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独家丨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现状调查及建议
在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勃兴的当下,多种外因与内因叠加,对新闻工作者(专业新闻机构的采编人员)的职业价值带来冲击,由此也带来新闻职业精神滑落的危机。5月22日-6月3日,《青年记者》通过“问卷星”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青年记者”发布问卷,调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现状,并收集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如何提升职业精神、重塑职业价值的建议,以供新闻工作者参考。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617份,下面为调查结果,书面回答进行了精选。
1
您的身份是_____(单选)
a.党报党刊及其新媒体工作者35.02%
b.都市类报刊及其新媒体工作者
16.69%
c.行业类报刊及其新媒体工作者
2.92%
d.时政财经类市场化报刊及其新媒体工作者
2.59%
e.广播电视台及其新媒体工作者
6.81%
f.新闻传播院系教师
7.29%
g.新闻传播院系学生
18.31%
h.商业新媒体平台工作者或自媒体人
1.62%
i.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者
4.54%
j.其他
4.21%
2
您的年龄是_____(单选)
a.23岁以下15.24%b.23-30岁
25.61%
c.31-40岁
30.63%
d.41-50岁
19.45%
e.50岁以上
9.07%
3
您认为新闻工作者未来在社会中的作用会弱化吗?为什么?(单选)
a.不会弱化,反而会强化和丰富54.29%北京读者:信息泛滥,但优质内容不足。特别是经历重大公共事件后,人们已经感知到了权威媒体不可或缺。
合肥读者:后真相时代,信口而出的情绪和观点“泛滥成灾”,真相尤显可贵。
山东读者:人人都能发声,但不是每个人的声音都会被听见,未来还是需要权威的媒体发出更大的声音。
济南读者: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但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
广州读者:新闻的导向非常重要,需要专业人士。
南宁读者:社会处于复杂变动的时期,很多问题会更加凸显,需要新闻工作者关注。
济南读者:新闻是有态度有温度的,这些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b.作用不变
9.56%
c.会弱化
28.69%
合肥读者:调查性新闻式微,专业性受到来自新媒体的挑战。
长沙读者: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版权管理滞后。
济南读者:转型不够成功,思维跟不上,队伍专业性不够。
广州读者:信息源大量增加,记者的专业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被多信源相互印证替代。
石家庄读者:专业的记者未必有强大的平台和渠道,专业的声音不一定会被公众获取。
d.不确定
7.46%
南宁读者:弱化和强化是相对的,会弱化是因为在自媒体时代其他人其他行业也容易发出自己的声音;会强化是因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依旧无可比拟,人人都能传播,但不是人人都懂新闻的内涵。
4
如果您是新闻工作者,您喜欢目前的工作吗?(单选)
a.非常喜欢,能承载自己的新闻理想14.1%
b.喜欢,能部分承载自己的新闻理想
50.09%
c.一般,一种职业而已,和其他职业一样
24.31%
d.不喜欢,养家糊口的工作
5.02%
e.其他
6.48%
5
如果您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去商业新媒体平台工作,一个是去传统主流媒体工作,您的选择是什么?(最多选三项)
a.去商业新媒体平台,收入高
31.28%
b.去商业新媒体平台,机制灵活
30.47%
c.去商业新媒体平台,机会多
27.88%
d.去传统主流媒体,可以做原创新闻实现新闻理想
43.44%
e.去传统主流媒体,工作、收入较稳定
31.6%
f.去传统主流媒体,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23.5%
g.其他
7.29%
6
您认为哪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的价值真正造成减损?(最多选三项)
a.信息来源多元化、讨论主体多样化,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的影响力减弱了
51.05%
b.UGC(用户生产内容)、MGC(机器生产内容)大幅增多
34.36%
c.新闻单位过度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加强新闻业务
45.54%
d.新闻工作者为追求网络流量,过度迎合受众
48.46%
e.新闻工作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38.41%
