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裤瑶引路歌”:首个由村民自己记录的国家级史诗项目正式启动

汪斌 吕宾 乡村之眼
2024-09-07

白裤瑶引路歌

2017年8月19日、20日,由“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和“乡村之眼”联合申报的 “白裤瑶引路歌”史诗项目在里湖瑶族乡顺利召开了项目启动会,该项目是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之一。作为首个由村民自己记录的国家级史诗项目,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为影音记录主体,里湖瑶族乡的陆朝金乡长、乡村之眼的吕宾老师、纪录片导演鬼叔中老师,三人联合担任编导,乡村之眼的理事郭净、李昕二位老师担任学术顾问。

史诗演述艺人黎小明老师亦来参加了项目启动会

(陆朝金、张子介/摄)

启动会为期两天,我们请来项目的史诗演述艺人黎小明老师参会,在学习项目实施规范的前提下,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通过观赏讨论白裤瑶已有葬礼纪录片,听取“引路歌翻译组”的意见,拟定本项目的详细执行计划;二是通过小练习让大家熟悉新设备,尤其是录音设备的使用,以保证影音素材的质量。

吕宾老师教大家使用各类器材设备

(汪斌/摄)

爱好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的何光斌老师,

也开始尝试使用摄像机来记录和表达。

(汪斌/摄)

作为首个由村民自己记录的国家级史诗项目

它是如何立项的?

又有何特殊意义?

故事可从去年一次“相见恨晚”的聊天说起……

去年8月,鬼叔中老师应“乡村之眼”的邀请,和我一起到广西南丹的里湖瑶族乡协助几位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小伙伴做影片后期剪辑。期间,在与陆朝金乡长聊天时,谈及白裤瑶的信仰体系,长期在自己家乡——福建客家地区做民间信仰田野并拍摄纪录片的鬼叔对之兴趣甚浓,问了很多问题,朝金乡长遂拿出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整理翻译的白裤瑶葬礼“引路歌”笔记给我们看,边看边聊。

“引路歌”作为白裤瑶鬼师(祭司)为死者引路上天堂时所唱的古歌谣,要在葬礼上连续不停地唱一夜。对于没有文字的白裤瑶来说,仪式祭辞便是其传统知识的总汇,属于文化的核心部分。“引路歌”中有白裤瑶共同遵循的规矩守则,有白裤瑶正在运行的生活生产规律,有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等,内容包罗万象,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文化树。朝金乡长厚厚的一册笔记本,却仅仅是对庞大“引路歌”体系一小部分内容的汉语翻译,多数内容仍待继续努力。

朝金乡长多年来翻译“引路歌”的笔记

(陆朝金/摄)

形似骆驼的岜地高坡,是白裤瑶“引路歌”的四个天口之一

(罗勇/摄)

亦是喝酒聊天等日出的理想位置

(陆朝金/摄)

老寨寨口,让鬼叔连连感叹的“另外一套信仰体系”

(汪斌/摄)

当晚,朝金乡长提议开车上岜地老寨,喝酒聊天等日出,在老寨寨口,鬼叔实地体验了白裤瑶日常信仰“符号”,连连感叹“这是一套完全不一样的信仰体系”。大家相谈甚欢,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当时,鬼叔亦提及他正在参与的北京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认为白裤瑶的“引路歌”可以尝试申请中心的另一类史诗记录项目。于是,今年4月,在鬼叔的协助下,乡村之眼联合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的几位成员,以及具备“引路歌”汉译能力的几位当地文化能人,提交了项目申报书。申报书很快得到回应,6月,项目获批,成功立项。7月下旬,影像小组的组长罗勇以及引路歌翻译组的何光斌老师,与吕宾老师一起赴北京参加项目学习交流会,而后,大家协商决定于8月下旬在里湖召开项目启动会。

罗勇、光斌老师、吕宾老师7月赴北京学习合照

(吕宾/摄)

