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杂志2017年第6期介绍

2017-06-30 装饰杂志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7年第6期

1958年创刊/总第290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match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今天人们谈起德国,大多马上想到德国制造、德国设计或德国足球,这些内容都与严谨、理性关联在一起,形成我们对德国的总体印象。然而在最初,德国制造这样的标识并非是出于尊重,而是一种商业的控制。因为彼时的德国制造并不是优良品质的代名词,相反,是品质低劣的象征。德国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先发国家,其人文传统也不能同意大利、法国、英国这样的欧洲国家相比。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很可以成为后发国家学习的样板,学习他们是如何乘着工业化的大潮后来居上的。在这个后来居上的过程中,德国的设计教育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豪斯虽然仅仅存在了十几年,但影响深远,至今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甚至已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代名词。

 

远观得来的泛泛印象,往往容易造成误读和误解,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情状。依据国别的设计史梳理,可以让我们看到不同国家的设计振兴策略和发展路径,无不反映了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现实的资源与制约。我们总是寄希望于复制他人的成功经验,平心而论,别人的成功并不那么容易被复制,尤其是国家范畴的经验,其成功路径中包含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非单一系统的自我完善。甚至,仅就风格而言,德国风格也不是那么单纯,相互矛盾的倾向同时共存并彼此激荡。理性之外,浪漫主义也是德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它们共同造就了德国的整体文化特征。事实上,作为历史并不那么悠久的德意志概念,形成德意志文化的来源是颇为复杂和多元的,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德国设计不无裨益。(参见本期《德国设计:一段有建设性的问题史》)

 

本期《特别策划》延续了近几年本刊的一个小传统,继续推出以国别为线索的设计史研究专题,重点讨论“德国设计”。为此,我们邀请了多位德国学者撰文,从不同角度剖析德国设计发展的历程,并提出各自关心的重点。也邀请了两位有长期留学德国背景的中国专家,从既是亲历者,又多少带有旁观者意味的角度来分享他们对德国设计的认识。在多个角度的叙述中,我们能看到更为立体的德国设计,以及对德国设计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德国设计教育的事实。从包豪斯到乌尔姆,再到乌尔姆之后的多元化面貌,其中的每一个节点的具体情形和思想演变都不是那么简单而能一目了然,充斥了矛盾、争论和实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尤斯图斯·泰纳特教授关于设计教学中的艺术直觉的讨论,具有典型意义,也是关于设计走向的重大命题。这篇论文中关于艺术的界定及其价值的讨论,反映了德国教育界对于设计本质的深入而严肃的思考,“我们反对那些有碍创造性的伪科学”,这是一个很有德国特色的判断。如何理性看待直觉,这像是一个悖论,但在实践中可以参考这句话:“一定要将直觉运用到知识中,而不要从知识中产生直觉。”这些内容同样值得我国设计教育界反思。

 

学习的目的永远不是为了抄近道、走捷径。学习的本质是外部知识内化的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这里隐含的前提是对他人经验的全面认知与对自身情况的清醒认识。跨越式发展并非不可能,但跨出去的每一步都必须有其坚实的基础。外取之后,更重要的是内省。中国设计已非吴下阿蒙,但龙门一跃,仍需首先对自身展开充分的研究和讨论,这也是自重的关键一步。


 

别策‍‍划:德‍‍国设计

栏目主持:王小茉

                 ‍   主持人语‍

直至1871 年,德意志地区才成为统一的国家。之前各自独立的邦国,决定了德意志作为文化区的概念,以及她其中的多元复杂性。长久以来,德国设计给人们留下了几个标签式的印象:冷峻、理性和功能性。如果结合德国历史,特别是她从19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有别于他国的社会经历,扁平化的设计评价难免偏颇。本期《特别策划》以“德国设计”为题,即是希望通过有针对性的国别研究,揭示一个国家设计的丰富性,及其设计文化的成因。

 

本次专题我们邀请了三位德国学者和两位中国专家,通过自我解读和以他者的身份,剖析德国设计的本质、设计理论发展和设计教育精神;同时,涉及平面设计、展示设计两个专门领域。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让我们对德国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这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德国设计进程中社会、改革的维度,以及艺术作为科学的杠杆,在设计中需被再重视和思考的价值。在谈到德国设计的发展路径能为我国提供哪些镜鉴之处时,何见平教授特别提及“对待自己设计历史的整理和研究”,有序、可考的历史梳理和不断审视反思,是我们当下设计走向的基础与定位坐标。这也是

 

《装饰》近年来组织国别设计史专题的初衷,它正如克劳斯·克莱姆普教授所言:“没有哪个设计师是不带着理念与想法从事设计的。他的工作台以及电脑桌面不是‘一片白板’,他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总是反映在其设计历史的每一处细节之中。”(王小茉/文)

 

