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谭天星:民心相通要文化和经济并举

2017-08-31 韩永 中国新闻周刊

做事情不能忘了我们的对象是谁

对象是‘民’

必须了解民的心哪儿还不通

要做哪些工作促进民心相通


谭天星:民心相通要文化和经济并举

本刊记者/韩永

本文首发于总第819期《中国新闻周刊》


8月21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和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支持、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承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2017)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谭天星在开幕式上表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华侨华人具备融通中外的天然优势。近年来,国务院侨办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打造“文化中国”等侨务文化品牌,同时扶持建立42家华星艺术团,在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近日,就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好民心相通工作,以及如何在其中发挥华侨华人作用,《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谭天星。


民心相通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国际高峰论坛上,谈到了民心相通。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是个什么地位?怎么做这项工作?


谭天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实现“民心相通”,我认为,首要在于文化先行,而文化交流必须有其核心价值;同时要有一个令人舒适、好的形式和载体。确确实实是“民”在交流,不是官要交流,“民”与“民”之间相通才是真正的相通。


在今年5月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深刻阐述了丝绸之路精神,精辟地指出要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向世界回答了什么是丝绸之路,为什么以及怎样建设丝绸之路等重大关注。


我理解,“一带一路”之所以如此重要,一、这是中国和世界文明交流交融千年来的一个结晶和表征;二、“一带一路”是推动中国发展、解决当今和今后一段时间国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实现和平合作共赢的方案。


我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把“民心相通”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来看。实际上在“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当中,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性的东西。如果没有民心相通,其他的通就很难持久。


现在我们在做民心相通的工作,但感觉物质的东西更重视一些,文化的东西真正落实还是不够。


做好民心相通,要做到以民众为中心。做事情不能忘了我们的对象是谁,对象是“民”,必须了解民的心哪儿还不通,要做哪些工作促进民心相通。不能高高在上、高举高打。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文化交流、民众交往平等尊重、务实共赢的原则。文明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现在讲的比较多的是文化传播、文化推广甚至文化宣传,强调“我”的因素多,从受众来讲可能会有一种逆反的心理。在这方面我们要放下身段,要有双向思维。


“民心相通”通的是什么呢?核心还是一种价值,对事物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观念。这个价值观念是什么呢,实际上最核心的就是习近平主席讲的丝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16个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增进彼此了解和好感的问题。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是增加人家对我们文化的了解和好感。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让民众有获得感。这就要求经济和文化双轮驱动,只有文化没有经济会缺乏力量,只讲经济没有文化不可持续。义和利要结合在一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最后也有一个落脚点的问题,要让相关国的国民通过“一带一路”的项目建设得到好处。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怎么样?


谭天星:客观地讲,我们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也有积极成效,但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很长的路。这不只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欠缺,重要的是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加强,民众的获得感不够。


有时候,我们做事的方式可能没有面向老百姓,只是与官方打交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各种国际力量争夺的热点,复杂性、敏感性程度高,我们要增强紧迫感,面向大众,精准施策,绵绵用功。


在此,要强调的是,民心相通必须文化和经济并举。文经相济,人心似水。过去我们就经济谈经济、就文化谈文化的多,有时做事只见物不见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交流主体的整体利益和综合感受。


中国新闻周刊:在做民心相通工作中,有没有一些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或关系?


谭天星:做好民心相通,我认为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个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脚踏实地,立足长远,不能急功近利;第二要处理好官方和民间的关系,要加强政策沟通,为民众交往创造好的环境,要充分发挥好民的主体作用;第三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是要跟一个个国家打交道,各国有自己的国情,差异性大,必须因地制宜。


以侨心相通推动民心相通


中国新闻周刊:在民心相通工作中,华侨华人是什么角色?应该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政府在其中应该做什么?


谭天星:华侨华人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的独特桥梁和纽带。他们熟悉中外,融通中外,有交往的强烈意愿,有促进交流的能力。“一带一路”有4000多万华侨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他们移居时间长,融入当地程度深,人脉关系广,经济实力强,已成为所在国的重要成员,在当地举足轻重。他们既爱祖(籍)国,也爱驻在国,发自内心希望二者和平相处、合作共赢。这个优势,别的都不可能代替。