f.新闻工作者专业素养低,刊登假新闻或低质新闻
24.47%
g.传统主流媒体传播力减弱,认真调查采访写出的报道看的人不多
49.11%
h.其他
5.19%
7
当一个重大新闻发生时,作为新闻记者,您正在距离现场不远的地方,前往采访有一定的危险性,您的选择是_____(单选)
a.未接到单位指派,立即前往现场采访,先采访再说23.82%b.未接到单位指派,但主动联系单位,要求前往采访
49.27%
c.接到单位指派,前往采访完成任务
12.97%
d.未接到单位指派,不去采访,先密切观察了解
11.02%
e.未接到单位指派,事件与己无关,不关心也不了解
0.81%
f.接到单位指派,考虑到有一定危险,想办法推脱
0.65%
g.其他
1.46%
8
您认为当前新闻工作者急需加强的职责是_____?(最多选五项)
a.深入、全面地解读党和政府的政策
50.89%
b.及时、真实地报道新闻信息
70.34%
c.在众声喧哗中正确引导舆论
70.5%
d.在危难事件中做报道者、呼吁者
47%
e.为人民利益进行及时的舆论监督
68.72%
f.做好对外传播(向海外,向国内其他地域)
27.39%
g.做好典型人物、事迹宣传
13.45%
h.增强融合报道能力,创新报道形式
45.87%
i.提高内容的传播力、影响力
46.84%
j.增加单位创收
9.56%
k.其他
1.13%
9
您认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伦理方面最应该避免的问题是_____(最多选五项)
a.报道假新闻
58.83%
b.娱乐化、低俗化
66.13%
c.“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
52.84%
d.不符合常理或科学性欠缺的宣传、报道
47%
e.对报道对象产生伤害
43.27%
f.进行不当的“媒体审判”
52.67%
g.以煽情报道引关注
39.38%
h.渲染暴力、恐怖、猎奇事件
30.31%
i.报道不平衡、不全面
41.49%
j.不当暗访
5.83%
k.其他
1.3%
10
您认为在人人皆可传播的时代,如何提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重塑职业价值?
济南读者:新闻是一种理想,抱着只是做一份工作的心态是做不好新闻的,所以选人用人是前提。业绩的评判除了考核稿件质量,用户的反馈也应该成为重要指标。只有和用户在一起,职业价值和成就感才能正向循环。提升专业性是当务之急,专家型记者和编辑太稀缺了,专业了才能一针见血,才能推动问题解决,才能赢得用户的认可,这也是职业价值的闪光点。
偶尔治愈工作室主编李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根源于对所做报道的社会价值感的自我认同,一旦这一价值体系崩塌,职业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马小杰:“推动”二字常记心间,我为受众打开的这扇窗,到底能展示什么样的景象?这番景象背后还有什么?开窗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每次报道都不是孤立的,应当注意到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事物的关联。
武汉读者:1.强化专业训练;2.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科学管理;3.主管部门为正规媒体创造良好公平的从业环境。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编委办主任陈力峰:公众一方面需要有经验的新闻专业人士帮助他们在垃圾信息堆积如山的网络世界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理性判断;另一方面,公众还愿意在信息的海洋里依据自己的标准寻找需求的新闻。因此,在各类人群低着头眼睛不离手机屏幕的时候,新闻工作者尤其要坚守职业精神,胸中要时常燃起“使命的熊熊之火”,将制作更多高质量、接地气的全媒体产品作为追求;处理好内容定力与内容魅力的关系,让作品能够打动更多人、鼓舞更多人。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敖坤:在人人皆可传播的当下,第一,新闻专业精神更需提倡,这是新闻从业者的支柱;第二,现在创新、融合谈得太多,以至于把守正给忽略了,这是部分媒体机构被商业新媒体带节奏的根源,放弃守正,是对传统媒体权威的一种贬损;第三,紧跟时代步伐,除了传播的“形”要跟上,追求新形态、新表达,还应该认真思考传播的“神”,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意义何在、价值何在,要综合权衡,如果只求“形”不求“神”,最终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冗余信息”;第四,修正机器算法,算法泛滥不仅造成了“信息茧房”,还造成了“信息泛滥”。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思考如何规避算法的劣势,更优质地服务受众、引导受众;第五,对喧嚣的舆论场要有冷静的思考,不跟风、不迎合,不被互联网的所谓“流量”牵着鼻子走。
北京读者:从最初人员遴选开始就要筛除人格特质里缺乏好奇心、责任感的人。新闻这个行业,任何时代都不适合以追名逐利为人生终极意义的人。恢复新闻业务师徒传承制,重振案头功夫,提倡钻研精神,培养专家型、研究型、智库型记者。
济南读者:制度公平、科学是职业精神的保障,用人机制最关键。