“陀螺王子”光斌老师在鸟巢前玩陀螺

(罗勇/摄)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执行,目的在于通过影音记录的方式,抢救与挖掘濒危的史诗资源,全面记录保存史诗文化资源。李松主任在7月的项目交流学习会上提出此工程一定层面上是在为国家修史,足见此项目对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史诗项目自发起以来,尽管经费有限,但各地高校及研究所的学者甚至是一些影视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对项目投入极高热情。一方面的确是因为该项目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通过拍摄,才真正意识到史诗的传承现状令人堪忧,毫不夸张的说,有些项目组的拍摄成为艺人演述史诗的最后一次记录……

不仅是史诗,许多村落许多族群的文化,都处在快速消逝的状态。在影像工具大众化的当下社会,更多作为文化主体的“村民/牧民”自己拿起摄像机,甚至是手机等,开始记录反思,才有可能让这些文化在消逝前得以保存,才有可能通过拍摄和传播推动传承的行动!这是“乡村之眼”多年来在中国西部乡村推动的公益影像行动的理念。

从纪录者的文化视角来说,我们也希望从外部的“学者视角”,尝试转换为内部的“村民视角”,这也是“白裤瑶引路歌”项目与其它史诗项目的不同之处。有着多年乡村影像培训经验的李昕老师提出:“也许没有纯粹的内与外之分,我自己理解,这是一种互为主体,合作共构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村民和外部专家相互倾听和学习才是这个项目的根本价值。

“乡村之眼”多年来的工作方式便是协助作为文化主体的村民、牧民拿起DV、手机等,拍摄自己家乡的纪录片,强调的是各文化主体内部的记录与表达视角。所以,与其他项目不同,“白裤瑶引路歌”可算是史诗项目的另一种尝试视角。

用手机镜头来观看葬礼砍牛仪式,已经成为时下的流行

(李昕/摄)

我与一位白裤瑶阿姨用手机镜头“互看”

(汪斌/摄)

借由影音手段记录保存白裤瑶引路歌,展现其在当下的生存状况,思考其传承发展之路,这是我们实施本项目的基础目的。而更为重要的目的还在于,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探索白裤瑶乡村影像如何回馈村寨的经验。

白裤瑶乡村影像发展至今,已近七年,从本族群的观点出发,拍摄了大量本族群文化事项的纪录片,积累了丰富珍贵的影音档案。单拿葬礼来说,已经有三部成片,分别是2012年何春、黎夏摄制的《白裤瑶人的葬礼》,2013年黎中华、蒙正彪摄制的《一个老人的葬礼》,2015年黎金仕等摄制的《白裤瑶大事纪》,以及成片之外更为丰富的原始素材。

出于时间考虑,本次启动会上以观摩讨论最早摄制完成的影片《白裤瑶人的葬礼》为主。其实这部片已经被“封存”在硬盘很久了,五年后,重新拿出来观看,最让人唏嘘感慨的是,影片里面已经有很多人逝世了……仅仅五年,影像作为档案的特征便自然而然突显出来!

观看葬礼纪录片,讨论影像回馈村寨的途径

(汪斌/摄)

观看完纪录片,大家不仅深入讨论了本项目的实施计划,更进一步讨论了影音档案管理以及影像重返村寨的途径等相关事宜,李昕老师结合其经验分享了自己对于“地方历史与纪录影像”的思考。影音档案的记录不仅仅是国家资料库的大事,更是关乎村寨/社区当下与未来的大事。如何让影音资料反馈村寨/社区,如何激发这些档案资料的功效,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的“工程”。

会后,大家宵夜聊天,光斌老师高兴地畅想,明年这时候,去给李松主任交“作业”,要再去鸟巢耍陀螺。而这份“作业”,并非结束,而是开始,一个新的起点而已。

有关白裤瑶引路歌、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的更多内容,后续还会有专门的推文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持续关注“乡村之眼”的微信公众号。


作者|汪斌  吕宾

编辑|陈泽应



支持乡村民众拿起摄像机


记录变迁中的中国乡土





乡村之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之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