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离职“深喉”坦言骗不下去了!揭秘9%收益理财产品的黑幕...

2016-05-27 陈植 ,张海峰 华尔街俱乐部

“如今,不少线下理财机构将投资者资金投向那些根本无法产生足够利润的实体经济项目里,甚至是虚构的融资项目,最终只能靠借新还旧过日子。”


“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9%,仅销售环节的运营成本接近5%,加上3%风险准备金,但很多融资项目实际融资成本不到15%,其中还包括一些并不给平台支付一分钱利息的自融项目,怎么算都很难实现收支平衡。”一位线下理财机构风控部人士赵刚(化名)感慨说。


在加入这家理财机构前,他曾在一家股份制银行小微企业参与风控工作数年。由于这家线下理财机构给予更高薪水(相当于银行工作的2-3倍)与股权激励,他在2014年决定改换门庭。


然而,从加入线下理财机构担任产品风控主管起,他发现自己的所见所闻,大大超过风险承受底线——比如这家理财机构可以不顾资产端兑付风险,随意“调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吸收更多投资者资金,只为快速扩大资产管理规模吸引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甚至购买上市公司股份计划借壳上市;在出现产品兑付问题后,为了维系公司资金链不断裂,这家理财机构甚至虚构融资标的,包装成高息理财产品,玩起借新还旧的资本游戏。


“但我玩不起。”赵刚告诉记者,2015年中旬他决定辞职。因为他担心这种借新还旧资本游戏难以持续很久。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这种资金池模式已经游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


4月27日,国务院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的14个部委在京宣布,重拳出击非法集资,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底线。


“有朋友说我很幸运,很早就离开了这家线下理财机构,无需为它的经营风险担责。但我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赵刚直言。


“蹊跷”的收支账


在加入这家线下理财机构初期,赵刚坦言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将股东方推荐过来的融资标的进行风险评估,挑出一些值得投资的资产打包成理财产品,交给理财部门销售。


“这些融资标的,主要是银行、信托机构遴选下来觉得风险较高的融资标的。”他直言。但他认为挂钩这类资产的理财产品理应提供逾9%的预期投资回报,因为金融投资遵循的一条千古法则,就是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何况,这家线下理财机构一开始还从每个融资项目提取3%融资额,作为风险准备金用于兑付,某种程度降低了投资风险。


很快,他发觉这种操作存在蹊跷之处,就是经营无法实现收支平衡,比如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9%,仅销售环节的运营成本接近5%,加上3%风险准备金,但多数融资项目实际融资成本不到15%,怎么算都很难实现收支平衡。


“这还不包括担保费用的开支。”赵刚提醒说。自己曾在公司内部会议提过这个问题,但公司高层解释称,这些理财产品的担保机构都是股东方自己发起的担保机构,为了推动管理资产规模高速增长,股东方决定自掏腰包承担担保费用,将更多收益留给投资者。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担保机构很多是空壳公司,没有能力为理财产品提供足额兑付担保。”他直言。


事实上,真正令赵刚对这家理财机构业务模式感到恐惧的,是在它的资产管理规模突破30亿元之后。他开始发现自己的风控工作变得形同虚设,更像是为一个庞大的资金池不断包装理财产品进行输血。


“2014年底期间,公司业务发展特别快,每天大概需要2亿元的理财产品额度。”他回忆说。但这家理财机构股东方根本没有那么多资产储备,于是他们开始四处拉关系“买”资产。


这些“买来”的资产,要么是经营风险很高,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它们很容易出现违约,要么就是股东方四处设立关联机构所“创造”的资产,其中大部分资产没有完整的经营资料,更像是一个个没有商业计划书的待开发项目。但公司高层一再“授意”风控部门对这类资产多增加几层担保增信措施,把它们包装成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销售。


“所谓的担保增信措施,无非是多找几家股东方关联担保机构给予兑付担保,还有就是理财机构本身也加入兑付担保队伍。”赵刚直言。当时股东方关联担保机构的实际兑付担保规模,早已超过法定的最大担保额度,为此他曾两次向公司高层反映这个情况,但始终得不到回应。


借新还旧能存续多久


2015年中旬,赵刚和公司几位风控部同事吃饭时,聊起过公司真实业务模式。大家的共识是,这家理财机构已经身陷借新还旧资本游戏的泥潭里。


究其原因,不少融资标的已经出现兑付风险,为了向投资者兑付投资本息(然后吸引投资者续投),理财机构开始将新募集的钱用于旧产品的资金兑付;其次,公司股东方推荐过来的融资标的,变得越来越“离谱”——不少融资标的除了名称、抵押物有所差别,其他财务数据几乎一模一样,而且基本是股东方的自融项目,令风控部门不大敢直接向公司质疑这些融资项目的真假。


“那时起,有些风控部同事提交了辞呈。”赵刚回忆说。他们递交辞呈的理由,是工作太累,但他心里知道,他们宁愿放弃高薪的主因,是害怕这种资金池模式若出现风险事件(主要是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兑付危机),他们将要担责。


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曾数次递交辞呈,但公司高层一方面表示,需找到接替者才能批准他的辞呈,另一方面表示公司之所以推出那么多自融项目,主要是吸收投资者资金投资一家上市公司股权,将来等机会将这家理财机构装入上市公司借壳上市,到时所有团队成员都能得到丰厚的股权激励回报。眼看这项资本运作即将完成,若错失这个发财机会实在可惜。


