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报名|最古早台湾摩登之声,来自昆明的河岸留言
本月下旬,台湾东埔原住民族飞鱼云豹音乐工团的四位主要成员布农族歌手史亚山、伍美珠、伍万寿、松金花,以及台湾重要的原住民纪录片导演潘朝成(bauki angaw),将来到云南昆明,为云南的观众带来“林班歌”谈唱会及《阿山》纪录片放映,以公益的方式向全体市民免费开放。
3月21日 晚八点
纪录片放映《阿山》
云南财经大学钟正山美术馆1楼茶艺工作室
(仅100个座位)
3月22日 晚八点
林班歌谈唱会
南亚风情第壹城B1·NEW MALL三层 · MODERN SKY LAB
(仅200个座位)
3月24日 晚
灯光球场联欢会
勐海深山老林茶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81eyvgzx&width=500&height=375&auto=0视频:5′13″ 请在wifi下观看
短片里听到的就是来自台湾东埔部落布农部落的“林班歌”——台湾原住民族的心灵之歌。
什么是林班歌?
1950~70年代,台湾当局实施山地管制,在伐木外销争取外汇的政策下,林务局将国有林地划为八个林管处负责伐木及造林工作,并以微薄的薪水僱请劳工到深山的森林里育苗、砍草、整地、造林、开路,这样的劳动团体便称为“林班”,在那时期,居住在贫穷的山地的原住民族部落除了务农与狩猎,唯一赚取货币的机会就只有林班的劳动工作。于是,大量的部落族人成为林务局的林班工。
以下组图为50-70年代的林班工作旧照
林班的工作辛苦且漫长,深山里物质条件严苛,林班工们上山整理林地,出动一次必须等到好几个月才能回到自己的部落,需要点蜡烛睡工寮,晚上烤火无聊时,常常用一把吉他,几个人哼哼唱唱,就编一些歌曲出来,成了抒发心情苦闷的最佳管道。林班的成员通常来自不同的原住民族,劳动的辛苦、想家的情感,自然的舒发在唱歌中。一首又一首的「林班歌」就这样在各地林班产生,并随着林班工的流动而在不同的林班产生交流。
林班歌伴随着原住民从南到北地上山砍草,从部落到都会、往鹰架上到渔船上,一路披挂各族各部落的特色,歌词修修补补,腔调也会多样。同一首歌,知本有知本的腔,东埔有东埔的调。其中〈珍重〉〈牵牛歌〉〈小米酒〉〈凉山情歌〉(或名〈再会吧我的心上人〉)〈情人的眼泪〉及〈可怜的落魄人〉等,皆是耳熟能详的林班歌。虽然多是男女对咏的情歌,但却是原住民族在历经百年来文化、经济、社会的巨大破坏后,微弱、自我慰藉的挣扎之歌。
林班歌并无固定形式,主题包含爱情、亲情、思乡、劳动、自我嘲讽等,曲调大多从原住民传统民族歌谣改编而来,歌词亦充满原住民特有的语感和幽默感。由于传唱时每个演唱者会加入不同的元素,因此经常混杂了不同族群的歌曲旋律,还会混合当时的国语流行歌曲进行改编。由于不同族群的语言不同,为了便于沟通,通常以国语为主吟唱,并穿插简短的族语虚词。待这些青年回到各自的部落后仍持续传唱,林班歌便在不同部落间广泛散播开来。
东埔一邻的茶园
1970~80年代,在重工抑农的政策下,农村解体,劳动力流入「加工出口区」。同一时期,部落的劳动力也开始向都市流动,投入重劳力市场(矿工、建筑工、远洋渔工等),于是,“林班歌”也随着部落劳动力的流动进入都市。都市的疏离、社会的歧视,让原住民族人浑身不自在,简单素朴的部落林班歌逐渐有了自怨自艾、自我嘲讽的风格。
1990年代至今,经济起飞的时代结束,政府开放引进外劳,普遍失业的原住民劳动力又开始回流部落。浪子回巢,“林班歌”与传统古调激荡出新时代的原住民歌谣。从林班、部落到都会,再回流部落,原住民林班歌只是载具,流动的是无数部落同胞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而情感流动的时代,见证了台湾经济的起起落落背景。林班歌是部落族人情感的记录、台湾经济历史的记录。
林班歌是真正的劳动者之歌,来自台湾社会最底层广大劳苦民众的心灵之声,因此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巨大的动人力量。“林班歌”伴随着六十年来台湾原住民族的抗争与自觉。“林班歌”不是战乱流离的「大江大海」,而是苦中带乐、笑中含泪的在自己土地的流浪故事,是台湾原住民族跨越世纪的音乐史诗。
纪录片简介
《阿山》2002,83min
导演:王盈舜
上山打猎,是要将陷阱设在野兽会经过的路径上,阿山与爸爸都这样相信着,因为他们是部落里优秀的猎人。但是,现在的阿山却必须在祖先呼吸过的土地上,担任修筑登山步道的临时工,登山步道会经过的不是野兽,而是来自平地的登山客。
本片以阿山全家祖孙三代为核心,记录狩猎、农作、临时工等部落生活,以及国家公园对传统部落生活的冲突与限制,藉此探讨原住民族传统生活在现代国家体制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困境。
立即抢座
本次活动一律免费,各项活动均采取在线抢座。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提前抢座。
本次活动由
乡村之眼
米豆文化
摩登天空
南亚风情第壹城
树莓体
勐海深山老林茶厂
联合为您呈现
更多详情请继续密切关注“乡村之眼”微信公众号后续发布。
本文图片由史亚山、周麗鈞、王盈舜、潘朝成提供,本文内容由李娜、潘朝成相关论述整理编辑而成,特此向两位研究者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