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无论高考是什么,最终“改变”你人生的,都只能是你自己

2017-06-23 知局


 | 知局|:局内人、局外人,我们用锐眼、利笔、敏思看世界。


昨天6月22朱,甘肃、四川等地率先启动高考分数查询,拉开2017年各地高考成绩放榜的序幕。看到高考成绩,或许有人欢喜有人忧,但请记住,人生的路很长,不管是一时的佳绩还是一时的落后,都不能决定你的人生。成功不能完全概括你的才华;失败,亦不能否定你的优秀。


 《优秀第一,成功第二》

作者/周国平

没有优秀,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渺小的。

在为自己的人生确立目标时,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不妨把它当作优秀的副产品。现在的情况正相反,人们都太看重成功,不是第一目标,几乎是唯一目标,根本不把优秀当回事。可是,我敢断定,没有优秀,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渺小的,非常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成功。

我说的优秀,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时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尽你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是你能够做主的。

为什么要把优秀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呢?

首先,优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却不然。我们说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就是你在社会上是否得到承认,承认的程度有多高,最后无非落实为名利二字,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来衡量的。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环境、人际关系、机遇等等,自己是很难把握的。一个人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我觉得特别傻,而且很痛苦,也许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荀子说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你自己能支配的事情你要好好努力,由老天决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瞎想了。

尽你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把你身上的人性禀赋发展得好一些,这是你能够做主的,你把功夫下在这里就行了。至于优秀了怎么样,有没有机会让你的优秀得到展现,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最多适当留心就可以了。这样来定位,你的心态就会非常好。

你的力气花在了优秀上,这个力气是不会白花的。你把外在的成功看作副产品,在那上面没花多少力气,那么,这些名啊利啊,如果你得到了,当然很好,对于你是意外的收获,你比那些孜孜以求才得到的人快乐多了。如果没有得到呢,也没什么,反正你在那上面没花力气,种瓜得瓜,不种就没得,很公平嘛。

一个优秀的人迟早有机会获得成功的,而且一旦得到,就是真正的成功。

其次,如果你真正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而在社会的意义上并不成功,我认为你的人生仍然是充满意义的,在人性完善、自我实现的意义上你是成功的。在历史上,有相当一些优秀的人,比如有些创作了伟大作品的艺术家、作家,生前很不成功,他们的名声是死后才到来的。他们在贫困和默默无闻中度过了创造的一生,和那些一时走红的名利之徒相比,谁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成功?历史已经做出了结论,我们每个人凭良知也可以做出结论。

一个不求优秀的人,一个心智平庸的人,如果他又把外在的成功看得很重,就只能是靠庸俗的手段,工于心计,巴结奉承。最后,他即使得到了一点所谓的成功,在那里沾沾自喜,可是你站在上面俯看他一眼,他真是个可怜虫,他的人生毫无价值,他的人生是失败的。

最后,我相信,在开放社会里,一个优秀的人迟早有机会获得成功的,而且一旦得到,就是真正的成功,是社会承认、自己内心也认可的成功,是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的统一。

无论高考是什么,最终“改变”你人生的,都只能是你自己

作者: 铅笔盒

来源:精致小号( ID:toronto2016shanghai)


我来自一个农村家庭,是典型的80后,十几年前参加高考后,我走出了村庄,从此离开了春长绿苗秋割麦的土地。在大学生活,学习,到后来的工作,结婚,生子,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慢慢融入了城市生活。


有一种观点说,很多农民的孩子凭借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大概我就是那些人中的平凡一员。然而又有一种观点说,像我们那代人的轨迹,再也不可能被复制,依靠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但不能保证一定正确,因为谁知道,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呢?


首先,在我看来,高考在目前中国的大环境下,仍是相对公平的方式。


注意,我说的是“相对”。因为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无论时间从古到今,还是空间从欧美帝到中国,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人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从来都不是绝对公平的。


中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也多,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比我们那个年代要大得多,城乡家庭教育孩子所投入的资源和精力差别,也比以前大得多。比如我目前所在的上海,周围同事的孩子,孩子的同学,从小所接触到的事物就新鲜,有趣,多样化。孩子的父母们带着孩子游山玩水看自然,还有不同程度的虎妈猫爸们,给孩子各种启蒙阶段的教育,艺术的,文化的,智商的,情商的,怪不得大家都感叹现在的孩子像成了精,因为他们从小大脑里接收到的各种外界刺激要比我们丰富得多,不像我,小时候只有泥巴可以玩。


可是现在村里的孩子们,真的像有的人所说,都放弃了下一代教育吗?并不是。据我所观察到的,无论是父母在外地打工,将孩子留在老家作留守儿童的,还是一直生活在农村里的年轻人,都还是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上学的机会。


