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史青年说 | 叶连平:义务补课的教师典范


讲述百年党史

展现青春风采

1921——2021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团市委联合市教育局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合肥市青少年线上诵读活动,带领广大青年朋友重温历史,叩问初心,汲取力量,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今天为我们分享党史故事的是合肥燃气集团管线运行公司瑶海区服务所维修班班长、青年领学人宗洪博,他朗读的党史故事是《叶连平:义务补课的教师典范》。



朗读者


宗洪博,男,汉族,199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合肥燃气集团管线运行公司瑶海区服务所维修班班长。

多年来,他以“做一名诚实守信的90后燃气维修工”为座右铭,深扎一线,坚持在走千家进万户中服务广大用户,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社会。先后获“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员”“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合肥市道德模范”“合肥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青年说





党史故事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座普通的小房子,这座小房子并不是谁的家,但在当地可是远近闻名,因为它有一个并不普通的名字——“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有一项并不普通的作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在这里免费补课,有一位并不普通的主人——叶连平。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当时的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在大使馆工作的3年多里,叶连平见过司徒雷登、宋子文等大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更是练就了一口流利而纯正的美式英语。

1965年,命运坎坷的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卜陈村,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当地乡民没有把他当外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最善意的帮助。没有工作,乡亲们就安排他到卜陈石跋河窑厂干活,当炊事员,然后又加入生产队;没有住的地方,村民们用土给他垒了两间房子,让他安了家。直到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当时已经50多岁的叶连平终于重新回到热爱的讲台,当了一名语文教师,也成为了一位名师。和县一中、二中要调他去工作,他婉言谢绝,甚至有机会去南京工作时,他都放弃了。他爱卜陈这块热土,他要用自己全部的爱回报卜陈这块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故土。

1990年,延迟两年退休的叶连平终于还是退休了。退休后的叶连平,几乎没有休息一天,到附近的各所学校代课,但凡是哪位老师生病了,离职了,他不问待遇,不讲条件,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们面前,就这样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一晃又是10年。2000年7月,叶连平腾出一间房子,开设了家庭课堂,后来更名为“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为留守的未成年人辅导语文、英语等课程。19年来,他分文不取,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其中700多名是留守儿童,现在还在上课的孩子,仍然有156个。

2012年,叶连平、乌江镇政府、卜陈学校三方筹款6万元,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帮助品学兼优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原想着等我‘走了’之后,把所有的积蓄捐出来做点事,但是现在就实现了,我很高兴。”叶连平说。

至今,奖学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多万元,已经发放了7届,共101900元,涉及132名学生。

多年来,叶连平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出自《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在叶连平这里变成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叶连平说,这个“不已”首先是指,如果走在老伴前面,除了留下一定的生活费,他会将全部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基金会”,帮助更多的困难学生。其次是,叶连平决定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安徽医科大学用于科学研究。


学党史故事

担复兴大任

青少年朋友们

想分享自己知道的党史故事吗

那么快来参加合肥市青少年诵读活动吧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

了解活动参与规则



编辑:赵春阳
供稿:团市委宣传部

运营支持:万家热线


往期推荐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