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美坚赞民族影视班】我在黄河边上的14个日与夜

吴心苹 乡村之眼
2024-09-07

2016年7月18日  教学日志

轰隆!台湾夏季午后常有的雷阵雨、额头不停歇的滚大汗珠、粘黏着皮肤的湿气,这是典型海岛型气候的产物,雷声、雨声从天上落下的霎那间,我想起了一周前(0711)的此时此刻,我正从青海拉加镇上的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离开,当时天空也下着雨,张开嘴唇,声音与白气一同离开了喉咙。

 

去上课--(旦增拍摄)


我在黄河边上的14个日与夜。

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看见黄河,更没想过能天天沿着黄河上下课。在吉美坚赞学校上课的经验,是特殊的、是深刻的。我们从台湾飞越了近三千公里抵达青海拉加镇的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抵达了一个完全不同脉络、语言、文化、族群的地方。

 

拉加镇的黄河--(旦增拍摄)


在吉美坚赞的教学过程,大致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台湾原住民族纪录片放映与讨论

第二部分:陪伴剪接与后制

第三部分:期末放映与座谈

第四部分:拟定暑期拍摄计划   

 

尽管台湾的族群是非常多样性,但依旧是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许多原住民族(少数民族)在文化保存、传承上面临了各种状况,这些状况或多或少都会是各族群会面临的状况,透过台湾原住民族导演【自己族群自己拍】的过程,与学生分享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与当代的状态、纪录片拍摄方式等,放映台湾原住民族的纪录片,希望让学生们了解【自己族群自己拍】的重要性,让诠释权与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族群手中,更期许学生在拍摄过程中,为三大藏区留下一些跨地域且具有文献性的纪录片。

 

泽昂甲(助教)和心苹看学生片子做讨论


在我们抵达吉美坚赞开始上课之前,大致看过学生初剪的期末作品,由于尚未亲耳听学生表述影片拍摄意涵与内容,观看影片时,容易使用他者的角度观看。抵达学校和每位学生对谈,了解他们想表达的故事之后,我们也尝试理解他们的脉络,观看影片的方式与角度也开始转换,例如:仁增才让《家乡的闭斋与父母》一片,后半段家人、朋友在寺院里诵经、转经轮的片段,对一般观影习惯而言,是略为冗长的,然而感觉冗长的最主要因素是【语言隔阂】,此段落均为经文内容,难以翻译,和仁增才让讨论剪接的过程中,原本建议他将此段落修短,但他坚持地说:「不能修短,这是一段完整的经文。」多么好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他的剪接思维。当我们用摄像机”碎片化”并”片段式”的撷取影像,透过剪接又“再次”的碎片化与重新建构某种部分的事实,仁增才让因为文化信仰中对经文的尊重,他选择了尽可能的完整呈现,尽管那个段落节奏缓慢,但影片的文献性与意义大于一般观影者的感受或理解,这部影片的意义不在他者如何理解,意义是回到家乡、回到族群、回到信仰,意义是影像保存与影像文献性的重要性。当然,影像还是有它惯用的镜头语言和剪接方法,我们授课的方法是,尽可能不违背他原本说故事的内容,只是稍微调整说故事的方法,也让影片更容易被自己、被族人、甚至被它者看懂。例如:贡保扎西《喂流浪狗》一片原本的剪辑是按照事情发生的时序:妹妹户外喂狗、回家煮狗食物、又出门喂狗。就观影习惯而言,这样的剪接方式其实是会造成时空混乱,因此在不改变他说故事的初衷下,建议他将两次喂狗的行动剪在一起,让故事更单纯为:看见流浪狗、在家煮狗食物、出门喂狗。如此打破原时序的剪接方法,让影片更容易被看懂,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影片里的时间呈现,是一种再建构的过程。

 

心苹和学生谈论片子结构--(旦增拍摄)


第三部分,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片,举办期末正式放映座谈会,将影片投影到大荧幕观看,此时影片里所有的优点缺点无所遁形,也透过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下次拍摄时,镜头运镜该如何适当使用,不同于剪接荧幕的视角,透过大荧幕的观看后的讨论,更是期末放映的大众点,让他们全程使用藏语提问与回应,两位台湾陪伴老师在旁听学生翻译,主要目的是希望让他们使用最习惯、舒适的语言,同学间好好的讨论影片的美学、形式、内容等,老师的意见在平时已经说得够多了,有时候反而同侪间的建议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心苹上课--(旦增拍摄)


第四部分,我们(台湾两位陪伴老师)和乡村之眼的李昕老师三人,一对一陪着学生拟定暑期拍摄计划,使用【心智图】分析与整理暑期拍摄内容的计划与重点,心智图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事情时能够化繁为简,掌握问题与拍摄主题的本质,同时还能层次分明地整理出思考的顺序,容易沟通和执行。对于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影视班的学生而言,今年暑假过后他们便升上了二年级,他们对影像的掌握与敏锐度势必比一年前来得更加纯熟,但纪录创作的过程中,影像产制技术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首要,更需要时间好好琢磨汗培养的是思想上的启发与引导,心智图是一套方法、是一种思考的步骤,透过一对一的拟定暑期拍摄计划,我们期许学生暑假拍摄的影片无论在镜头语言的掌握,纪录片剪接的组织…等,都能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为各地藏区留下影像资料,此影像无论拍摄的主题是什么,即使只是拍摄自己家庭,在社会快速变化的当下,未来都将成为族群很重要的文献影像资料。

 

吴心苹--(旦增拍摄)


教学从来不是单向。

当我们教授学生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时,学生无时无刻也在日常间传递他们的信仰与生活态度。例如:某夜的自习课,放映完毕学生的影片后,我按下了升起投影荧幕的钮,此时学生在座位上用藏语、夹杂几句汉语鼓噪着,我满心困惑的按下了暂停钮,仔细听他们夹杂的几句汉语:【啊!死了!】、【虫子】。回头一望,才明白原来趋光性的虫子们停留在投影布幕上,当我将布幕收起来的同时,没有离开的虫子就被夹死在布幕间。以往,我从未特别注意到的细节,这边的学生帮我上了一堂名为悲悯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从学生身上获得许多的能量与热情。



华谊兄弟公益基金


华谊兄弟公益基金是由华谊兄弟的明星和员工共同发起的公益基金,致力于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儿童免费看到好电影。华谊兄弟公益基金的核心公益项目是在打工子弟学校、贫困地区学校,搭建寓教于乐于一体的“零钱电影院”。在这里可以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学习、看电影、做游戏,“零钱电影院”希望成为孩子们梦开始的地方。2014年9月10日,由华谊兄弟公益基金自行筹款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公益电影《有一天》在中国公映,电影集结了12位演员“零片酬”参演,9位年轻导演参与拍摄,讲述9个特殊儿童群体追梦的故事。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院

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创建于1994年,是青海省第一所民办福利学校,优先招收西部贫困地区孤儿、失学、超龄贫困青少年及寺院年轻僧众,一律免除学杂费 。二十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学校致力于传承藏族传统"十明文化"为教育基础,同时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在文化的互融和传承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奉献,目前学校有贴近民族特色的六个专业:藏医医疗和藏药、高级藏文、计算机应用、旅游英语、唐卡和体育运动。全校有千余名学生,分别来自青海、西藏、四川、甘肃四个省区的六十多个县市。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公益机构,成立于2015年5月,其前身为「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行动计划(简称“乡村之眼”)项目,其核心工作方式为,与西部乡村社区伙伴合作,以影像记录的方式,启蒙和培养在地生态保护的文化传承力量,促进西部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东西部的平等对话。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欢迎转载

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之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