我家楼下一个在上海卖了20年水果的江西大哥,辛苦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大儿子在五年前考入上海最好的大学,去年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因为所学为金融专业,已经陆续在银行,证券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获得了实习的机会。他妈妈说,我没有能力像他的同学父母那样,供他去国外念研究生,只能在国内读读了。可是,这相对于本来的他来说,已然是个很大的飞跃。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虽然依然,甚至更加困难,可是除了高考,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合理,更公平的机会,能给到这些出生在社会基层的平民百姓们,去受教育,去开化思想,去外面世界看看的机会。因为对他们来说,不能靠父母,靠亲戚,靠家庭,只能靠自己。当然,也有很多没有念大学却一样获得成功的案例,可是我知道成功没有偶然,他们身上一定有某些超出常人的特点,我是个普通人,不确定我能有这些特点。所以,想要走出这片狭小的世界,去外面看看更广阔的天空,高考不失为一条相对稳妥的道路。



其次,目前天朝的教育制度存在问题,很多问题甚至被畸形化,在不能改变这样环境的前提下,只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


我一直笃信,做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需要付出努力。我并不是不知道你们想要举出的那些例子,有人是富二代,有人是官二代,红二代,就像《人民的名义》中所展现的,有几个人一毕业就可以被分配到中 央国家机关任职,这可能是多少人一辈子都爬不到的位置。富豪家族出生的孩子们,含着金钥匙,可能一个月的花销就足以抵上很多人九年义务教育的所有花费,他们可能一毕业,不,甚至没毕业,就可以做家族企业的CEO。


可我从来“不把他们看在眼里”,因为人永远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别人有金钥匙,我没有,难道我就不活了吗?难道我就有借口不努力、不奋斗了吗?用这样的社会阶 层论分析自己,无异于挖坑给自己跳。



再者,宣扬读书无用论,是一剂大麻,现在你觉得舒坦,以后你觉得无力。


很多人宣扬读书无用论,我觉得大家对读书存在一个误区。


一个问题是,上大学跟读书,并不能完全等同,上大学不完全等于读书,以及死读书。大学的目的和使命,更在于提供一个有机土壤,给学生们发挥自己特点和特长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并且在踏入真实复杂的大社会前,有一个相对温和的缓冲。因此,在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习如何思考,开阔思路和眼界,学习在这个微型社会如何跟人相处,如何爱,和被爱,同样重要。


也许大家还记得那个放牛娃的故事,放牛娃被人问到以后要做什么,他说喂牛吃草,长大了娶媳妇生孩子,生个孩子还来放牛。有人鄙视这个放牛娃的眼界,也有人反问,你怎知放牛娃这样过就不幸福?可是,放牛娃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人生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也许上大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可以增加自己未来选择多样性的最基本的方式(注意,我没有说唯一)。


其实不管怎样,改变命运这种结论,套在谁身上都显得厚重。谁知道当初如果不走这条路,会怎样呢?所谓的高考、大学,都只是给了我们在18岁这个时期的一个舞台。这里演得好,不能说明后面一路畅通;这里没演好,也不见得后面就没你上台的份儿。决定论这种东西,不是骗自己,就是害自己。


人生漫漫,道阻且长,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这才是我们应该抱持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高度,从不取决于一次考试


有人说,高考给了每个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不问出身出处,自有成绩说话;有人说,高考很残酷,一次小小的失误,让十余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其实,高考只不过是一次考试,它既不能完全概括你之前的努力,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因为,人生的高度,从来都不取决于一次考试。



钱锺书:数学仅15分  国文英文双第一打动清华校长

1929年夏,钱锺书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数学只考了15分,但他却最终以外语和国文都名列第一,国文特优,英文满分,他的总分在清华大学正式录取的174名男生中,位列第57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赏识钱锺书的国学和英文,最终将他录取。



余华:高考落榜  才华终究改变命运

1977年,余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他落榜了。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读了一年,被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了一名牙医。空闲的时候,余华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不知前途在何处。就在那一刻,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写小说,终于写出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后来的《兄弟》。

余华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两种准备就是录取和落榜,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准备,我们都落榜了。”



俞敏洪:三度参加高考  英语从不及格到优秀

1978年,俞敏洪参加了的高考,英语却只考了33分。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结果再度落榜。1980年,俞敏洪三度参加高考,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最终,俞敏洪以英语95分、总分38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

如今,当初那个曾经英语只考了33分的落榜生,在中国外语培训领域做出了一番成绩。


人生长路漫漫、变化无常,今天不成功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没有机会。如果你考进了心仪的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看别人!如果你考不进自己心仪的大学,请也用欣赏的眼光看看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