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跨国故事,看得人热血沸腾!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如今,“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从谋篇布局“大写意”到精工细作“工笔画”,共建“一带一路”新画卷初步绘就。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广西日报开展了“走东盟万里 看丝路画卷”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于7-8月派出5个采访组分赴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文莱,全方位展示“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与东盟各国带来的新机遇。
◆ ◆ ◆ ◆
风起首倡地 产能合作劲
印度尼西亚篇
◆ ◆ ◆ ◆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的汽车生产线上,印尼员工忙碌着。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记者漫步于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有限公司厂区,看到与柳州宝骏汽车基地同是枣红色、同样造型的一排排厂房,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正是在这与柳州汽车基地同样的厂房里,同样是身着蓝色工装的员工,严格遵循通用全球制造标准,在印尼制造出一辆辆五菱汽车。
据了解,印尼汽车市场长期被日资品牌垄断,其份额占比超过95%,但造型老旧。“依托国内MPV、SUV市场的强大竞争力,我们五菱输出印尼的车型与国内同步或更超前。”该公司运行总监王栋栋表示。
“2017年,五菱汽车在印尼市场销售量为5050台,2018年跃升至1.7万台,在印尼汽车行业排名第六位。”王栋栋言词之间流露出对中国品牌“走出去”的自信。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耕耘,五菱品牌在印尼市场影响力初显,经销商网络覆盖了印尼主要的一二线城市。
近年来,上汽通用五菱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号召和“一带一路”倡议,从单一的整车出口贸易模式,逐渐向多元化的业务格局转变。印尼公司项目正是其首次使用中国汽车品牌,通过打造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全方位“走出去”的有益尝试。该项目的顺利运营,实现了上汽通用五菱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的转变。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表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大道致远,海纳百川。透过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和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有限公司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带一路”正把广西与印尼等东盟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成功共建共享,广西与印尼正共同为“一带一路”这幅“工笔画”立骨着色,描绘出细腻、精彩的一笔笔。
◆ ◆ ◆ ◆
志同而气和 相交更相亲
老挝篇
◆ ◆ ◆ ◆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的技术人员在察看大棚里种植的哈密瓜生长情况。
“志同而气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署名文章《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里,如此高度概括中老两国关系。
与中国比邻而居的老挝,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老挝部分)是习近平主席在南南合作圆桌会上提出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个减贫项目之一,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东亚减贫合作倡议”的首批实施项目。以万象市桑通县版索村和琅勃拉邦省琅勃拉邦市的象龙村为示范点(2019年起又增加了列入澜湄合作框架内的塞塔尼县金花村二期示范项目金花村示范点),由在国际减贫交流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广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作为实施单位。
记者看到,象龙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已基本完工,新建的村级沥青路平坦而宽敞,一排太阳能路灯位列道路两旁。在村小学,学校师生宿舍楼显得格外气派,几个孩子正在篮球场上玩耍。
2017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老挝,在和老挝国家主席本扬·沃拉吉会面时说,农业领域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不仅可以帮助老挝发挥自然优势,还可以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
一诺千金。在象龙村,村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中国帮助老挝减贫的行动。
78岁的村民希玛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店,对于村里的变化,她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以前村里是泥巴路,风一吹店里的东西就蒙上厚厚的灰尘;没有路灯,晚上黑漆漆的。现在每到夜晚,村民坐在路灯下聊天,孩子也出来玩,热闹多了。”
“建好了师生宿舍楼,家里离学校远的老师和学生就不用天天走路上学了。”小学校长万迪的语气里满是喜悦。而对于67岁的坎佩来说,最让他高兴的是建好了饮水工程,留守在家的老俩口终于不用到河边挑水了,打开水龙头就能用到干净的水。
中老国家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老挝方主任纳林通告诉记者,该项目由中老两国政府共同实施,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做好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实施,让村民有稳定收入。老挝要在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该项目给老挝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减贫模式,老挝方要把其做成示范工程并向全国推广。
7月10日,在万象市赛塔尼县金花村,村民威尔康正忙着种植大棚蔬菜。以前她家靠种植水稻为生,全家年收入折合人民币5000多元。在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她学会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现在一个季度光种菜收入就有1万多元。
如今,该村大部分村民都像威尔康一样靠种植蔬菜脱贫,而金花村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万象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基地。
