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卷首语】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讲故事

2017-08-02 紫光阁 紫光阁微平台

工委开展中央国家机关基层党组织“党课宣讲”活动以来,各部门积极响应,踊跃投稿,涌现出一批党味儿浓、党性强、思想和语言俱佳的好党课,在刊物和网络媒体上刊出后,惹得“围观群众”一阵叫好。


遗憾的是,这样的党课目前还是少了点。一些党员同志反映,很多党课存在不吸引人、不解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维庞杂、逻辑混乱,有理说不清;语言枯燥刻板,口号多、大话多、道理多,打动不了人;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不够紧密,可识性差,千人一面;表达上平铺直叙、拖泥带水,缺乏感染力、说服力。这里面有思想理论水平不到家,对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得不深、悟得不透的因素,也有文风漂浮、话风陈腐,表达方式不接地气、不冒热气的因素,最集中的反映就是不会讲故事。


讲故事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能让道理生动,还能快速拉近讲课人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赢得信任和支持。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样板。他给世界讲友谊、讲发展、讲合作,给干部讲经验、讲教训、讲警示,给同事讲情怀、讲共鸣、讲担当,给青年讲读书、讲励志、讲感悟,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既传达深意,又感染他人。这些故事贯穿着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革命建设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中国参与世界治理之“道”,承载了总书记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深刻思考,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中央国家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要想把党课讲好,应该首先跟总书记学学如何讲故事。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讲故事,要学习他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翻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仿佛打开了一个故事百宝箱:历史事件、文学艺术、科技医学、民俗俚语……无不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用之不竭的素材,来自天长日久的积累。总书记热爱学习,尤其爱读书,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书读得少,肚子里没货,讲起党课来自然就会条理不清、逻辑不明,自己在台上如坐针毡,听众在台下索然无味。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提倡“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老百姓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 自己要有一桶水”,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总书记“30 里借书 30 年讨书”的精神,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廉洁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到我们的行为中。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讲故事,要学习他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好作风。总书记的故事不但素材丰富、包括万象,而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给人以草木葱茏、泉水叮咚的新鲜感和活泼感,读来既亲切又生动,久久难以忘怀。“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光会读书是讲不好党课的,还必须在求真务实上多下功夫,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新的思想认识推动实践,又要以新的实践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提升党课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帮助受众深化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人听后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真正起到改进学习、启迪心灵、推动工作的正向作用。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讲故事,要学习他质朴纯真、心怀天下的好品格。故事的背后是感情,正所谓“文从道中流出”。总书记讲故事,平实语言蕴含大智慧,生动表达连着大情怀,充满了对人民群众的朴实情义、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饱含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给人以力量和希望。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作诗如此,讲党课亦然。胸襟气象,才是讲好党课的第一要义。一堂党课讲得好不好、受不受欢迎,最终靠的不是名言典故的堆积,不是数据报表的罗列,不是口号标语的漫灌,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对党的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对国计民生点滴入微的关心。惟其如此,我们的党课才能有朝气、有活力,沿着深邃的道路,一直讲到党员干部的心坎里去。


总而言之,我们既要跟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他博闻强记、读书修德的治学精神,也要学习他巧妙高超、生动形象的叙事技巧,更要学习他崇高的思想境界、磊落的胸襟怀抱,把讲好故事的内功心法充分运用到讲党课的实践探索中去,奉上更多有营养、有含金量、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