‍‍‍‍‍‍‍德国设计:一段有建设性的问题史‍

‍作者:‍[ ‍德] 克劳斯·克莱姆普

翻译:徐恺‍‍‍‍‍‍‍‍‍‍‍‍

内容摘要:人们对于德国设计究竟是如何理解的?本文认为,我们首先至少应该了解究竟什么是“德意志”,随后再探讨组成德意志的多元文化之间,以及将其联系在一起的思想精神和共同点,进而才能进行更具有宽广视野和深度的德国设计研究。本文中从德国设计的开端(1900 年之前)开始,从青年风格、德意志制造同盟、慕尼黑和柏林海报、构成主义、包豪斯,一直到乌尔姆设计学院,对德国设计的发展进行了详实的描述与分析,最后将德国设计的精髓归纳于拉姆斯在20 世纪80 年代列出的设计十项原则。

 


德国设计历史与设计理论‍

作者:[ 德] 伯恩哈德·E·布尔戴克

翻译:徐恺、王玥然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以德国设计历史为线索,梳理了从19 世纪至今,不同阶段德国设计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产生背景,以及设计方法、范式的转变。继而,作者集中评述了20 世纪下半叶以来德国设计界具有代表性的6 位设计师,他们分别是:路易吉·克拉尼、迪特·拉姆斯、哈特穆特·艾斯林格,以及近年来的设计新秀康斯坦丁·戈西葛切奇、斯蒂特凡·迪斯茨、塞巴斯蒂安·赫克纳。最后,作者分析了20世纪80 年代以来的社会理论对设计和设计理论的影响。他总结,设计必须反映社会、技术以及经济变革的过程,并通过相应的概念使其可视化。

 



‍并‍‍‍非任其自然‍的想法:

设计教学法中的艺术直觉

作者:‍‍[ 德] 尤斯图斯·泰‍纳特 ‍

翻译:徐 恺、王玥然

内容摘要:面对设计研究与教学中的实践导向,作者通过引述多位哲学家、艺术家和‍match‍设计教育家的观点,阐明艺术直觉在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以无目的绘画激发直觉。同时提出,在设计教育中需要注意的是谨慎仔细地平衡各种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些能力包括:用理智从过去中学习的能力(经验),对所学事物做出有目的的反应的能力(反应),在当下行动的能力(行动),以无目的的直觉从未来中创造的能力(创作)。同时,应该时刻注意:一定要将直觉运用到知识中,而不要从知识中产生直觉。

 


‍现代‍德国平面设计评述

作者:‍何见平‍‍‍

内容摘要: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师何见平曾在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留学5 年,并在该校任教8 年。在采访中,何见平围绕个人求学工作经历、他所接触过的德国设计教师与设计师,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平面设计史,评述了现代德国平面设计与设计教育的重要特征。何见平认为,在继承包豪斯精神的同时,德国形成了适应社会需求、强调科技融合与偏重艺术表现兼备的设计及教育理念。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德国设计的民族性可以描述为“对永恒、安全、实用的艺术化追求”;柏林墙倒塌之后,德国设计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呈现更为多元的风貌。对中国而言,德国设计注重本国设计历史的整理研究,是其设计发展经验中尤为值得借鉴之处。

 


德意志博物馆:百年积淀中的展示文化

作者:‍范寅良

内容摘要:展示设计行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与社会、科学和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展示文化是建立在社会发展上的一种已传达信息为基本目的、富于审美感官的综合体现。德意志博物馆作为具有110 多年历史代表性的综合型博物馆,其多年的建馆、策划、运营、维护以及发展的经验可以是中国博物馆,特别是科普类展馆的宝贵借鉴。本文主要就博物馆的宏观组织模式,以及微观展示设计与德意志博物馆设计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揭示了德意志博物馆百年积淀的展示文化幕后的工作与研究。相较而言,中国科普类博物馆目前还存在不足,在发展中遇到一些专业和运营问题。本文通过借鉴和对比性研究,提出一些客观合理化的建议,以此为中国的科普类博物馆发展提供实操上的经验借鉴。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刘晶晶‍‍‍‍‍‍‍‍‍


‍红点设计大奖:藉由品质获得设计的成功

作者‍:‍ [ 德] 卡萨丽娜·赫塞

翻译:汪芸‍‍‍

资料提供:红点奖产品设计,德国设计协会


“红点设计大奖:产品设计”(T h e R e d D o t A w a r d : P r o d u c tD e s i g n)是年度设计大赛。该奖项的起源可追溯至20 世纪50 年代,竞赛背后的组织机构是德国设计协会( Design Zentrum NRW)。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和设计师都可以选送他们当前的创新产品参加这一产品设计竞赛。他们提交的作品会由一个独立的国际专家团队进行评审。红点评审团将 54 28862 54 15756 0 0 2752 0 0:00:10 0:00:05 0:00:05 3032 54 28862 54 15756 0 0 2389 0 0:00:12 0:00:06 0:00:06 3110几天时间就地评估每一个参赛对象。只有凭借高超的设计品质赢得评审团青睐的设计,才能被授予让设计师们向往的“红点”优质认证。德国设计协会的成立及这一竞赛的举办,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改善生活的梦想,因为任何时候,人们都在追求以最令人满意的形式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消费品。

