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拼多多想通过“口碑营销”帮助农产品卖得更好

2017-09-30 神木 中国新闻周刊

近年来“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为社会带来巨大的产业升级机遇,创造丰富的就业和致富途径。在享受城市便捷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技术力量如何普惠农村,使农业生产同样获得互联网加持。“农特产品+电商”之路,未来该怎么走?

 

农产品上行遇阻力,新模式亟待开发

 

对于大多数电商平台而言,与服装、鞋帽、工业品等类目相比,农产品利润空间有限。在平台总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向农产品倾斜,并不符合商人逐利的本色。其二,在城市用户增长趋缓、红利下降的当下,电商平台也更看重对农村消费市场潜力的挖掘。这意味着,电商平台,“工业品下行”是主,“农产品上行”只能退居次席。

 

必须承认的是,工业品下乡对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民以及各地政府更看重农产品上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同一渠道,一上一下,就一定只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吗?

 

这一局面的形成,其实并非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之间的矛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电商平台的购物是搜索式的,而搜索式流量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

 

商品数不胜数,且仍在不断增加,对每款商品来说,自然获取这种搜索流量已经越来越难。而直通车等工具的使用,使营销成本越来越高,且效果仍有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原有的以关键词为核心的流量分配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不再高效。

 

对于标品,尤其是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经形成的头部品牌来说,它们有品牌溢价,有预算,通过买关键词、买流量巩固自己的优势,不成问题。但对于由农民持有且仍是非标品的农产品来说,恐怕既难实现,也不划算。

 

要说需求刚性、消费高频的农产品没有市场,谁信呢?只能说,在传统电商模式下,农产品上行无法高效推进,新模式,亟待开发。

 

农产品上行,拼多多模式成“神助攻”

 

社交电商拼多多的出现,或许提供了新思路。它以社交传播为依托的拼单模式,让消费者成为物美价廉好产品的“自来水”,通过“邀请亲朋好友拼着买”的这种免费的口碑营销,为产品销量带来了裂变式的增长。

 

拼多多“阎老西儿”山西特产店,就是拼多多助农扶贫的经典案例之一,店主巩文斌是山西贫困县静乐县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受到朋友发来的拼多多链接的启发,他决定到拼多多上开店,用社交拼单的方式推销“丰产不丰收、贱价卖仍没人要”的当地特产,黄河滩枣。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拼多多公益助农行动中,“阎老西儿”山西特产店共售出2000余吨滩枣,巨大的销量不仅成功帮助多个县的枣农摆脱困境,也引起了山西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处长郭小中的重视。他专程考察拼多多,在对拼多多拼单模式表示肯定之余,也希望拼多多再接再厉,将山西更多的地标性农产品送进千家万户。



在拼多多,以“爱心助农”为出发点且收效良好的行动还有很多。而且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分工精细、协作高效的特点。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新农人也已崛起,与拼多多一道,成为促进“农产品上行”的中坚力量。


前不久,以果感恩旗舰店负责人、新型职业农人张银杰就造就了一次“拼多多上拼购大蒜”的风潮。2017年的新蒜市价猛跌,大蒜主产区滞销严重,张银杰在向拼多多平台运营团队表明助农意向后,便奔赴有“中国蒜乡”之称河南中牟。


擅长组织销售的他,为有好货、苦寻销路的中牟蒜农和1.5亿拼多多用户搭起了桥梁:一边以高于线下收购价的价格向蒜农拿蒜,一边以低于市场售卖价的价格在拼多多平台销售,将社交电商+新农人释放出的红利与蒜农和消费者共享。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万斤出口级大蒜经拼多多销往全国各地。“拼多多上拼购大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牟大蒜滞销的局面,创造了促进农产品上行的电商新范本,也受到了央视的关注和肯定。



助农扶贫,品质把控是关键

 

依托于社交传播的力量做电商,成功的前提,是保障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无论是拼多多平台本身,还是入驻的商家,严格的品控是社交电商逻辑成立的关键。

 

巩文斌“阎老西儿”的店铺面对突然袭来的大批订单,一度措手不及,发货质量没能很好地保证。但用户的反馈和拼多多对品控的坚持,使巩文斌意识到,在帮助枣农的同时,更应该坚持品质,这样才能给乡村里的纯天然农产品寻得一条持久的出路。

 

以果感恩旗舰店则自从在拼多多开店起就明确了以品质赢口碑的理念。翻看中牟大蒜的销售评价,大蒜个头均匀,用户交口称赞,复购比例非常高,这与张银杰建立完善的质量把控体系、斥资引进符合国际标准的大蒜筛选机关系密切。

 

工业产品和技术走下农村,优质农产品走进城市,在工业下行和农业上行的双车道上,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正担负起疏通道路、加油加速的重要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值班编辑:寒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