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的雪总不来,除了等还能怎么办?

2018-02-02 韩浩月 中国新闻周刊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

只是活着活着就成了山寨的

雪让我们回到了原创状态

雪不来,  除了等还能怎么办?

文/韩浩月

本文首发于总第840期《中国新闻周刊》


又到一年盼雪季。全国各地的雪都纷纷地下来,只有北京的雪还没动静


关于北京的雪,朋友圈里的调侃已经够多了。“没有雪,今年北京成不了北平了”,“北京的雪,你迷路了吗”,“昨晚北京下的雪,是贫雪”⋯⋯不怪朋友们对雪热切期盼,合肥、上海、南京都大雪纷飞了,北京还这么沉得住气,怎不让人心急。


有些外地朋友,讽刺他们那些在京工作的熟人,“不下雪活该”,话里有话啊。想想也是,每每说到北京,都说这里的每个领域,都有全国最好的资源,包括最好的高校,最好的医院,最好的公共交通⋯⋯再加上一场最好的雪,用那句网络俗语说,北京你怎么不上天?


没雪是遗憾,有雪是麻烦,不知是否还有人会记得十多年前让北京交通彻底瘫痪的那场大雪。我经历过那场大雪,全城环线变成大型停车场,下班的人们多被围困在公交车里,私家车主把车停路边打着双闪下馆子吃饭去了,许多人选择步行,因为步行还产生不少浪漫的故事,大雪结束之后报纸情感版面上发表了不少这样的故事⋯⋯我记得那年,从公司到家,连跑带走,总共耗时八个多小时,回家没睡几个小时,就又该起床上班了。


那是北京唯一的一次大雪围城,后来几年也下过雪,不过因为下得不大,再加上市政部门准备充分,没造成大的困扰,人们欣慰之余,也有小小的失落。不乏有人想重温一下当年步行穿城回家的盛况——雪打破了正常的秩序,强行拖拽住了人们匆忙的脚步,硬性要求大家从固有的生活形态里走出来,看看雪,感受一下城市的呼吸,了解一下自然的神秘力量,多好。


今年北京人盼雪,无非也是这个心理。雪成了这个城市的人们的共同语言,对了,“养蛙”也是当下的热门话题。雪与蛙让社交媒体上热闹非凡,其实背后都是人们孤独的表现。想想挺心酸,平常的生活,能让人产生喜悦的事物太少了,一场远在高空酝酿的雪,一只喜欢流浪出走的电子青蛙,都能如此牵动人的心。所以,人心不是麻木,不是缺乏敏感,而只是需要那么一点点外部力量进行一些干预。


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人,雪都是外部因素,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城市与人才对它既期盼又有点儿担忧。又因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大家才会心安理得地让视线离开各种屏幕,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欣赏雪,玩雪,把雪请进自己的生活里,在内心说一声,“久违了,这种快乐的感觉”。


人们久违的东西太多了。大城市如同怪兽,它把所有人串联在一起变成“人体蜈蚣”,无论抬头看天还是低头上班,动作都是一致的。想体会童心,寻找真正的快乐,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真实、真诚、温暖的那部分,都需要穿过层层迷雾,才能勉力到达心灵那个柔软的层面。


人们喜欢小雪、中雪、大雪,任何样式的雪,大片的雪花,小滴的雪粒,都好。之所以对雪如此厚爱,是因为雪在一定意味上,是宽容、是大度、是平等的表现。雪来了,它下在富人的庭院,也落在穷人的屋顶。孩子们在雪中奔跑,他们都变成了真正的孩子,而不是书包的载体。


雪来的那一刻,无论是呼吸困难的老人,还是吵架的恋人,抑或对城市生活已经厌倦打算买一张火车票离开的漂泊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看向了窗外,看到生活的本质其实和雪一样洁白无瑕。每个人出生时都是原创的,只是活着活着就成了山寨的,雪,让我们回到了原创状态


冬天,只有寒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雪。雪不来怎么办,除了等,还能怎么办?


值班编辑:陶小草



 推荐阅读


最高时速不超过25公里、强制规定有脚踏功能……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加速行业洗牌

2亿多“马路杀手”横行,这场电动自行车乱局怎么破?

要想干掉一个人,先要剪掉他的头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