 

在红点设计大奖竞赛举办初期,这个梦想被认为是依据二战的经验,通过新价值观和概念来恢复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后,经济的繁荣和新消费文化的出现,使德国和国际市场上出现了更多的设计竞赛。除了高级材料和生产品质之外,新颖的形式也成为经济成功的标志之一。同时,对产品设计的定性和相对判断的需求也有所提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区分好的产品设计——该如何认可好的设计呢?就在这时候,“年度红点设计大奖:产品设计”出现了。该奖项至今仍然颇具影响力,因为其最佳产品是经过一个独立评审团的评估选出的,评委们根据定义好的评估标准来评估每一件产品,其中的一些参数包括创新、功能、外观品质、人体工学,以及生态兼容性。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冯


探源商业文化服务学术建设

──左旭初与他的近现代商业美术设计史料收藏

采访/撰文:‍黄德荃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甚‍match‍至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在商业文化的“包围”下展开的,人的衣食住行用无不依赖于商业行为。这样,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设计也就越来越发挥出其作用于人精神生活的价值,它与商品一起,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共同服务于人的生活。研究商业设计,回溯其在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总结其演进规律,对我国当代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王翔


少即是多I 少即是乏味

‍作者‍:‍‍ [ 荷] 亚瑟·O·艾格

翻译:汪芸‍


我曾经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工业设计,当年,所有的老师都是现代主义(也称为“功能主义”)的追随者。“形式追随功能”的法则规定了一件产品的风格应该源自其功能。任何形式的装饰都是不妥的。材料的使用必须“诚实”,例如:塑料的表面不应该印制木材的纹理,混凝土墙面上不应该胶粘砖条;塑料看起来就应该像塑料,混凝土看起来就应该像混凝土,而木材看起来就应该像木材。然而,20 世纪初,艺术开始与建筑、器物、书籍,以及织物相结合。有时候,装饰只是为了修饰产品或建筑物,不过,在许多文化中装饰曾经——现在也仍然——具有宗教意义。偶尔,装饰的目的在于吓唬敌人。继而,一场谴责建筑物与器物装饰的运动开始了

 

11. 新艺术运动:塔塞尔之屋的楼梯, 维克多·霍塔,布鲁塞尔,比利时


观点

栏目主持:莫筱

《赫伯特·卢平:海报收藏28》评述‍

作者:[ 美] 理查德·B·道布尔迪

翻译:汪芸

内容摘要:《赫伯特·卢平:海报收藏28》一书收录展示了1939 年以来,赫伯特·卢平(Herbert Leupin)的所有海报作品。该书描绘了卢平早期风格化海报的发展,并根据他在这一阶段几十年职业生涯中创作的作品所具备的显著特征将它们进行了归类,体现了早期传统的瑞士风格、超现实主义的技术以及集摄影素材、明亮的色彩与俏皮的机智为一体的不断演进的表现形式。该书是有意了解瑞士广告艺术、海报设计,以及20 世纪平面设计史的必读之书目,是平面设计史作为学术性学科在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补充,也是关于瑞士广告平面以及现代平面设计非常有益的资源。

 

编者:[ 瑞士] 贝蒂娜·里克特(Bettina Richter)、赫尔曼·斯特里特马特(Hermann Strittmatter)与苏黎世设计博物馆(Museum für Gestaltung Zürich)

书名:《赫伯特·卢平:海报收藏28》Herbert Leupin: Poster Collection 28出版社及出版时间:拉尔斯·穆勒出版社(Lars Müller Publishers),苏黎世,2016 年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郑重声明]

近日出现

假冒《装饰》杂志官网

     近日《装饰》杂志编辑部发现一个仿冒网站,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在此,请大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投稿!切勿让某些非法之徒有机可乘、混淆视听,窃取不义之财,败坏学术风气。特此声明:

  • www.izhsh.com.cn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其它均为仿冒,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 唯一投稿邮箱为zhuangshi689@263.net,未开通网上投稿!

  • 编辑部电话为010-62798189,是清华大学所属号段的电话号码。

  • 此上真实信息均印刷在《装饰》杂志的纸刊上,请各位读者和作者鉴别!

  • 【仿冒网站的邮箱地址为:zhuangshibj@163.com(假的这是假的!)】

  • 【仿冒网站的地址为:http://www.zhuangshizz.cn(假的这是假的!)】

  • 在进行投稿或合作等涉及到个人信息以及金钱交易等行为时,一定先以纸刊上印刷的联系方式与编辑部确认和沟通,以防止给您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以下为仿冒网站的主页截图,

请各位读者和作者警惕!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类唯一的核心期刊,杂志立足学术,放眼社会,涉及衣食住行、美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是专业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在专业圈内享有较高声誉。近7年来,担任主编的方晓风先生为其撰写的80余篇“写在前面”,既见证了杂志的成长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出我国设计界的成长和变化。如需购买《写在前面》(签名版)一书,请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