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3年,还能以应届生考编?
想就业而“不敢”就业的应届生
“缴了社保,就不算应届生了,不少学生权衡之后选择待业。”一名湖南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保护应届生就业而存在的应届生身份,某种程度上也左右了学生们的就业选择。
近日,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一些单位招考中,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
各个省份放宽应届生认定的标准不一。以湖南省为例,该省发文明确“高校毕业生”为近3年内毕业、招聘过程中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即毕业证书落款年度3年内,含毕业当年度),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
“对应届生的认定标准放宽,无疑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那些在毕业后两年(甚至三年)内,有就业经历的毕业生,也可以应届生身份再考公考编,这会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还认为,我国应该从重点关注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转向关注所有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所有有就业需求的青年人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
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9.1%。不论如何,那些想就业而“不敢”就业的应届生,迎来一个好消息。
认定年限最长为3年
应届生的分类有两种,当年应届毕业生和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当年应届,指在应该毕业的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
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即已经拿到毕业证,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在择业期内。择业期一般为2年,但有些地区延长至3年。
在一些企业(尤其是国企、世界500强企业和互联网大厂等)招聘及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应届生身份具有一定优势。例如,部分企业校招只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考试中许多岗位仅限应届生报考。一些城市为了引进人才,也会给予应届生直接落户等政策优惠。
同时,“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通常需满足以下条件:拿到毕业证;在规定择业期内没有与任何单位签订任何形式的正式劳动合同、无缴纳社保记录;户口、档案等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人才市场。
也因此,一旦签订了正式劳动合同、缴纳了社保,或者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不在规定的机构,就可能会失去应届生身份。眼下,政策有了一些变化。
今年7月,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11部门发布《山东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若干措施》。
该文件要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加快招聘进度,原则上在每年7月底之前完成招聘工作。各类事业单位在发布招聘计划时,可明确“当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
贵州省也发布了类似的通知,但招聘范围延伸至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此外,浙江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都作了相关调整。
各个省份放宽应届生认定的标准不一。从招聘范围来看,湖南、广西、山东作出的调整仅限事业单位,贵州则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福建还扩大至央企在闽企业。
在具体年限上,湖南、广西的认定标准较为宽松,为2到3年。湖南发文明确“高校毕业生”为近3年内毕业、招聘过程中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毕业生,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
应届生慢就业比重达到19.1%
江西某高校在读研究生陈悦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应届生身份标准的调整,可能会加剧“编制热”,但对于学生也是好事,可以边工作边备考,避免无收入。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除了体制内单位,一些企业也放宽了应届生毕业年限。如腾讯2025校园招聘对象的毕业时间放宽至2024年1月—2025年12月,中国大陆(内地)以毕业证为准,中国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以学位证为准。
阿里的淘天集团2025届校招招募顶尖人才T-Star的对象条件,也放宽到2023年11月—2025年10月期间毕业的毕业生。
智联招聘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慢就业的比重,已经达到19.1%,去年该占比为18.9%,2022年数据则是15.9%;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延毕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保留应届生身份。
“班里有个同学入职某一线城市的一家公司,结果第一个月就被劝退了,很多人最后还是觉得体制内更稳定。”湖南某重点高校毕业生林玲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其看来,应届生身份的优势也主要体现在考编上。
熊丙奇表示,近年来,考公考编中,大部分名额面向应届毕业生,被认为是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积极举措。
另一个背景是,在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也在迎来新一轮的改革和调整。
2020年4月,山西省确定了第一批人口小县试点改革。以浮山、河曲、娄烦三县为例,改革后事业单位精简,事业编制数量显著减少。其中娄烦县的事业编制锐减88.6%;浮山县事业编制减少了一半以上,事业单位的数量更是减少超过3/4;河曲县县直事业机构由179个减少至40个。
“事业单位招聘的名额仍然很有限,政策看上去更宽松了,但实际上考上的难度也更大了。”林玲说。
多所院校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
林玲在毕业后选择了直接就业。她也向往编制内的工作,但难以承担“上岸”失败的成本。
近年来,多所院校也呼吁毕业生积极就业,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今年3月,黑河学院校方在《致2024届毕业生的就业倡议书》中呼吁,暂时未落实就业去向的同学们要客观了解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定位个人就业目标,理性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科学做好职业规划。
这份倡议书还称,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主动迈出求职“第一步”,不要只盯着升学考公考编。根据报道,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
在熊丙奇看来,择业期政策已成为影响应届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有的毕业生为了享有应届毕业生份政策优惠,要么急切就业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要么毕业后不就业;另一方面,不利于女性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婚育,因为如果选择毕业后婚育,之后再就业就过了“择业期”,这也影响毕业后多年未就业,或者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提到,当前就业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光是应届生压力大,往届生也有就业压力”。
储朝晖称,严格地区分应届生和往届生事实上会造成就业不公平,“不管是哪一类学生,存在的都是能不能就业的问题”。
熊丙奇认为,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身份的标签,不要强调应届生身份,而是关注青年人群体就业的问题,认同、支持年轻人的个性化发展,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为所有年轻人创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2022年全国两会时,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递交了关于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的建议。
胡卫认为,从短期看,可将高校毕业生择业期适当予以延长。延长择业期,可给高校毕业生(包括毕业后生育的女生)更充分的择业时间,也有利于在择业期内就业后辞职(退)的人员,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就业。
从中期看,应深化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倒逼高校更加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胡卫表示,从长期看,要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也要打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招聘对象所作的应届生身份限制,从根本上改革已经过时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劳动及人事政策。
下个月,2025届高校毕业生即将开启秋招求职。目前,该届毕业生人数的准确数据或推测尚未公布。但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的态势以及高考报名人数等因素来看,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很可能会继续增加。
(文中陈悦、林玲为化名)
作者:陈威敬(chenweijing@chinanews.com.cn)
编辑: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