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肯佐拉问答录: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去静心?

2017-07-31 诺肯佐拉 爱自己成长圈


问: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去静心呢?要怎样才能回归自己的真实本性?


诺肯佐拉:静心大多数时候都被认为是和正常生活分离的,是不同的。静心好像是一个好学生可以达到的状态,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子的。比如孩子在两三岁之前,其实他都不时的处在静心状态。


随着这个孩子渐渐的长大,随着教育,以及和父母、社会之间的交往互动,他逐渐失去了这样一种静心的状态。他开始认同,认同我们所称之为的“我”。就这样我们和静心的状态失去了连接,接下来就产生了我们的性格。


随着孩子一直长大,他周围的环境都在强化他的性格。你要做一个好孩子,要在学校里取得一个好的成就,要有一个好的专业。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称之为个性的成长过程。逐渐的我们开始相信,这个性格就是我们本身。然后我们感觉生命中失去了什么,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开心。



我们开始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快乐。我们想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去寻找快乐,其实就是想重新连接静心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纯真、没有担心、无忧无虑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状态中我们的内在非常平和。


从我们青少年开始一直到成人,我们都在寻找快乐。通常我们认为金钱好像能带给我们快乐;我们也在关系中寻找快乐,我们想找到完美的男人、完美的女人,他们能带给我们快乐,能带给我们需要的安全感;或者我们去谋取一些权力。


当我们在追求这些的时候的确会有一些快乐,但是我们内在仍然觉得有一些什么东西缺失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在外界寻找东西,而我们要寻找的东西却是在我们内在的。这样一个向外寻求的模式是和我们的身体状态很相似的,因为我们的感官都是向外的。但是,真正的快乐是在内心的,不在外面。



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给你快乐,因为快乐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但是它被隐藏了,我们和它失去了连接,就好像我们把灯关了。


所以当我们通过寻求金钱、权力、性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得到一些快乐,但是我们依然感觉不到真正的快乐。于是,我们转向宗教和静心,我们希望在那里有一些答案。所以我们在灵性道路上、宗教上去寻找这些静心的状态。


当然,通过宗教、静心,我们更容易达到静心的状态,有更多的机会去找到内在真正的快乐,但其实这还是一种外求。除非,我们真正的把这个注意力转到我们内在,否则我们是没有办法和内在真正的快乐连接的。


广泛意义上来说,我们称之为的那个静心,通常是一种静心技巧,帮助我们达到一种静心的状态。我们会发现头脑当中有很多的念头、很多的情绪、很多的感受,让我们没有办法真正静下来。


这些情绪、感受和念头,当我们静坐的时候都会来到我们面前阻碍我们达到静心的一种状态。因为我们的念头是我要摆脱这一切,现在的生活状态是错的,我要平静,我要平和。



静心和你的感受、你的身体都没有关系,不论是印度的静心方式、中国道家的静心方式、或者是日本禅宗的静心方式。当你去印度、日本、南亚这些寺院的时候,他们不会说你的身体、想法和感受,他们只是让你安静地坐着。这对于静心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很艰难的,因为当我们静坐的时候,很多的思想、情绪、感受、念头都是在的。所以静心主要是关于我们真实的本性,是关于我们内在的状态。


西方心理学只会关注我们的性格,主要是指关注我们的情绪、思想和感受,有些时候还有关于身体的姿势,以及身体是怎样运作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关于身体的这些疗法形成,但是大多数西方的心理学是建立在让你更好的基础上。因为当你长大以后会出现一些问题,你会感到沮丧,父母没有以你想要的方式爱你、理解你、支持你、接纳你。


教育的体系又都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我们要取得成就,要成为这个或者那个。如果你没有成功的话,你就是一个失败者,你就不够好,所有的这些都在我们内在产生了扭曲。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我不够好”的想法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会很艰幸。这些教育体系都在我们内在产生了一些扭曲,在每一个个体上都是一样。



于是在西方形成了各种疗愈的方法,他们通常都是想整好你,这样你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而不会有很多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它关注的是我们怎样去适应这个社会。比如西方的医学只是去治疗表面呈现的状态,如果你感觉到痛,那就去吃点药;


而中医则是关注这个病的起源是什么,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疗愈。西方的心理学关注的是把这个问题消灭,但它并没有把我们带回到我们的灵魂,也就是我们的本质。(当然不是所有的西方心理学都是这样。)


所以西方心理学和静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静心更关注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真实本性。而西方心理学更注重我们个性的认同。那么这两种方式有没有可能融合在一起,为我们达到真实本性而服务呢?


佛陀说我要终止苦难,他称之为的苦难就是所有和我们性格有关的东西,不仅仅是我们的性格和个性,还有我们对于性格和个性的认同。所以佛陀的教义是关注于不再认同这样的性格,也就是不再认同小我的这样一种状态。因为我们对于性格的认同,就是我们遭受苦难的起源。这就是佛陀提出的他的教学方式。



那究竟怎样能够把西方心理学和东方的禅宗、静心结合在一起,回到我们的真实本性呢?这是可以的。它会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苦难?


大多数时候,当我们感觉到不开心的时候,当我们感觉到悲伤或者愤怒的时候,或者是很绝望、抑郁的时候。我们想的是我不要这些,我要逃离,我要开心。当我们有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找心理咨询师。但是很不幸的是,不是这样去工作的,除非你能够不再去认同你的性格,那么其它任何的事情才会得到解决。


如果我们除掉这些性格的话,那我们是谁呢?我们就会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会变得很迷失,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在确认我们。比如我们的姓名,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性格和个性。所以我们会去认同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就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认同拿掉,我们就会回到我们的本性状态。对于有些人是这样子的,很简单;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个转化之路还要花更长的时间。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的是我们真正去面对我们内心的痛苦与磨难。不仅仅是直接的面对而已,是面对的同时还要去表达这些情绪。



导师介绍:诺肯佐拉 (法)


诺肯佐拉老师1950年出生于法国新奥尔良,在印度修行二十余年,在一系列的灵性觉醒蜕变之后,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在觉醒之后,不再受制于人格的局限和“小我”的故事,他经验到我们与周遭的世界并不分离。喜悦、宁静与分享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迄今为止,诺肯佐拉(Rakendra)老师已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乌克兰、中国等国家长期开设心灵成长课程,带领工作坊。


        

课程信息

 觉知密集闭关静心营:

《Who is in 谁在里面》

时间:2017.10.1-7(7天)

地点:杭州

报名咨询

爱自己团队冰晶 | 136060505903
终于遇见你,做最好的自己,从现在开始,课程咨询请扫码私信我!



往期精彩文章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 诺肯佐拉老师给在路上的朋友们的一封信

◇ 如何让我们的情绪变好?

◇ 诺肯佐拉问答录:我们的身体,情绪和心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 诺肯佐拉问答录:如何让内心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一样

◇ 诺肯佐拉问答录:惊吓状态让我们很难表达愤怒

◇ 诺肯佐拉问答录:如何终结你的痛苦 54 28317 54 15289 0 0 2918 0 0:00:09 0:00:05 0:00:04 303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