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江玉楼 2018-05-26



原文址:纪念五四:以理性管理激情 以人性丈量世道


按:


对于“青年”的话题,按照从前的话语,专有为“世代”问题。兜兜转转,词语指代的那些,起起落落,至少已经四年,大有落地成盒的样子。


感觉应该是一种投射吧,也是某种标签大法,将“热情”“改变”“不坏”标注给年轻的人,就此完成某种卸责,并且成就圆满的期待,似乎也就与己无关了。


然而,什么事也总不能如打标签一样轻松,逍遥派总不能长久,因为他们至少还有一点省思在。然后,就是灰暗,暗淡,沮丧至死的样貌焕发出来。原本,也只是幻想,幻灭就可笑了点。


就会贴近两分法,靠近辩证法取暖,曰:一部分青年如何,一部分总是好的。也就活成了自己反对的那样,拥抱了曾经躲闪的那些,以现实的名义。多多少少是宽慰老怀罢。


看那周边的我城,各有衰退的青年,屡屡不振,就像种子在季节里给出的希望,而对暴雨总是低估,或者低看了一样。一种再造的寄托,一种集体的人设,不灭着。


至少是这个道理,青年不总是进步的,革命的。青年本身,包含着老幼中一众岁月的鞭影。青年也不总是未来的,毕竟在过去里发芽,也在现在长着。但(又说但了),载体总归是他们,尽管也是新茬换了旧茬。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从1949年正式命名至今,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69年,数代人在完全不同的节日时空里走过。

曾几何时,这是一个宣誓明志的日子,少不了隆重的庆典;而在今天,青年节的政治意味稍有消减,它还成了说长不长的假期,为商品社会带来消费的理由。

然而,若将眼光延伸到百年前,五四青年们掀起的那场爱国运动,依旧能在百年后的纪念日里,给予许多重要的启发。彼时青年们参与的爱国运动,将集体信念的旗帜鼓吹得猎猎作响。今天,世代并存中的青年依旧令人瞩目,他们的精神面貌依旧值得仔细端详。

按照一般的统计数据,中国16-30岁的年龄段大概有2.5亿人口,如果加上诸多在联合国定义范畴中的中年人口,广义上的青年数量恐怕要在4亿左右。如此众多的青年,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禀赋,各有性格,但时代的勾连,足以让他们境遇相通。

今天的中国青年,活得并不轻松,各种各样的压力遍布生活的周遭。得益于经济持续增长的宏观环境,有些青年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有些青年依旧在中产的悖论中展开自己或家庭的计划,挫折颇多。而有更多的青年,深受物质条件的羁绊,在财富的路上无所收获。

正在出现一些越来越显著的共性,将今天不同境遇的青年联系到一起。大城市的立足问题始终让他们焦虑,子女的教育问题似乎看不到尽头,就业压力随着经济的波动如影随形。青年们埋头在时间中奋斗,却总是心存疑惑。以城乡之辽远,总能照见青年的彷徨。

最好的时代或最坏的时代,都无法单线条地解释青年的际遇。飞速发展的技术,微妙变化的人心,无可阻挡的环境因素,连同物质追求的必需品,以及无处安放的心绪,都像密不透风的鞭影追赶着青年的步伐。青年的独立、精神追求与心灵层面颇受煎熬,自由的生命意志亟待舒展。

今天的年轻人处在物质生活漫无边际、精神生活狭窄仄逼的矛盾中。他们以生命的原初冲动,在二次元等领域开辟文化天地,他们的反叛或抗争,然而也总是风吹雨打东流水。老一辈的革命信念,中年大叔的自由人设,既没有成为青年往前的向导,也无法成为他们回归的指引。

青年在消费时代中的困境一览无遗。他们很容易就能抵达物欲的边界,但心灵的边境线里外,总是遍布迷雾。一个完整的消费社会牢牢地将青年包围,五四青年在理想信念上曾经指出的道路,与今日青年萎靡的精神生活形成反差,曾经整合中国社会的那些信念正被重估。

于此境遇下成长的青年,更倾向于孤独的生存,更倾向于打破所谓的权威,但往往又落入粉丝经济的消费陷阱中。重新认识一些理念,重新靠理念辨识集体,重新用集体力量抗拒世界的扭曲,在信念的共享中相互取暖,这既是今日青年熬过孤寂岁月的渴望,也是大有可能的现实。

青年并不总是代表着进步,青年也并非总是咸与维新,可喜的是,即使在消费社会的重压之下,仍有青年焕发出久违的集体信念,用实际行动击打社会的沉珂,在漫无边际的消费时代写下信念的闪光注脚。他们用哪怕微弱的共同体信念,从消费社会的合谋中突围,站稳角色。

五四青年走进百年历史,五四青年的精神依旧贯穿于消费主义的时空,并被今日之青年人捕捉到,引为圭臬与指南。这是青年中永远不会被埋没的生命活力,永远不会被迷惘绞杀的希望之光,呼应着五四青年“不遑多让”的社会责任,打造感召不同世代的精神产品和政治产品。

五四青年的精神面貌之所以可贵,之所以仍能运用当今,在于它是理性沉淀后的激情,是深谙人心幽暗而又志怀高远的责任感,是比爱国这两个字更全面的追求,是比民主自由更踏实的信念。更关键的,五四青年的精神风貌,是用理性管理激情的胜利,是以人性丈量世道的使命感。

五四青年节在今天。重点不在于只是重申99年前的学生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而在于纪念青年在这两场运动中表达出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国运走向的积极参与、理智实现;在百年前民族存亡的号召下,如何以高度责任感建立崇高的信念,并在具体生活中躬身力行。

当然,青年从来不满足亦步亦趋,五四青年经由理性淬炼的崇高使命感、深耕现实的方法,也必定会被今日青年嫁接到更新的土壤中,并趁着世代轮替的机遇,开出别样的青年之花。运动已过百年,然而运动又是短暂的,重新确认集体信念,矢志传播,青年功不唐捐。

总之,今日青年需要属于自己的集体信念,并在共同体中汲取自由意志与使命朝向,以冷静止息狂躁,用见识排除盲目,靠信念渡过消费主义时代的围追堵截。今日的反省,留待明日安放自我。或许我们真的需要从个案开始治疗精神的虚弱,需要通过一次次集体洗礼,建设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

推荐一个刚看到的公众号:后窗工作室(id:media-fox)


—在后窗,读不懂的中国—


该公号最近刊登了川震十年系列报道,有文字有图片,冷静记录,冷面热心,值得一看。


题图当代水墨,作者新浪微博:@秃头倔人



图:@影像佬宋师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