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古典遇到当下 | 巴赫要摇摆,莫扎特玩摇滚

2017-03-03 王慧 古典音乐


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内心躁动的时代,古典音乐与它十八、十九世纪的盛期相比,显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古典音乐的故乡欧洲,其颓势也势不可挡。德奥和意大利都是颇有音乐传统的国家,我在这些国家的音像店看见的古典音乐CD,不是屈居地下层,就是晦气地龟缩在角落,有些CD上还落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寂寞地等待有人把它们领走。古典音乐电台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现出财务危机,不得不关闭,它的听众也严重老化,大多是些中老年人。古典音乐在欧州尤其在美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实情。古典音乐的厚重,其严谨、理性的结构使得欣赏需要一定的门槛,文化历史学家巴尔赞说:“古典音乐的听众向来不占人口的多数,连受教育阶层的多数都不是”。有些大型交响曲长达一个多小时,它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情感与日趋浅薄的快餐文化格格不入,美国传播学者《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滋曼认为,传统藉由印刷媒介通过阅读建立起来的传播是有逻辑理性的,而这种传播途径日益被电视取代,电视新闻和广告的智力水平只与儿童相当,电子化的传播模式消弭了成人与儿童的界线,使得整体的文化氛围变得幼稚化与娱乐化。



我们现在经常听的古典音乐远至集巴洛克大成的巴赫,近至二十世纪初的斯特拉文斯基,似乎都离我们过于遥远,这些远离时代的作品表达的情感、信息、思想大都停留在那个时代,鲜少能给今天的听众带来娱乐,似乎已经缺乏了聆听的当下性。


▼ 巴赫《咖啡康塔塔》

19世纪以前的音乐并无古典与流行之分,音乐曾经在社会里占有中心地位,是人们社交的手段。莫扎特的作品相当一部分是为朋友的生日party等各种仪式或为业余乐队的自娱自乐所作,各种宗教音乐更是每周礼拜的必需。今天看来高大上的古典歌剧恰恰是当年最流行的,那些歌剧序曲原是和我们传统戏曲中的开场锣鼓一样是用来压场,安静噪杂之声的。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当年在18个月中上演了51场,《自由射手》的旋律被到处传唱,一如现在的流行歌曲。每年的音乐季都要上演许多新歌剧,票价低得连贩夫走卒都买得起,因此,全城的剧院每天座无虚席,就算是巴赫这样的严肃作曲家也写过音乐喜剧《咖啡康塔塔》,写了一个守旧的父亲如何阻挠时尚的女儿喝咖啡的故事。而帕格尼尼的安可曲常常是用来娱乐听众的,他用小提琴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每每这样的时刻总是听众最兴高采烈的时刻。和视觉艺术领域一样,英国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艺术从来都是有功能的,绘画最早被用来作为影像记录,肖像画的一大功能是皇室用来相亲的,而宗教画则因为当时文盲众多是用来宣讲《圣经》的。进入二十世纪后,所谓的严肃音乐作曲家为了追求音乐的纯粹性,放弃了音乐的审美属性、娱乐属性、道德属性等等实用的属性,不再是社会的某种再现,自动切断了与大众的连接,从而沦为小圈子的自说自话,音乐娱乐大众的功能自然逐渐弱化。



艺术家追求艺术的纯粹性,导致了艺术与大众的疏离。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波普艺术即旨在推动艺术的大众化,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肖像和坎贝尔汤罐头成功地消弭了传统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分界。古典音乐的危机在欧美由来已久。与安迪·沃霍尔同时代的美国作曲家、指挥伯恩斯坦就试图在大众与古典音乐之间作更多的沟通与连接,过去的指挥通常严谨、真挚,而伯恩斯坦往往随性、率真,他身体语言丰富,兴致所至甚至会在舞台上足之蹈之,毫不吝啬地把感情通过身体表达出来。他与观众对话,启发观众对音乐的理解。他任纽约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十一年是纽爱的黄金岁月,他通过电视这种大众媒介推介古典音乐,制作的系列电视讲座《为年轻人的古典音乐》获得电视艾美奖,并成为古典音乐教育的经典教材。除了做音乐指挥外,伯恩斯坦还是一个作曲家,他将古典音乐和爵士乐互相渗融创作的《西区故事》和《奇妙城市》等音乐剧成为美国现代音乐的典范。美国是个移民组成的国家,《西区故事》讲了怀揣美国梦的移民们来到新大陆的悲欢离合,触到了芸芸众生的痛点,其中的“今夜”,“亚美利加”,“玛丽亚”等珠玉般的歌曲已经渗透于美国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 “今夜”——《西区故事》

▼ “亚美利加”——《西区故事》

▼ “玛丽亚”——《西区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79nsho9a&width=500&height=375&auto=0

▲ 《摇摆巴赫》


《摇摆巴赫——2000年德国莱比锡纪念巴赫诞辰250年现场音乐会》在德国莱比锡的露天市集广场封街24小时盛大举行,音乐会的主题是“将爵士、摇滚和古典音乐连结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见了古典音乐走进广场,走近大众,看见了古典音乐不断被赋予新的创意。爵士乐、摇滚与巴赫齐飞,台上台下一起摇摆,麦克费林精彩又出人意料的人声即兴伴奏令人难忘,他横跨四个八度的辽阔音域俨然一个一人乐队,轻松和谐的气氛让神性的巴赫回归人性,既高雅又民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80jnxisu&width=500&height=375&auto=0

▲ 《摇滚莫扎特》


2009年,法国人拍了一部音乐剧《摇滚莫扎特》(Mozart-L'opera Rock)。这是一部描绘了音乐家莫扎特一生的法语摇滚音乐剧。美声与通俗的结合,摇滚与古典的跨界,加上众多外形出众、声音美妙的演员,使得这部音乐剧一时大为流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80y92quo&width=500&height=375&auto=0

▲ 马友友《巴赫的灵感》1997


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也一直致力于古典音乐的大众化。他的音乐电影《巴赫的灵感》,以跨界的手法让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溢出了巴洛克音乐的审美范畴。史怀哲的“巴赫是一位在音乐中放入色彩和绘画的作曲家”这句话,启发了马友友探索巴赫音乐的视觉特质,他用建筑、舞蹈、园艺、电影、冰上芭蕾等不同艺术形式多维度的诠释巴赫,赋予巴赫以现代性和当下性,让历史不再遥远,但却可以永恒。



对马友友的这种探索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巴赫的灵感》降低了古典音乐的格调,过于商业化。无论如何,我愿意为任何创新喝彩。从来,文化艺术都是传统接续的长河,从这个意义来说,所有的历史又都有当下性,我们是无法割断过去走向未来的,或许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人文态度对古典音乐再创造。






好书推荐

《情遇尼泊尔》《蓝色土耳其》是【边走边画】旅行绘本系列之二、三,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晓林,大学老师,版画家、设计师、绘本画家,他说只有在行走和画画时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两本旅游绘本绘画语言丰富,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感悟独特,信息量大,如果你想了解尼泊尔和土耳其,绘本里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看看艺术家眼中的世界。(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