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北京“寒食十三绝”,你吃过几样?

劳动午报 2023-08-28

清明·美食

在南方,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为主;在北方,老百姓比较喜欢吃枣饼、麦糕等“寒食”。聊到老北京的寒食就不得不提“寒食十三绝”,“十三”意指“十全十美”加“福、禄、寿”三星,下面小午为你一一介绍这寒食十三绝!

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

艾窝窝



“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就是说的老北京的传统小吃:艾窝窝。艾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糖耳朵



糖耳朵,又称蜜麻花,因成形后似人的耳朵而得名,糖耳朵的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也是备受欢迎的北京小吃。

糖火烧



糖火烧,已有300多年历史了,从河北传入北京。因其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而它的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酥脆可口,是多少老北京人的心头好。

姜丝排叉



姜汁排叉又叫“姜丝排叉”“姜酥排叉”“蜜排叉”。这种排叉是用加了生姜末和明矾的面粉制成的,油炸后还要经过一道“过蜜”的工序。“过蜜”就是让炸好的排叉在姜丝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一遍。用这种特殊方法制成的姜汁排叉口感香酥脆甜。姜汁排叉具有提神醒脑、促进食欲、止吐解胃酸等功效,适合在炎热的夏季食用。

焦圈



别说焦圈就是咱们小老百姓的吃食,苏大诗人为此专门作诗一首“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焦圈特有的做法,一般十天半个月不爱坏,关键是酥脆不皮。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又名为“环饼”、“寒具”。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曾记载:“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由此可见馓子麻花的古老。颜色棕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深受老北京人的爱。入口即碎,咯嘣咯嘣脆不知不觉能自己嚼一大袋子。

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人必吃的春食,原料简单的只有豌豆和白糖,而制作过程却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凝结成糕,入口满是豌豆的清香,细腻冰凉的口感。

螺丝转儿



螺丝转儿可是老北京的一种传统面食,是清末宫廷"御膳房"的点心师傅孙德山首创。螺丝转儿外皮是一根根极细的面丝,一碰即酥,形似螺丝,色泽棕黄,一口咬下去甘香酥脆,味道久久在口腔里不肯散去。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吃起来,必带白糖,整个口感醇香,第一口下去,感觉软滑浓郁,而外皮的焦脆,让你欲罢不能。不太规则的圆形,外表金黄,在过去可是招待上宾的主食。

硬面饽饽



硬面饽饽是似烧饼大小的混糖戧面火烧,面非常有咬劲,入口微甜,且口留余香,用手一掰会掉渣。《食品杂咏》中称:"饽饽沿街运巧腔,余音嘹亮透灯窗,居然硬面传清夜,惊破鸳鸯梦一双。由此可见它是北京小吃中夜间供应的一种面食,但由于现在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减少,这种小吃也渐渐少了。

芝麻酱烧饼

芝麻酱烧饼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小吃,香酥味美,入口之后层次分明而且松软可口,做法多样。

萨其马



萨其马是满族的传统小吃,在满语中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先将面条炸熟后,再用糖混合,或者加点葡萄干等,切成小块,口感松软,甜而不腻,是北京孩子打小爱吃的小吃之一。

老北京“寒食十三绝”

你吃过几样?

欢迎评论区互动留言!


来源:新华网、北京日报、北京旅游
监制:金海鸥
编辑:苏常萍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北京工人”客户端↓↓


喜欢的话请点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