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影像 | 我们从来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
8月15日,荧光放映计划在塞林格咖啡馆与大家分享了来自广西南丹的白裤瑶伙伴拍摄的四部影片,《瑶家酒》、《不织茧的金丝蚕》、《奶奶与牛》以及《归》。
白裤瑶村民影像小组,一个自发组织的影像兴趣小组,关于他们的影像故事,白裤瑶影像小组成员这样讲:
特别我记得是青海的年保玉则保护协会,还有卡瓦格博这两个团队。他们以一个团队过来,然后他的片子也是当地人自己拍,拍的片子也很漂亮,而且都是反映自己现在的生活,我们其实是非常受这种氛围感动,觉得原来当地人,就说,以前在我们看来,像这种高大上的东西应该是外面人做,我们自己当地人不可能走这一条路。那就觉得,我们其实也可以这样,然后受这种团队感动,回去以后我们自己就做了。
之后他们也把自己的生活在影片中呈现出来。
| “无酒不成礼”——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白裤瑶有4万多人,当地也住了壮、汉、苗族等很多民族。白裤瑶民族对酒的仪式非常看重,可以说“无酒不成礼”。
《瑶家酒》剧照
黎夏的影片《瑶家酒》,黎夏以第一人称的语言开始给我们介绍他们白裤瑶民族的故事,白裤瑶和酒的亲密关系,并用很美丽的镜头语言记录了下来。她给我们介绍了这部片子的由来:我自己也是个酒鬼,我比较喜欢喝酒,喜欢喝酒,肯定要找哪里的酒最好喝。
拍摄者黎夏(右)和何绿芬(左)
我们岜地老寨这里的苞谷酒,是我们这个民族里面可以说是酿的最好的酒,怎么好呢?那地方海拔1300多米,路也不通,是基耕路,那里的气候很好,酿酒工艺非常讲究。如果市场上的酒卖五块钱一斤,那里的酒差不多二十五、三十。但是酿酒的人他从来不拿到市集上卖——谁想喝的话,就要自己爬到这么高的山上去拿。最初我是寻着这个好酒去的,去以后就把这个过程拍了下来。
黎夏的旁白
这部片子中用了大量的自我视角出发的旁白,介绍白裤瑶非常多的文化要素和内涵,酒在文化当中特别重要,这种不仅仅是功能性,很多情感的东西都在这里表达出来。
黎夏:葬礼,或者是各种仪式上一定要用酒,没有酒的话相当于不成礼。这就像一个诚意一样,你想邀请别人来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拿酒去,宁可在那个场合没有什么菜,但是有一杯酒的话,就是一种诚意。所以我就是想通过瑶家酒,向外人诠释一下我们民族——不一定是像我这样酒鬼好酒,酒是跟生活的仪式这些观念是有关系的。
嘉宾李昕:我特别喜欢你的旁白,我非常喜欢你的旁白,你的旁白站的高度是岜地老寨的高度,比起我们现在中国90%的非遗影片这种漂亮的画面,苍白的情感和故作的深沉要来的好的多。
| 不织茧的金丝蚕与母亲的知识——
王财金《不织茧的金丝蚕》,几乎由特写完成的一个影片,以蚕作为主角完成了这部影片,没有过多的旁白,都是自己和家人对白完成整个叙事过程,描述蚕的吐丝到白裤瑶女人服饰百褶裙边的制作。
《不织茧的金丝蚕》剧照
王财金: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一个白裤瑶姑娘。2013年,我开始接触了影像,我拍这部片是在2014年。大家看到很多镜头都是不成熟的镜头,我就是一边学着拍,然后一边学着做服饰。
我们白裤瑶,尤其是女孩子从小都要跟妈妈学做服饰。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就是活到老也要学做服饰到老了。当时我已经嫁到别的寨子去了,不能经常跟妈妈在一起。于是我就用镜头拍下来,遇到不懂的就问。那么我去到我婆婆这边,不方便的时候,我就可以看看这个视频怎么做。所以从2013年到现在我一直都在拍妈妈制作服饰的过程,一边拍一边学。
这部影片主要是为了记录我学习做服饰的过程,还有从我外婆、婆婆、我妈妈,一代一代传承怎么做衣服,以及我们对做服饰的感情和坚持。现在,我也一直在拍,除了做金丝蚕以外,也在拍怎么做衣服,以及背后的生活和现在的担忧。在这一系列的拍摄中,我记录了我自己的生活。
| 记录温暖的生活世界——
何绿芬:我接触到村民影像,也是因为黎夏。2013年,我跟她去拍《瑶家酒》,当时我只是跟着去玩的,结果拍的时候看到很多震撼的画面,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我们的家乡在镜头里面也可以这么好看,我就开始有点喜欢上影像记录这个东西。
《奶奶与牛》剧照
当时我有一个很小的数码相机。《奶奶与牛》就是用很小型的自己家用的数码相机拍的,所以它从画质等等各方面看都是很粗糙的。但是当我把所有的素材拼凑起来以后,就发现其实换一个时间再来看,我原来也会忘记很多事情,会有不一样的感情。所以我觉得其实影像记录还是有意义。
何绿芬在《奶奶与牛》中不仅记录了奶奶日常生活的细节,也通过与奶奶的交流完成了对奶奶整个生命故事的口述记录。
嘉宾李昕:“温暖”这个词现在被滥用太多,但这这部片子与我见到你一样是真的温暖人。
放映现场
嘉宾陈学礼:从来没有在意说自己要不要讲话,也从来没有在说自己要不要抛出问题。我觉得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做为拍纪录片或者纪实影像的一种非常珍贵、非常宝贵的状态。这种状态实际上就得益于他们语言不存在障碍,她们自小生在那个地方,跟周边的人之间非常熟络的关系,甚至是非常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和这种语言上没有的障碍,实际上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些外人跑到别的一个地方去拍东西最大最难破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作为他们三位在拍的过程当中特别宝贵的一点。
在我们的视角描写影像,我们不知不觉中拍的画面往往是最好的,不知不觉中表达出的亲密告诉我们不是个旁观者。
嘉宾
李昕
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毕业。资深纪录片工作者,常年从事影视人类学以及村民-社区影像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2003年起就职于云南艺术学院,讲授纪录片创作课程。乡村之眼机构联合创始人。
陈学礼
民族学博士,影视人类学硕士。云南大学影视人类学实验室讲师,主要从事民族志电影创作和实践教学,村民影像的培训,以及影视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乡村之眼理事和机构联合创始人。
感谢塞林格咖啡倾情合作
感谢拍摄者、特邀嘉宾、现场观众的精彩讨论
感谢一起工作的荧光放映计划志愿者
编辑 | 麦兜 一叶舟
文稿整理 | 仇一竹
拍摄 | 王磊
录音 | 吴启慧
长
按
关
注
微信号 : xiangcunzhiyan01
新浪微博:@乡村之眼
官网:www.xczy.org
点亮我们,看见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