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到了“佛系”的敌人

2017-12-16 田然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新闻周刊

佛系的流行

是标签化的再次胜利



文/田然


一夜之间,90后似乎成了自带IP光环的一代。不管他们情不情愿,那些被放大和标签化的局部特质,已经成为近期爆款文章的流量入口。


无论是如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的发际线,还是“不撕、不怒、不传”的佛系人生,与青春蓬勃的肉身都形成了一种话语张力。


这种话语经过自我酿造和转换,最终自我实现,成为轰炸眼球的存在。照此况估计,“佛系”的反义词——魔系,也有成为爆款的潜质。


其实,你见或者不见,90后的人生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但是在消费社会里,物质的丰盛、符号的琳琅才是正义。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加速了信息流通和交换,新的欲望和符号不断被制造出来。一方面,人们被其取悦,又受其规训;另一方面,信息过剩与饥渴症同在。


在生产新词的车间里,铁打的青春,流水的C位。


80后应该深谙此理。“小皇帝”“小太阳”曾是这一代人的集体标签,随后是如影随形的“月光”“啃老”。


标签和符号的流行,大概还是它迎合了人们对复杂世界化繁为简的需求。


尽管这种高效率的策略,可能会磨损认知的敏感、抹平个体的参差,但比起放弃它的思考成本来说,还是高下立见。


同样是话题式标签,“油腻中年”在朋友圈的转发,更多像是不同群体之间互相投掷的情绪箭矢。而诸如“佛系人生”的扩散背后,倒是能看到一些从容地对号入座。



“油腻”和“佛系”虽有褒贬之差,但它们都属于快消式的人设。在信息的自由市场中,讲究愿者上钩、丰俭由人。


比起前辈们来说,90后作为互联网世代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更有选择地释放情绪和观点。他们似乎也甚不介意“自我涂抹”,无论这是出于自我定义还是其他需要。而为这种姿态背书的,是这一代人还未看见边际的可塑性。


对于大多数的流行和快消品来说,敌人只有一个,就是时间。


今年6月,复旦大学发布了“80后的世界”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调查。其结果颠覆了外界对80后的刻板印象。


该份调查刻画了80后“传统”的一面,他们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感、坚信自身努力非常重要等……调查负责人、复旦大学副教授胡湛认为:80后的“三观”很正,与其一直背负的诟病相比,形成了较大反差。


80后身上出现的某种回归趋势,成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许是他们骨子里就具有传统烙印。或许是他们带着不驯服而来,在反复碰壁后终于选择了按照套路出牌。


另外也可能像学者说的,“他们根本就不是特例,每一代人可能都是这么过来的。”



据说这份报告对当时参与的“90后”硕士调查员们也产生了心理冲击。他们发现80后的心灵世界和自己有许多相似之处,也许会成为镜鉴。


从既往经验看,以代际划分的集体,最终会被证明并非铁板一块。个体的资源禀赋和后天选择所带来的分化将会加剧,并体现在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自我认同上。


绝大多数的流行符号,就像指尖在沙滩上写下的字,将被时间的潮水冲刷干净。在此之前,倒是不妨享受一下创造和消费它们的乐趣。


原标题:《被消费的不止是“佛系人生”》

值班编辑:俞杨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什么一定要去好学校?这个孩子把话挑明了,残酷却真实

点击图片观看 | 为什么月薪5千的人,活得像月薪5万?

点击图片观看 | 《挚爱梵高》: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他先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