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南丹:共构之味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城市共生”举办期间,2018年1月5日至15日,“南方以南:当代青年实践影展”在深圳罗湖区举办,乡村之眼与白裤瑶在地伙伴一起参展,蔡庆同、杨青二位老师陪同展映,并协助白裤瑶伙伴们以他们曾经来深的打工记忆为主题,摄制完成《城之忆》纪录片,昨天分享了纪录片与蔡庆同老师的影展笔记(点击蓝字可查看)“南方以南”·城之忆,今天再分享杨青老师的影展笔记给大家。
2018,在急速降温的灰幕下展开了。清水河河床旧址上的火车皮,被雨点击打得万千碎响。“蚊子报”和“贫困之翼”,“山芭”和“故乡”,文化精英和底层小人物被压缩在同一个空间里,进行公共的意义竞争,之后再断裂、离散。
作为一种集体行动,我们藉由“南方以南”的系列影像展映活动获得了什么?
这里是深圳罗湖草铺,“清水河”“樟輋”只剩下空荡荡的乃至反向的名词,河床已经填埋变身为下水道,樟树、榕树在“大炼钢铁”的时代几乎砍光,仅留下几株水泥缝隙里挣扎而出的“标本”。
429栋密密匝匝的楼房,9183套出租屋,有户籍的深圳人仅1801人,总人口数却超过了2.5万。在吵吵嚷嚷的狭窄街道上,充耳皆是四川话,他们多来自达州。
夜幕沉落,是这里最有生机的时刻,烧烤、炒河粉、炸鸡腿的味道裹挟着阴沟的恶臭填满四至。胸前挂着积满油垢的毛主席像,一位已经忘记自己在清水河生活了到底多少年的达州老男人,送一天纯净水,挣30元。每次在街上相遇,总要大声说,“我永远相信毛泽东,他是我们穷人的大救星!”寒风、冷雨,不知道他每晚蜷缩在天桥下的哪个角落。
匆忙的高快、地铁、公路,“宏大叙事”紧紧挟持着这个城中村的人烟。远处,一栋高楼顶上,巨大的LED广告牌轮番上演着“茅台红”“高尚楼盘”“找工作”……
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到香港,再到南丹,《战争是件温柔的事》《零先生》《金刚队长》……一部部纪录片都指向人,指向一个个奋争或者痛苦喘息的小人物。“如果我们不能讨论共同拥有什么,是否可以谈谈共同失去了什么?”
王财金、潘忠诚、何霜、兰依涵,南丹白裤瑶影像小组的四位青年,带着他们的纪录片来到这里,播映、讨论、学习。
兰依涵每天中午都要沿着七拐八绕的小巷走很远去“忠记肠粉店”,那里有她熟悉的味道,深圳之味。他们几个人,都有深圳或东莞打工的经历。潘忠诚说,每次失业的时候,他总是在深圳的街道上走来走去,想着怎样才能早日找到新厂、新的工作。何霜做过手机充电宝,做过鞋,却记不起都是些什么牌子的。他们都选择了回乡,因为婚姻、家庭以及迅速到来子女,或者土地发出的微弱召唤。
影像已经成为白裤瑶青年的一种语言方式,是他们自觉、自信的文化行动。原生的动力,延续着族群文化的脉络。在清水河,他们把镜头对向自己,穿行在人群中,讲述他们眼中的生活世界。
“艺术”的死亡,有助于狮子的觉醒。白裤瑶青年手中的摄像机和手机,作为“公共艺术”的工具颠覆了“艺术”,使“艺术”本身去神圣化,归于民众的公共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意义的实践,不同身份的介入,延展了“艺术”的边界,空间由此不断生长。
陌生的城市、乡村,因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浮现重新成为熟悉的城市、乡村。过去和现实中肠粉,在这一次集体的合作与共构中,追溯记忆里的深圳,进入当下的清水河城市社区,回到明天的白裤瑶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