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5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排名不分先后左右忠奸

2017-05-17 宋志标 旧闻评论


 

最近对这件事,有点吃不准。大连餐馆发生的那件事,估计都传开了,女生教训玩闹的四岁小孩,母亲冲上来保护,经短暂撕扯报警处理。这是事实部分,而后议论打开,街谈巷议堵塞通衢大道,说好说坏的,莫衷一是。莫名其妙地想到达明一派的歌名,觉得妥帖。

 

这件事刚起来的时候,因为社交媒体几乎没有热点,个人觉得会热起来。后来两日再无其他焦点事件竞争,果然大热。可它的流行,很符合社交媒体下一个典型话题的所有重要特征,话题低门槛、代入感、是非感以及明白易懂的辩证立场、总之话题感饱满。

 

这个话题的第一阶段,就是谴责对幼童的暴力指向。周边的评论同仁大多数抱持这个观点,并且由此立论,讨论的是公开场合下的戾气。论点光明正大,说理也是充沛——毕竟这里面没多少道理,其实就是需要坚持的基本的政治正确,但它遇到了挑战。

 

分布似乎更广泛的社交媒体,在传达着熊孩子也可以教训的立场。这是一种对事件进行标签化的命名方式,它的好处是可以快速树立标靶,简明易懂,迅速地对接舆论中的情绪,令其发酵壮大。更多人在标签化下聚集,受到前述孩子打不得而噤声的人们有话说。

 

到了这个份上,基本上不存在中间立场,尤其是,想要深入讨论,几乎没有可能,一个是没人关心比标签大战更多的思考,二来在明知无效的情况下不如就顺从这种立场的对立。所以到了现在,就是我们看见的,立场摆好了,就看你投入哪一方的阵地。

 

这种话题的绝然处境,早已经不是头次显现,而是反复出现。它们在不同的具体事件上表现出来共性,犹如是在喧腾的话题上蒸馏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你究竟是要在常识的脉络里直道而行,还是愿意卷入流变不居的现实体验,在随波逐流中闭上嘴巴禁绝结论?

 

也有人试图在更高的位置上,超越先后左右忠奸,试着去理解这种议题发生的机制是什么。总体上来说,严肃议题让位给社会碎屑话题,以及社会琐碎话题绽放出远比严肃命题更灿烂的议论,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这是一种话题生产机制的结构性变迁造成的。

 

结构性变迁的显著之处,在于它是有绝对的禁区,同时,它又对受众绝对开放,但它的结果或者说趋势似乎是娱乐化的——而在同属华文的传播结构中,台湾媒体被人诟病的娱乐化倾向,其原理却与大陆完全不同。即使是鲁迅再世,也很难面对吧。

 

有时候,会让人心神荡漾:这个媒体视野中的社会,究竟是露出了本来面目,还是经由各种塑造而成?社科有社科的理论,经验有经验的心法。你要是不选边,似乎就容易被带着飘移,而选定立场,又似乎不够圆润地贴合时势。观点不重要,它变成了选择。

 

这是另外一种“行动感”,被其他人、现时流行衬托出动感来。而在过去很多年,我们理解的行动感是相对于言说、投契于改变的实际作为——可是在今天,你既是坚持一个与别人相反的立场,也能获得“行动感”——我不知道是社会嗑药了,还是我们给上了什么药。

 

一切都刚刚开始,可身在驿动的潮头,一切又早已开始,猜不到结局的感觉,见一次话题的高潮就强烈一次地感知到。人们可以比从前更轻易地向常识输诚,同时,人们又在一条大船上不间断地割席,似乎为了自处,也更像是无解之下的隐藏。

 

这真是拘谨,又毫无节制啊。

 

 

2017/5/17

 

 题图©宋师傅摄于香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