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单次核酸结果阴性不代表绝对安全,应展开抗体检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慈善家杂志 Author 邱慧


应对新发地市场相关人员开展抗体检测

推断此次病毒传播的规模有多大


烈日下,北京民众排队等待核酸检测。


6月11日起的10天内,北京共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27例,其中多涉及市场、餐馆等公共场所,人员涉及面广。为控制病毒传播态势,北京持续扩大核酸检测范围。截至6月20日6时,北京市已完成核酸检测采样229.7万人,检测采样人数从最初的每天8000飙升至50万。

 

然而相关专家对《中国慈善家》表示,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假阳性的概率,仅靠一次核酸检测来排查是不够的,还需将抗体检测纳入其中。

 

核酸检测量过载

 

北京市政府的官方消息指出,早发现、核酸检测仍是全市有精准防控的有效手段,要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

 

检测人群也随之不断扩大。从全市所有的农贸市场、餐饮店、食堂扩展至快递、外卖人员。6月19日起,北京快递员、外卖骑手将全部分批进行核酸检测,共涉及超10万快递员,预计6月22日完成核酸检测的采样工作。

 

尽管此前北京将核酸检测机构数量增至98家,日均采样达40万人,日最大检测能力达9万人,但庞大的待检群体让众多检测机构陷入了超负荷的尴尬。

 

6月19日,海淀区青龙桥街道某社区居委会门前张贴了一张致歉信。其中提到,由于医护人员配备不足,原定的居民核酸检测时间择期通知。此前该街道曾出现了一例确诊病例。

 

北京海淀某社区张贴的核酸延期检测致歉信。


与此同时,个人检测也是“一号难求”。多位在官方指定机构预约个人核酸检测的用户均收到了检测结果延期,甚至是退单的消息。

 

记者从多家核酸检测机构了解到,来自政府、团体的“大批量订单”导致多家医院核酸检测预约量爆满。目前的核酸检测优先团体预约,个人预约暂不接受或需等待。

 

位列98家检测机构之一的北京市谱尼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当前只接受100人以上的团体预约检测,个人预约需要等6月30日之后。该工作人员表示,检测机构日均团体检测人数可达至5000~10000,个人检测量仅支持500~1000人。由于样本量较大,检测结果出具的时间已由原先的24小时内延长至48小时。

 

《中国慈善家》拨打了98家检测机构对外公布的预约电话,极少能拨通,大多数均为正在通话中。在网络预约平台上,一周之内的检测号源也均满员。北京优迅医学检验实验室回复称,目前该机构核酸检测由北京市政府统一安排,不接受个人预约。

 

暴涨的核酸需求也给检测人员带来了压力。6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派出医疗队出发驰援北京,两家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员将主要承担核酸检测任务。


预约成功次日,用户收到检测中心发来的暂停采样通知。

 

非高危人群密接者不需做核酸检测

 

据了解,当前北京多地社区陆续安排辖区内所有小区居民统一做核酸检测。即使未有过确诊病例接触史的居民也被安排在其中。大批居民在核酸检测现场排起长队,甚至未有一米的安全间隔。

 

多地核酸检测现场人群聚集的照片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目前检测样本量超负荷,检测人力配置不足,这要求卫生部门做好科学的规划,“急速扩大检测范围、让居民排队聚集等候、医务人员超负荷检测,这都是不合适的做法”。

 

包括复旦大学流行病专家姜庆五在内的多名专家均向《中国慈善家》表示,检测本身也是人群聚集的过程,其中也会有传染风险。对此,姜庆五建议,检测还是应当以重点人群为主,没有接触高风险地区、人群的人,则没有必要做核酸检测。


流行病学专家表示,检测也是人群聚集过程,会有传染风险。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也提到,没必要进行全民核酸检测,但需进一步扩大排查范围,例如新发地社区直营店以及其他相关联的小区、饭店、食堂等场所,都要开展人员、环境、食品等检测。

 

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医学教授金冬雁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表示,检测量大、样本体量超负荷、结果周期延长、效率难以跟上,这或许会导致卫生部门在排查过程中错过一些重要数据信息。

 

金冬雁认为,从流行病学角度讲,做好了样本研究,就可倒推高危人群,“在防疫手段上应该博采众家之长,比如日本对疫情里高危人群的精准检测。”

 

不能单靠核酸检测排查

 

一位不愿具名的免疫学专家对《中国慈善家》表示,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假阳性的概率,需要反复检测,单靠一次核酸结果并不能说明问题。

 

 “如果不是为了流行病学调查发表论文的需要,其实没必要全民检测,有症状或者确切的密切接触者等有感染风险确凿证据的人群才有必要做,这样才能精准防控。”这位专家称。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内科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核酸检测有效性在新冠感染过程中存在差异。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在出现症状的前几天,假阴性结果的概率可以从第一天的100%到第四天的67%不等。

 

而在当前核酸检测过程中,患者病毒载量存在差异、试剂盒灵敏度不足、工作人员操作规范欠缺,以及病毒变异都有可能导致核酸检测失效。

 

金冬雁指出,当前仅靠核酸检测来排查是不够的,还需将抗体检测纳入其中,“以部分人的抗体检测结果作为样本量,来推断群体含抗体情况。”北京新发地疫情暴发后,河南、河北等地出现了与北京相关联的病例,其中多例为无症状感染者。金冬雁提醒,无症状感染者群体的传播风险一直存在。

 

对于无症状感染患者来说,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病毒量,“如果病毒量本来就很少很低,风险就比较低了,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应该测抗体,如果有抗体了,风险会更低。”他建议,应对新发地市场相关人员开展抗体检测,以此推断此次病毒传播的规模有多大。

 

此前,北京要求全市各医疗机构特别是设发热门诊的79家医疗机构(含军队6家),对就诊的发热人员全部进行新冠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以及CT和血常规检测。

 

金冬雁则认为,不仅是发热病人,对于此次新发地疫情中追踪到的感染者,均要做抗体检测,“要知道他们跟什么人接触,跟确诊的患者有什么关系,到底病毒在新发地市场是怎么传播的?只有找出传播途径,防控才能对症下药。”

 

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专家对《中国慈善家》表示,“目前抗体检测试剂都是追求快速方便的结果,不足以研究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他指出,应该先收集密切者的感染样本、改进试剂,再推行抗体检测。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值班编辑:薛梦昭


推荐阅读

当核酸成为通行证:“各位亲朋好友,我是安全的,见面可放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