近些年来,侨务部门更加重视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在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中的作用。在促进民心相通中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文化中国”体系为抓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包括举办“四海同春”、全球华人书画、舞蹈、音乐、中文歌曲、龙舟、武术等大赛和名家讲坛。迄今“四海同春”慰侨访演共赴144 个国家(次),309个城市演出417场(次),观众累计达516万人(次),被侨胞誉为“海外春晚”。同时,通过建立“华星艺术团”,加强侨社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支持举办海外文化节庆活动等,着力在海外涵养一支支不走的文化力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融进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以“三化”(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六体系”(施教、教材、培训、帮扶、支撑、体验等体系)为抓手,全面提升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水平,支持华侨华人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目前海外华文学校有2万多所,教师十余万人,学生数百万人。如柬埔寨端华学校,学生有1.5万人,是国外最大的华文学校。2013、2016年李克强总理分别访问过的泰国清迈崇华新生华立学校有112年历史,老挝寮都公学有79年历史,2800名学生。马来西亚保留了较完整的华教体系,有1294所华文小学,60所华文独立中学以及3所华文大专院校,在校学生有20万人。


海外华文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是华侨华人自办,出钱出力,完全是一种执著的文化坚守和民族情怀,不是我们花钱去办,去请人家学中文。侨务部门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支持,举办夏令营等,扶持华教发展。2012年来,共向海外发行各类华文教材1700多万册。


海外华文教育是海外留根工程、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中文学校也是中华文化中心,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石。以今天中国的发展强盛,我们更加有文化自信,中文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必将更大提升,今后世界各国学中文也将有如我们在国内学英文,完全出自内心与需要,并形成强大的华语经济市场。


三是以海外华文媒体为抓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华文媒体有200多年的历史,近2000家,是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是世界了解中国也是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如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联盟)以及“一带一路”华媒协作网、全媒体云平台等,在推动华媒合作、创新、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以实施“海外惠侨工程”为抓手,支持华侨华人在当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该工程有社团建设、华教发展、文化交流、华助中心、中餐繁荣、中医关怀、事业扶持和信息服务等八项计划,本着服务侨、依靠侨、为了侨的精神,努力构建海外为侨服务体系,深化为侨服务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让侨胞有获得感。如,迄今在世界41个国家建设了60个华助中心,发挥“关爱、帮扶、融入”功能,成为侨胞温暖之家,也是祖(籍)国与侨胞的连心桥。 


中国新闻周刊:你刚才也讲了民心相通如何落地的问题。上面的这些工作,是不是也要找一些抓手?


谭天星:民心相通必须从具体、实际、利民的事做起,必须接地气。现在海外华侨华人整体上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当地化程度趋深,影响力扩大,新一代逐渐成为主力。尤其是新生代在当地出生成长、接受教育,跟中国的联系和感情淡化。


要实现心相通,必须增进彼此了解,让他们最好能讲中国话,多到中国来看看,百闻不如一见,一次故乡行,一生中华情。民心相通要更重视年轻人的心。如侨办举行的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华青华夏行、侨领研习班以及敬贤团等各年龄段的交流活动。每年参加各类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的华裔青少年达15万人次。


在八项惠侨计划中的中餐繁荣和中医关怀,就是深受侨胞欢迎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海外中餐馆有55万家,中医诊所有3万余家,武术馆也有上万家。中餐、中医、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最受世界喜欢的部分。


侨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中餐、中医、中华武术等载体,如举办各类研习、比赛,推动成立行业协会,扶持经营事业发展,使侨胞得到实惠,从业者提升能力,也向世界打开了一扇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餐、中医、中华武术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使人们不分国别、种族、肤色、文化背景、经济实力乃至政治立场,都能获益,有物质的好处,还有精神的、人际的裨益。它是面向大众的,是广泛的、基础的、长远的事业。这些事情做好了,其文化意义发挥好了,我认为就是最好的民心相通。


当然,中华传统思想、哲学、信仰等方面的交流也极其重要。佛教引入中原即中国化,并传入日、韩;儒家学说随着历代中国对外交往而形成儒家文化圈;作为集中华本土人文哲学价值之大成的道教,以其天地人学说、三生万物、道行天下,必将更有益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总之,民心相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远谋划、内外对接、文经并举,不忘初心,牢记民心民意,从一点一滴、实实在在做起,必须最大程度发挥好华侨华人这个“桥”的独特作用。


值班编辑:庄兼程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当民众选择原谅海底捞,中国的餐饮行业是否该感到羞愧?

点击图片阅读 | 如果公证处和诈骗公司“是一伙”,谁来保护你的财产

点击图片阅读 | 去了趟以色列的边陲小镇当志愿者,那儿像个真正的乌托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