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买买买”是病吗?专家告诉你答案!

2017-11-10 劳动午报


曾经被戏称为“光棍节”的11月11日,在各大电商的努力下,如今彻底成为了购物节。

近日,一则名为《注意!买买买或是精神病!》的消息在微博和网络上到处传播,内容大意是:“国际医学期刊的一篇分析称,有一种‘买买买’被称为强迫性购物,是精神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5%,大学生、女性是高危人群。”

疯狂网购的背后有哪些心理因素,又有哪些方式可以缓解,小午就此采访了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刘飞。


我们缘何成了“剁手党”?

近年来,“双十一”催生了一个新群体——“剁手党”,专指沉溺于网络购物的人群,以女性居多。这些人每日游荡于各大购物网站,兴致勃勃地搜索、比价、秒拍、购物。周而复始,乐此不疲。结果往往是看似货比三家、精打细算,实际上买回了大量没有实用价值的物品,造成大量时间、金钱的浪费。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剁手党”排第八。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成了“剁手党”?

求廉心理

打折,是“双十一”打出最响亮的口号;虽然大家心里明白可能有水分,但还是怕自己错过占便宜的机会;而“双十一”还打出“仅此一天”的口号,则让消费者心理上更加紧迫,让消费欲最终快速地转化成实际购买行为,以抓紧时间“占”便宜。

图方便心理

不用花大半天的时间去上街购物,然后大包小包地扛回家;网购能方便快捷地买到性价比高的产品,并直接快递到家;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做出购买决策,不受他人或环境干扰。根据对网购用户的调查,图方便快捷、节省时间的占55%,在网上能买到线下买不到的商品占22%,这是对此种心理的有力佐证。

从众心理

从众行为作为个体处理与群体关系或与情境的关系的一种方式,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调节自我的反应、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双十一”在网上造势,热闹非凡,而中国人总喜欢在热闹的氛围中做出购买决策;这也可能导致盲从,以至于买大量可有可无的东西。


“剁手党”并非就是“强迫症”

最近几年关于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有很多,针对“剁手党”的购买行为是“冲动性消费”还是“强迫性购买”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买买买”是否一定就是强迫症不能简单的下定论。

刘飞介绍,“冲动性消费”是消费者在由特定环境所激发的动机和强烈情感的作用下放弃自我控制所实施的未经深思熟虑、不计后果且无先期计划的购买行为。因此,“冲动性消费”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然而,强迫障碍是一种焦虑障碍,伴有会导致压力和焦虑的迷思(想法,执念)和强迫(行为),会消耗患者大量时间,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强迫性购买”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强迫障碍的特征:思绪被购买的执念占据且重复性的购买用以消除焦虑感;二是像“冲动-控制障碍”一样,消费者缺乏对购买行为渴望的控制。“强迫性购买”和“冲动性消费”应该是两个概念,不应当把“冲动性消费”和“强迫性购买”混淆。

8大心理因素影响“买买买”

心理学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被普遍认可的影响因素有8种:

1网购情境吸引力的影响2促销的影响3自我控制下降的中介作用4物质主义的影响5低自尊的影响6人际关系冷漠的影响7心理压力的影响8负面情绪的中介作用

刘飞认为,引起消费者“冲动性消费”或“强迫性购买”的因素主要在于消费者内部因素,即消费者的一些心理特征和价值观特征。消费者内部因素通过使消费者产生负面情绪,如愤怒、压抑、焦虑、沮丧等,从而进一步引起“冲动性消费”或“强迫性购买”倾向。消费者要控制其“冲动性消费”或“强迫性购买”的主要途径在于从自身出发,消除引起“冲动性消费”或“强迫性购买”的内部因素。

专家支招

刘飞表示,如果想降低“冲动性消费”或“强迫性购买”的情况产生,具体的做法包括调整心态和错误的价值观,树立自尊心和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心理压力,并且增加人际交往机会。此外,“双十一”临近,消费者更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及时调整情绪,通过各种途径缓解和消除负面情绪,从而降低“冲动性消费”或“强迫性购买”的产生。

如果买买买是一种病

小编宁愿病入膏肓!


新时代如何做好首都工作?蔡奇强调必须抓好这三件大事!

北京多措并举查环境违法!别急,明天空气质量就转好

职工举报,工会发奖!快看单位哪些行为可举报?


来源:劳动午报

编辑:宋晓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