◆ ◆ ◆ ◆
合作新样板 共建共繁荣
柬埔寨篇
◆ ◆ ◆ ◆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在柬埔寨金边中国文化中心的培训班里,柬埔寨孩子正在学汉语,在黑板上写下了想去中国的心愿。
坐在教室后排、21岁的大二学生吴速兴认真听着老师讲解,“已经学了一个月珠心算,很喜欢。”就读于金边皇家大学外国语学院中文系的吴速兴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中国人很优秀,我想去中国旅游、爬山,想去中国的大学读书。”
“中国你好!”“广西你好!”“我也想到中国去。”楼下的中文班,7个柬埔寨孩子正在学汉语,当记者问他们去过中国的哪些城市时,好几个小孩非常顺溜地说出一串城市名字。
“为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我们开设了华文学校、舞蹈、武术、茶文化体验等课程。”金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金彦钢说。
金边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柬埔寨首相洪森共同为之揭牌的项目。近3年间,它为增进柬埔寨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了不少实事。“比如,开办免费培训班、开展推广活动、搭建平台为国内文化‘走出去’提供帮助及配套服务,等等。”金彦钢说,今年是中国-柬埔寨文化旅游年,金边中国文化中心将举办更多活动,加大民间交流,让柬埔寨更多老百姓了解中国文化。
在两国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柬埔寨百姓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
在中国公司工作的高中毕业生阿看,通过公司外派学习拿到了叉车驾驶许可证,“有了这门技术,我也有谋生的能力了。”进入中国公司一年多的阿看,收入比以前高了不少,“如果加班的话,每天可以拿到13美元,我很满意。”他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务实推进,柬埔寨人民还将收获更多。
◆ ◆ ◆ ◆
山水紧相邻 携手谱新篇
越南篇
◆ ◆ ◆ ◆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越南分公司全景图。(广西农垦供图)
“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
如越南歌曲《越南-中国》所唱,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广西运德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汽车租赁公司总经理陆泉介绍,2004年运德集团就与一家越南运输企业合资兴办山德公司开拓国际运输市场,同时在当地还发展商务、旅游包车服务等业务,可以说,运德集团是国内最早在境外投资成立运输公司的专业运输企业之一。该公司越南籍员工阮维贤到公司工作已有15年,从司机做到了公司中层管理干部。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公司的管理制度先进,在这里工作感到很自豪。”
山德公司融入当地,成为运德集团激活跨国运输市场的试金石,让该集团得以从2005年9月开通南宁至河内第一条旅游班线,并迅速开辟南宁、北海、崇左通往越南海防、下龙、顺化等其他重要城市的运输线路。山德公司还在2007年荣获代表越南企业最高经营成就的金球奖。
壮大企业自身,带动当地发展。这些年来,走出去的广西企业和企业家越来越多,展现出别样风采。
为克服企业发展与木薯原料缺口日趋扩大的矛盾,2010年9月,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工建设越南归仁项目。项目在2015年3月建成,迄今累计生产各类淀粉7.24万吨,销售各类淀粉14.98万吨,销售总收入达4.2亿元人民币。
在越南归仁项目的基础上,明阳生化集团依靠自身产业技术优势和企业品牌影响力,成功与越南广义糖业股份公司、越南第一糖业总公司合作建设了两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
“作为广西目前在越南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对外投资项目,投资越南归仁项目是广西农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行动。”明阳生化集团总经理朱其虎介绍,归仁项目的投入运营,不仅为当地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还将大幅提升越南木薯产业整体科技水平,为广西农垦下一步推进与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在木薯、甘蔗、大米、水产产业等领域合作,拓展海外农业产业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 ◆ ◆ ◆
跨千里海域 扬合作风帆
文莱篇
◆ ◆ ◆ ◆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海世通渔业(文莱)有限公司计划在文莱外海2000公顷的海域,建设133个网箱,养殖水体达87万立方米左右,现已投放并养殖23个网箱。图为员工正在开展新建网箱挂网作业。
“中国已成为文莱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恒逸文莱石化、‘广西-文莱经济走廊’两大旗舰合作项目顺利推进。”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首访文莱前夕,在署名文章中这样提到。
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与文莱“2035宏愿”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相对应,正为双方带来新希望、新机遇。
海世通文莱公司目前共有33名员工,分别来自中国、文莱、孟加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刘西磊说:“‘一带一路’建设让我们走得更远,也让我们与世界联系更紧密。”
文莱大学毕业的李皮卡是位20岁出头的文莱姑娘,因实习表现优秀,毕业后留在了海世通工作。今年10月,她将被公司派往广西高校深造,她对此很是期待。
海世通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当地的养殖户提供鱼苗和养殖技术培训。为了培育出适合文莱海域的鱼苗,海世通联合科研单位,共同建设中国-文莱水产科技联合研究中心,开展海水养殖鱼的种质资源保存、选育、育种、品种改良、良种规模化繁育等研究。
2017年,海世通成为文莱第一家持续并大规模实现苗种繁育的企业,改变了文莱海水鱼养殖依靠鱼苗进口的历史,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在充分发挥专业化港口经营管理经验优势的同时,也注重为当地培养港口相关专业人才。”摩拉港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何婧钦表示,公司90%以上雇员为文莱当地员工,因此项目由单纯的资金输出提升为资金、管理以及专业技术的多层次输出,实现了中资企业海外投资质的飞跃,获得了合作方的欢迎和认可。
“‘一带一路’建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法基拉说,中国企业到文莱投资,带来新产业、新知识、新理念、新岗位。他希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点之一的广西北部湾,能在“一带一路”带动下,与文莱连成“一条线”,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更多精彩内容戳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