“我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这笔财富。”他坦言。等到他获准辞职时,这家线下理财机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接近百亿,且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为自己上市“制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而,这已经无法打动他了。


延伸:多个平台频繁爆雷




金策通人去楼空 疑似跑路






近日据投资人爆料,他本人及亲人一共在金策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了超200万,今年二三月份,平台开始无法提现。多次致电客服,但始终无法接通。并且投资人去找到位于北京三环的金策通总部办公地,只看到总部还有近10名投资人聚集,但总部已经人去楼空,兑付路遥遥无期。


“卷款10亿潜逃”,望洲集团的罗生门闹剧




之前消息称,理财平台老板杨卫国被曝吃喝嫖赌,卷走10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全国哗然。随后总部位于上海的望洲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确认杨卫国失联。


戏剧的是,杨卫国上周突然现身,称自己只是去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自己被“污蔑”感到愤怒。


现在,事件还是一场真相不明的罗生门闹剧。但不论真相为何,就凭老板说不见就不见,说现身就现身,如此儿戏,这样的平台有多靠谱?


据公告显示,截止2016年3月底本次涉及理财金融约为22亿,据初步估算,望洲集团旗下各子产业现有未变现的资产估值约19亿。


融宜宝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 法定代表人“已去世4年”




4月12日下午,网传融宜宝积家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浦东分部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上海浦东警方立案调查。这次涉嫌资金又是惊人的,超百亿,投资者上万人。


对于被立案一事儿,有员工还厚颜表示,“警察立案是一回事,但是没有影响公司经营办公。”还有更神奇的,融宜宝5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到现在仍为4年前去世的总裁王会师。


天恒泰财富被警方立案 涉案金额或达几十亿




近日,天恒泰财富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天津警方立案调查。老板已失联,据内部员工爆料,11月份至今也没有发工资,但是公司只会一直拖延,加上很多员工也自己投资了,所以也一直抱有幻想能够慢慢拿回来。


该员工透露,目前全国员工大概1万人,不清楚公司的贷款端在哪里有多少,很多员工也怀疑其存在自融,理财业绩最多的时候一个4亿,少的时候2亿,因此估计年营业额大概在40亿左右。天恒泰也没有第三方支付,投资时直接刷POS机,显示的为消费。


隐蔽性更强、比P2P更可怕!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与P2P平台相比,线下理财公司风险隐蔽性更强,更加不可预测。


与P2P网贷不同,线下理财的投资人主要50后、60后的,这部分人投资经验少,风险判断能力差,而线下理财公司销售人员往往通过会议营销或者小恩小惠甚至打亲情牌的方式,获取这部分投资人的信任。


盯着中老年人的养老金棺材本,一辈子的成果瞬间血本无归,这是多么的恶毒!


由于线下理财存在较大的风险,信息披露不明,甚至是自担保,为非法资金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此外,线下理财还可能采取传销方式扩大营销范围,背后往往会牵扯进大批的投资者和巨大的投资金额,容易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爆发,影响到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定。


三大风险不容忽视


1、旗下有多种金融业务(小贷、典当、保理、融资租赁等),线下又有大量理财门店,理财端的人员配备明显多于资产端;


2、理财端的资产大部分由集团内关联公司(小贷、典当、融资租赁、保理等)提供,同时又由集团内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3、理财端产品的借款信息披露十分不透明,资金的流向不明朗,也就是说你不知道最后你的钱投给了谁。


整肃大幕拉开


乱象丛生、跑路猖獗、真假理财天花乱坠!明星代言、专家站台,搞得眼花缭乱,血本无归频繁上演。国家坐不住了!




2015年12月29日,重庆暂停新平台开展P2P业务!

2016年1月1日,深圳叫停P2P新平台注册!

2016年1月4日,上海叫停P2P新平台注册!

2016年1月7日,央行掀起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

2016年1月8日,北京下令撤下所有P2P理财广告!

2016年1月9日,北京叫停投资类企业注册!

2016年1月11日,深圳表示停增量,清存量!

2016年1月14日,李克强总理:严惩金融领域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2016年1月16日,央行制定系统,重点监测P2P!

2016年1月19日,类金融企业挂牌新三板被叫停!

2016年1月22日,北京将出台地方版监管细则,支持协会发黑名单!

2016年1月23日,中央政法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

2016年4月14日,国务院开展互联网金融整治 谁家孩子谁抱走!


今天不要再讨论什么金融创新,应该重视整个中国的金融到底处在一个什么状态!不出事个几亿上百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P2P或理财平台。这明显已经不只是金融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基金公司拉美女卖肉体、理财公司找小三来炫富、财富公司拉专家站台被群殴、平台法人竟然已去世四年!自残程度远远超过中国金融历史上所有的自残行为。


门槛太低,是个人有点钱都想干金融,90后搞P2P跑路还先发个公告;一对初中文化夫妻合开P2P卷走7000万;监管明确规定不能线下开展业务,平台还发公告说转型做线下;金融一点都不懂的也当上了董事长。搞金融的这都是一群什么人?


希望国家这次出手后,能让金融回归到真正的金融,能让创新上升到真正的创新,能让中小企业、老百姓真正享受到金融带来的实惠!


来源:21财闻汇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植、张海峰)、信息时报、融360、鸣金网(mingjin-wang)

本文由「华尔街俱乐部」推荐,敬请关注公众号: wallstreetclub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版权声明:「华尔街俱乐部」除发布原创市场投研报告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WSCHELP微信联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