一张“秒无”的高铁票,预定了高额的旺季门票和酒店费用后,假期如约而至。

 

假期,中国哪里都过得不轻松

 

《羊城晚报》和腾讯合作的一份调查发现,中国人出游欲望降低的原因,33.8%的网友认为由“景区门票价格高”造成,17.4%的网友认为是“交通住宿费用高”所致。因价格因素而踟蹰的假期游比例超过五成。

 

假日前夕的城市主干道,车辆如一地蠕虫密密麻麻。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有22.36亿人次参与了国内游,1.27亿人次选择了出境游。

 

《兰州晨报》编辑龚剑没有双休日,也没有年假。他每晚7点30分上班,除非碰上重大突发新闻,一般凌晨2点可以回家。“我过的是美国时间。”每熬过漫长的3个月,龚剑能得到1个月的假期。轮休假的便利让龚剑可以错峰出行,法定长假他一般宅在家里。“虽有黄金周,其实能去哪儿?”


2015年国庆节当天,成都高速路上,车辆寸步难行,司机和乘客索性下车,“创造性”地遛狗、玩牌、交友、打羽毛球,甚至摆开了马扎,喝起了下午茶。

 

即使你从拥挤的旅途解脱,也不会错过目的地景点的“盛况”:垃圾成堆、天价大虾。香港作家廖伟棠说:“假期,中国哪里都过得不轻松,游客们嫌主人没有让他们宾至如归,本地人则嫌游客不懂入乡随俗、没个规矩。这既是文化冲突,也是素质展示。”

 

市面上充斥着各种辞职去旅行的书,很多人在迷茫之际纷纷效仿,期盼能找到人生价值。休假往往被当成逃避现实的一种途径,休假结束又意味着新一轮拼命赚钱、不容懈怠的日子。一部分人觉得,休假时的“无为”状态是和自己过不去,“低性价比”的假期令他们产生虚度自由的罪恶感,就像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的嘲讽:“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自己房间里。”

 

休假旅行一定要带什么?有人说带钱,有人说带相机,也有人说带一位有趣的旅伴,还有一种答案说,要带回家的钥匙。短暂的休假,如同一场还未真正开始便已结束的高潮,如创业家赛思·戈丁所说,“与其盼望下一个假期,不如开始一种你不需逃避的生活”。

 

休假还要远程工作

 

更讽刺而无奈的是,越来越多人须要在休假时远程工作。旅游网站Expedia的调查显示,30%的人即使休假也无法摆脱工作上的压力,有些人仍一刻不停地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以至于同事和客户都没有察觉他们正在度假。

 

公司有什么新鲜事?客户有没有提出新的修改意见?假期里,很多人都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思维,告诉自己不去想工作,但越想屏蔽的信息,大脑就越会调皮地着重提起。

 

工作狂一旦停止工作,就会出现头痛、疲倦、肌肉酸痛等症状,荷兰蒂尔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德·温格霍特称之为“休闲病”,约3%的人在休假时会患上此病。一旦和领导、同事联系不上,度假也寝食难安,巴不得定个红眼航班,出机场后直奔公司而去。

 

因为职业的缘故,龚剑即使在休假,也会每天关注新闻。但他也有同事能做到只要休假就绝对不问世事。

 

很少有职场人能将工作与休假完全隔离开。赵星觉得,人本身就处在相互交织的环境里,不能因为休假,就昭告全世界别来找你。“换个角度看,休假时接到工作电话也是同事和领导不得已而为之,表示你不可或缺。

 

古人休假的困扰就少很多。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一诗中描述:“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他的节假日活动不过是闲适又愉悦地踢足球和荡秋千而已。王安石在《休假大佛寺》一诗中写道:“挟书聊自娱,解带寺东廊。”临川先生偏爱看书、睡觉这类“独善其身”的度假方式。

 

本文经新周刊公众号授权发布。

时代如此面瘫,生活怎能没态度?


新周刊丨new-weekly



关注新周刊猛戳二维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抑郁症被一遍遍刷屏,我知道有的人仍然没看进去


点击图片阅读 |
乔任梁的死为什么不应该被调侃被指责


点击图片阅读 |
中国人涌向城市,日本人逃往农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