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衡水体”的病毒式传播

邝海炎 中国新闻周刊 2020-01-22

实用主义书风的流行,会不会也是一个社会选拔制度僵化、

学风过于功利化的某种表现呢?


“衡水体”的病毒式传播

文/邝海炎

发于2019.12.30总第930期《中国新闻周刊》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学生有三大时髦雅好:学许国璋英语、练庞中华钢笔字帖、读汪国真诗。这样的时代早已远去无踪,别的不说,连作家都用电脑写作了,谁还去练钢笔字?最近两年,练钢笔字又有回潮之势上个月,作为代课老师的我第一次参加了阅卷,算是开眼了。


跟我们读中学那会儿手工阅卷不同,现在阅卷是用答题卡,客观选择题直接机器扫出得分;主观题则是手机App阅卷,该科老师各领一题,刷刷刷,一天阅毕,比以前的集中阅卷省事多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个考生的字潦草难辨,某小题答得模棱两可,给不给分都行,我便没给他这1分;而紧接着另一考生的答题卡工整干净,那字就跟印刷体一样,看着就舒服,同样是那个小题,同样是答得模棱两可,我却给了他这1分。我问其他阅卷老师,这样违不违规?大伙异口同声:“应该的,卷面分,而且阅卷允许有5分误差。”我一算,一道大题差1分,一张试卷4~5道大题,要差5分,7科下来岂不是差35分左右?35分在“一分就甩下几百人”的中考高考有多重要,相信所有家长和考生都会掂量。


事后我问了一些学生才知晓,现在学生模仿的都是这种印刷体书写。还经常有人到学校推销“衡水体”硬笔字帖。何谓“衡水体”?就是中国著名的“高考梦工厂”衡水中学流行的字体,特点就是横平竖直,没有连笔,字的高度、大小、间距都整齐统一。客观地说,“衡水体”在纸上不觉得,但电脑扫描后答卷会失真,这时工整清晰的“衡水体”确实显得好看些。因此,现在校外的书法培训班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培训的都不是什么艺术字体,而是这种在考试中立竿见影、超级实用的印刷字体。


有人或许会愤愤不平,考试应该考真才实学,怎么能受形式性的书写影响呢?其实,书写好坏影响考试成绩,自古皆然。


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字写得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是为“台阁体”。


清代科举施行匿名阅卷,“糊名”之外还要“誊录”,即由专人重新抄录试卷再行审阅。但誊录就没办法做手脚了吗?清代有钱人出钱贿赂抄手,抄写的试卷就字体漂亮,能提高中榜概率,像作家蒲松龄这种穷鬼没钱贿赂,抄录敷衍潦草,中榜几率就低。(韩田鹿《漫说聊斋》)


清代的殿试倒不实行誊录制度,所以贡士们的书法能不能入皇帝的眼也就无形中成了一条非常带有主观性的取士标准。王士祯断语“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士子们必定要钻研一番皇帝们的喜好,以便投其所好:“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书,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者也。康熙以来,上喜二王书,而己未状元归允肃、壬戌状元蔡升元、庚辰状元汪绎皆法《黄庭经》、《乐毅论》者也。”最爱到处留墨的乾隆皇帝“朝考殿试最重书法”,大抵以自己最擅长的“黑、光、匀”为主,故陈康祺颇有微词地表示“乾隆朝已重字不重文”。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中进士后参加殿试,落选,只得忿忿出京,其中原因就是“楷书不中规矩”。(张求会《陈寅恪家史》)


从“台阁体”到“衡水体”,说明一个硬道理:好字让阅卷者舒服,得分就高一些,这是人性与人情使然。只不过,实用主义书风的流行,会不会也是一个社会选拔制度僵化、学风过于功利化的某种表现呢?


(本文作者系资深媒体人,著有《快刀文章可下酒》)


值班编辑:罗晓兰


推荐阅读

武汉发现27例不明原因肺炎,事发海鲜市场商家称“没有活禽”

董明珠的三场硬仗:为什么我是网红,因为我好斗

大学生被金腰带选手KO致死,新手为何与拳王对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