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地陷搜救88小时后,1人失踪,家属“主动要求停止搜救”
最后一名失联者是女性
1月17日晚,西宁市人民政府召开“1·13”地陷事故第五次新闻发布会。本刊记者/杨智杰 摄
1月17日晚,西宁市人民政府召开第五次新闻发布会。官方通报,经过88小时全力搜救,10名失联人员中,9人遇难,1人失踪。官方称,考虑现场地质条件存在发生建筑物倒塌的风险隐患,同时搜救工作已尽最大努力,采取了所有措施,“搜救工作得到失联人员家属亲友的充分认同,并主动要求政府停止搜救”。
17日上午10时,西宁市“1.13”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决定停止搜救,宣布1名失联人员失踪。
西宁消防一线指挥张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后一名失联者是女性。地陷坑洞下方有防空洞,失联者疑似坠入可能被塌落的水泥构件砸穿的防空洞。不过张涛称,“这只是一种可能”。
在此次事件中受伤的17人中,16人收住入院,1人接受门诊治疗。截至目前,入院治疗的伤员已出院6名,另外10名仍在接受治疗。9名遇难者遗体已全部得到妥善安葬。
西宁市政府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对坍塌区进行分层回填,组织相关单位尽快恢复供水、燃气、通信、电力等管线,动态监测东侧长城医院建筑物,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人防工程及地下管网隐患大排查、大治理工作。
17日下午,距离塌陷发生已过去4天,《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多辆运载砂石的卡车驶向塌方处附近,卸下砂石并离开。现场一名电力人员介绍,回填工作已经开始。
1月16日中午,西宁地陷现场,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本刊记者/杨智杰 摄
此次西宁地面塌陷事件涉及的当地水、电、气三部门负责人接受了媒体采访,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解释。
塌陷发生后,坑内出现火光,随后冒起浓烟,围观者听到巨响。国家电网西宁供电公司城中供电中心副主任窦巍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这是因为公交车坠落时卡在供电电缆上,因重力原因将电缆拽爆,造成燃爆。此前这里的电力十分稳定,可以排除电力管沟是造成坍塌的原因。窦巍介绍,此次坍塌造成了周围2850位居民和生产用电停电,当晚19点47分,供电公司对周围1959位用户恢复了供电,次日晚19点50分,对所有用户恢复了临时供电。
燃气公司表示,燃气管线与坍塌无关。星玉华是西宁市中油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据他介绍,燃气管道并不在公交车塌陷地的下方,所有燃气管线都正常运行,没有泄漏,管线上方也没有坍塌。
多位现场目击者和坠入坑内的伤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坑内供水管道断裂,大量水流从管道涌出。一位专家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猜测,视频中的水管是供水管道,管线老化、泄漏引起土壤流失并形成空洞,或为造成此次西宁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
西宁市供水集团总工程师周敏对媒体回应,画面中显示喷水的水管,是被掉下去的公交车瞬间砸断的。不过,《中国新闻周刊》走访周围商铺和住户了解到,在地面坍塌前的15~20分钟左右,事发公交站北侧马路对面的4家商铺,出现了停水,其中3位老板都提到,与平日相比,13日早上店里自来水水流变小。此外,有3位附近住户记得,2019年夏天,距事发公交站几米远的路段曾因维修地下水管而被挖开过。
周敏介绍,塌陷前是否存在水管泄漏的情况,目前仍在排查中。
另有人推测,坍塌事故可能与地下的防空洞有关。15日晚8时许,《中国新闻周刊》走访时发现,在事发点西北侧的一个家属楼内有一个防空洞入口,此处有多位救援人员,另有携带专业设备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测。
西宁市一位权威的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事发地附近的确有一条人防隧道,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这位知情人士指出,该隧道并不在坍塌点正下方,而是位于西侧“五六米开外”,距离路面近20米深。他介绍,坍塌后事故点西北侧的人防隧道出现了塌方,洞里发现淤泥,在附近找到了红色电缆皮,应该是电缆井掉下去,斜穿将防空洞砸破。事发后,政府组织专业人员进入防空洞搜救,但是未能找到最后一名失联者。
上述知情人士称,2019年8月和10月,官方都对事发附近的人防隧道进行过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不过他强调,目前尚不能确定人防隧道塌方与路面塌陷有关,此次路面塌陷的具体原因,仍需专家分析和官方发布。
西宁市副市长杨小民在发布会上称,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国家应急管理部组织的专家正在调查当中。
值班编辑:俞杨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