大众网•海报新闻互动新闻部主任刘欣:从大学的新闻和传播学教育开始抓起,引进有一定媒体工作经验的业务派记者编辑多走进校园,引导学子正确认识新闻行业,对媒体环境有正确的认知和内心的敬畏。
西安读者:提高待遇,不让新闻工作者为吃穿用度发愁,就会少很多“凑数”的低质量稿件。同时,新闻单位业务主管人员在考核中应更偏向有质量的稿件,而不仅仅是关注度高的新闻。
南京读者:在物质奖励和价值认同上多发力。
广州读者:公众的参与意味着一种更理性化和更具有对话性的新闻传播模式日渐成熟。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仍然重要。不同的是,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媒体几乎是唯一的大众传播渠道,因而媒体的把关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全社会的言论关口;但在当今时代,传统媒体应该总体上做社会舆论的关口,对事实真相起到更重要的核实作用。
宁波读者:强化舆论监督作用,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的迫切需要,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主流媒体正当的舆论监督。
黄冈日报高级记者童钟鸣:新闻单位一要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熏陶,形成崇尚新闻职业的氛围和传统,潜移默化地让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志向和追求;二要完善新闻管理体制机制,让有志于新闻事业的从业人员有施展才干的平台,有事业上的归属感、事业发展和能力展示的成就感。
北京读者:强化行业自律,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
农村大众报新媒体产品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志浩:要立足专业领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最终落脚于与读者的反馈互动,实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效果,完成记者与读者的双向提升。首先,要有信心和动力。如今看似人人都能传播,却并非人人能做好传播,重大事件发生后,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最终大部分还是需要主流媒体来“一锤定音”。其次,要做到专和深。常言新闻是杂学,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获取途径四通八达,杂而不专就成了传播大忌。记者必须深耕某个细分领域,带着多年的思考和积累进行问题分析与探讨,厚积薄发,兼有可读性与专业度,才能获得持久而有影响力的传播效果。再次,记者要做到勤和思。做到嘴勤、腿勤、手勤、脑勤,一方面,通过接触专业领域各类人和事,源源不断获得第一手新鲜素材;另一方面,要不断阅读和思考,并以文图、视频等人们更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内容输出。最后,要有互动与交流。内容输出完成不代表传播链条结束,针对读者留言及时反馈,既是对读者的回应,易获其进一步认可,又是对内容的延伸思考,为接下来再创作做准备,创作—传播—反馈—再创作—再传播—再反馈……如此循环往复,更有利于优质内容产出。
三亚读者:工资低,活多,工作时间超长,行业鄙视链明显。监督报道职能有所弱化。记者对生产的内容不满意,职业幸福感降低。
青岛读者:一些新闻单位对记者的劳动缺乏尊重,不维护记者切身利益,导致记者们心寒,不再愿意尽力工作,乃至转行出走。
宣城读者:加强媒介伦理与法规培训,在实践中学习,夯实专业能力。
兰州读者:新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内容与大众通俗“文化”的博弈从未停止,真正关注新闻的人群逐渐缩小。这一点我在实习的时候深有体会,一家传统媒体的官方号浏览量没有当地一个快手主播的高;电视台的老师们总是很忙,不是出去采访就是埋头写稿。我曾经很疑惑:为什么大家不关心浏览量呢?媒体融合不就讲究这个吗?直到有一次跟随老师下乡采访精准扶贫户,之前的疑惑才慢慢地解开。采访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切实走进家家户户去了解群众的呼声,收集大家的需求,整理成专业媒体内容,向社会传播,引发关注,“大家一起想办法”。事后我和老师交流,老师说:“不是不关注官方号的运营,我们做新闻的要心无旁骛做好新闻内容,新媒体平台给了我们一个更好的载体,用来承载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心声和价值观。现在时代变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多元观点,听一有二,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不可随流而下,只能逆流而上。新闻讲真实,讲时效,讲舆论氛围;专心做好新闻工作,新时代仍需埋头苦干。”
(调查主持:卢文炤)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1期】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