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拍儿科医生荒,以后谁给我们孩子看病?

汪许凯 中国新闻周刊 2019-09-12

“有时来一个重病孩子,

把所有急诊科的大夫调动起来都不够用”



午夜,在高温中“炙烤”了一天的北京城终于安静了下来。西二环边的北京儿童医院,没有了白天的停车长队,但是夜幕下的急诊科依然灯火通明。


“医生,快救救我家孩子。


“医生怎么办,高烧退不下来,还是四十度……”


抽风、高烧、呕吐……高峰时段,源源不断的家属抱着孩子冲进急诊室。当夜值班的急诊医生只有三名,吵成一团的急诊内科抢救室里,医生们都练成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基本功,根据现场孩子的症状,优先处理病情危重的。



今年7月26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对外发布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最新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师电子化注册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拥有儿科医师23万,每千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92人。


在北京儿童医院的急救中心里,30名内科急诊医生,每年需要接诊来自全国患儿近20万人次、抢救急危重症患儿超过2万人次。


中国新闻周刊“有意思TV”将镜头对准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的抢救室,点开上面的视频,从他们的故事中寻求儿科医生奇缺的答案。


儿科医生缺8.6万名 

年轻医师流失率近15%


仅仅是在儿科急诊室拍摄了一个小时,耳朵就开始出现轰鸣——儿科急诊室真的是太吵了。


因为急诊室是开放式的,一个孩子看病,往往有4-5位家长陪同,诊室内人满为患。小孩疼得撕心裂肺地哭,还经常是十几个孩子一起哭闹,家长和医生只得大声交流,急诊高峰时期,诊室内声音常常可以达到85分贝以上。



患儿不能自述,家长对病情描述不准确,病情变化又快,家长容易情绪紧张,遭误解、被抱怨,甚至发生暴力事件成了儿科医生的“家常便饭”。高风险、高负荷、高受气,待遇却与之不相匹配,正因为如此,大多数医学生即便选择竞争压力较大的科室,也不会选择儿科。


“当年,我们本科班200多个人,加上我在内只有两三个人选择了儿科,我硕士同学里没有选儿科的。”急诊科的庞一琳医生说。


据介绍,为了拓宽专业面,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则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其中的一门课程。


原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朱宗涵说,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始终没有一个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全国每年需要培养多少儿科医生?谁来培养?如何培养?



人才培养断层,年轻医生的流失比例也相对较高。《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2016)》显示,2011年至2014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为10.7%,其中,35岁以下医师流失率为14.6%。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缺口86042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新医改实施10周年,尽管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医院的投入机制、分配机制没有变,医生的收入和科室的绩效相挂钩。外科、骨科,心脏等科室的超级创收能力,把优质的人、材、物都吸引过去,使得像儿科这种弱势科室很难发展。


儿科急诊,洼地中的洼地


“就儿科医生本身来说,这里头的专业急诊又是一个不太吃香的专业。”急诊科主任王荃说道。



急诊科是儿童医院里突发情况最多、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在急诊,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会来什么样的病人,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全国儿童专科医院有228所,300万人口以上的地级市只有50%建立了儿童专科医院。大部分儿科医院集中在大城市,若是孩子得了一些棘手的疾病,只能选择北上广等城市。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中心承载着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的危重患儿的转诊救治工作,75%都是外地患儿。庞一琳医生介绍,在冬季接诊高峰时期,有时候正在抢救室给孩子复苏、插管,但同时又会进来很多重病人,此时就需要一边识别刚进来的孩子是否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还要兼顾一些症状没有那么重的孩子,大致确定他可能的病情再指示他们去门诊就诊。


事实上,有超过一半的患儿并非急症,却来了急诊。人手远远不够,医生又没有三头六臂,这个问题在冬天达到了顶峰。


“对于一些有先天性疾病或病情重的孩子,冬季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容易犯病,而且一犯病就会很重。有时来一个重病孩子,我把所有的急诊科大夫调动起来都不够用。”王荃主任说。



接诊工作量大,北京儿童医院在每年冬季都会增加急诊科轮转的医生数量,确保救治任务的顺利进行。但过了冬季,进入所谓的“淡季”时期,医院又会减少急诊科轮转医生的数量,“医院医生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保证全年都能增派医生到急诊科轮转。”王荃主任说道。


除了面临繁重的临床压力,一线的急诊科医生还需要不断学习,写论文、发论文、评职称。王荃主任坦言,在冬季8小时三班倒的排班形式下,每一个大夫都像陀螺一样一直在转,他还想要再去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进入4月,根据急诊科人员的实际情况,王荃主任将冬季高峰时期的8小时轮班制改为12小时轮班制,“只有这样排班,我才能在一些岗位上富余一到两个人,让他们去学习,进一步深造。到了10月底,我们再把这个班调回8个小时。



看到自己团队的医生这么辛苦,王荃主任也很着急,每年应届毕业生招聘时,她都会参与到相关的工作里去,为了解决急诊内科医生少、招聘难的问题,医院在关于落户、学历、奖金分配、收入分配等问题上,也都给了急诊科一定的支持。


即便如此,在招聘急诊医生上依然困难重重,“去年我们急诊内科一个大夫都没有招到。”王荃主任有点无奈。


寻求出路


王荃主任认为,其实“儿科荒”有很多水分,加强分级诊疗,盘活现有儿科医生的资源,就可以大大缓解目前各大公立医院儿科繁忙甚至拥挤的状况。


为了提升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诊断和治疗的效率,医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目前,全院医生晋升前必须到急诊科进行轮转;患儿在急诊科抢救治疗后,迅速分流到相应科室,为急诊科腾出资源。



今年6月14日,北京儿童医院清华长庚诊疗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同仁诊疗中心正式签约挂牌,标志着北京市第二批紧密型儿科医联体正式启动。北京市医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将提升综合医院儿科诊疗水平,推进儿科常见病就近服务,探索儿科特色专业领域内跨院分级诊疗,更好解决儿童患者就近就便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让小孩“看小病”不再扎堆“大医院”。


2016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来,我国增设本科儿科学和中医儿科学专业,42所高校获批设置本科儿科学专业,9所高校设置本科中医儿科学专业,近三年累计招收培养儿科专业住院医师1.3万人。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年1.5万元的标准,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展儿科医师转岗培训,累计有6688名医师经转岗培训合格后增加儿科执业范围。



医学生的培养周期很长。王荃主任说,5年本科、3年住院医师培训,2年专科医师培训,算下来,一个儿科医生的培养至少需要10年。对于北京儿童医院来说,目前的招聘条件最低是研究生学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认为,“儿医荒”的根本原因还是分配机制的问题,国家应该从更高层面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突破口也许就是让儿童先得到免费医疗,让儿科医生先拿到国家财政发的工资,捧上铁饭碗,而且是金饭碗。


值班编辑:张茹


▼ 

推荐阅读


当90后模特遭遇“潜规则”:能不能红,我早就放弃了

我是午夜摆渡人,我见过不同人醉酒的样子 | 实拍女代驾

三个月涨粉2000万,半年获赞2亿,看毛毛姐和仙女酵母怎么做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