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提梁壶:初看不起眼,再看耐人寻味,三看惊为天物!

2017-04-25 紫砂之家官方

  提梁为紫砂器传统式样,分素式和花式两种,素式提梁通常用于光器,花式提梁常见用于仿真器(花器)。提梁之形状,相传是从瓦炊、青铜壶提梁等造型借鉴而来。提梁壶由于壶体与提梁,虚实对比分明,造型优美,别具情趣。宜兴紫砂壶,历代艺人创制有很多提梁款式,变化十分丰富。


  在宜兴窑场丁蜀地区,关于提梁壶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故事,莫过于东坡提梁壶。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此地既产素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玉女潭,金沙泉好水,还有「海内争求」的紫砂壶。有了这三样东西,苏东坡吃吃茶、吟吟诗,倒也觉得比在京城做官惬意,但这三者之中苏东坡还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什么呢?就是紫砂茶壶都太小,怎么办呢?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对,自己做茶壶自己用!他叫书僮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似容易做却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做就做,一做就做到鸡叫天亮。等到粗壳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条,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条拿掉。


  灯笼壶做好,又大又光滑,不好拿,一定要做个壶把。苏东坡思量: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的乌漆墨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想了又想,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来做茶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


  苏东坡煎茶歌中的一句名词“松风竹炉,提壶相呼”,题铭壶上。


谈敏:《大彬提梁》


    这是最初关于提梁壶造型来源的故事 ,从最初东坡提梁开始,各式各样的提梁壶开始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在大众眼前,先我们来了解下提梁造型的演变过程。


  提梁造型的演进过程


  紫砂壶为了适应冲泡茶时提拿的日用需求,离不开壶把,壶把造型通常有执手把与提梁把二种。紫砂壶提梁把在历史上,最早出现是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该壶据传是宋代苏东坡在宜兴时设计、请当地陶工创作的。东坡先生一生好茶,他发现宜兴紫砂泥创作的茶具泡茶不走味,因此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件圆身筒以树枝干为型的提梁,因为宋代喝茶是煮茶,苏东坡为使茶壶便于在火炉上烧煮,将壶把设计成铜炊壶式样,壶把呈提梁式,便于火上提拿,这就诞生了第一把紫砂提梁壶。


  到了明代,饮茶之风气从“煮”改为“泡”,虽然大部分茶壶的壶把改为“执”把,但提梁式依然常常见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梁式已成为艺人们在保持茶具“日用”功能的同时,把提梁当作一种装饰和审美的需求了。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考古记载的最早提梁壶,是1965年于南京中华门外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即“吴经提梁”。这件提梁的“梁”,带有明显的明式家具的味道,具有唯美的装饰性,同时也保留紫砂茶具的日用功能。当然,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时大彬的一件“大彬提梁”,更明显突出了审美功能,一架提梁跨壶身,犹如长虹飞挂,气势磅礴。这种提梁的经典造型,也成为了后来提梁壶创作者的典范。


倪顺金《圣桃提梁》


  清代早中期,是宜兴紫砂的又一个发展时期,受陈鸣远的影响,紫砂茶具更多倾向于追求欣赏价值,因而提梁壶也留下了经典之作。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旭茂提梁”,壶体扁圆,壶把提梁粗而浑雄,最大限度地向外舒展,形成一种浑厚雄健的空间气势,与扁而圆的壶身相匹配,虚实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乾隆年间一位制壶艺人陈萌千设计的“竹形提梁壶”,以两根细竹缠绕,立在壶身两侧为提梁,是历史上最早以竹为形设计成的提梁壶,形态挺拔清秀,风格独特,是“提梁”史上的一件名作。另外,清末明初的陈光明,他制作的一把提梁壶,壶身浑圆略扁,而提梁把则是规则的“门”字形,圆把方形,看起来略小,实则,以规整略小的提梁,衬托壶身的硕大与浑圆,别有风味,这把件梁壶就称“光明提梁壶”。


  而当代紫砂壶提梁造型,更是精彩纷呈,在保持日用功能的基础上,“提梁”的审美欣赏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显。最著名的提梁壶,当数由中央工艺美院张守智老师设计、汪寅仙大师制作的“曲壶”了。曲壶由纯线条构成,壶把与壶身浑然一体,其流动的美感,动态的力度,构思的巧妙,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壶把,说是提梁但不见明显的梁,但却又提拿舒适,它不是简单的圆把、扁把,而是如造桥工程师设计的“双曲拱桥”,曲中又另有其曲,与壶身的连接完全是自然过渡,不见生硬。这件作品是提梁史上革命性的创造,是二十世纪最动人的经典之一。由中央工艺美院高庄教授设计、顾景舟大师制作的一件提梁壶,实际也是一件提梁形壶,该壶简练大方,比例恰到好处,显现出一种学识高深的儒雅,也是二十世纪的一种提梁经典造型。


贺杨《方山提梁》


  吕尧臣大师的一件玉带提梁也属经典创作,扁方形的壶体,配以宽宽的、扁平的带状形提梁,显得华贵而端庄,突破了前人提梁壶圆把、方把之局限,以扁平的带状为形,故称“玉带提梁”。同时,由张守智设计、谢曼伦制作的“双竹提梁”也别具风采,以竹片为形,与竹节形壶身连在一起,自然贴切,优雅别致。


  从提梁的演变可以看出其发展脉络,提梁的设计,总的来说要与壶身相协调,不要圆身方提,也不要方身圆提,同时也要注意与壶嘴、壶盖之间的关系,要和谐、得体、比例适度。夸张,是为了使壶的气度放开;严谨,是为了让壶的比例周正。


往期热门文章推荐

永不淘汰的紫砂经典壶型,看看你有几把?

紫砂十三类仿生器:取之自然,妙趣横生

圆腹+短曲流+三乳足,它曾拍得300万,你猜出答案了吗?


了解更多紫砂详情,长按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zishazhijiawt 


点击右上角的【…】--->> 点击【分享到朋友圈】,您的一个分享小动作,或许可以让更多的人跟您一样,爱上紫砂壶!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紫砂之家,接收最新紫砂资讯:


电话咨询

4006-777-123

人工客服完美解答

登陆网站

手机:m.zisha.com

电脑:www.zish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