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敲黑板!这样发长语音,我们还能当朋友。

2017-10-25 微信 WeChat Moments


相信你一定也曾遭遇过这样的语音暴击。


正当忙得质壁分离的时候,某人一言不合发来几条长长的语音。


还是满满当当 60 秒的那种……简直让人崩溃



不小心点开了其中一个,前 56 秒安静如鸡,最后几秒突然传出他那刺耳又魔性的笑声,忘了插耳机,笑声响彻整个办公室,同事们纷纷投来同情的目光。


而此刻你只想说一句:我单方面宣布,友尽。



前阵子,《华尔街日报》、福克斯新闻也说了说跟语音有关的二三事:


《华尔街日报》:收到妈妈的消息,中国人还是更喜欢无声模式


福克斯新闻网:嗨,我是妈妈——为什么语音消息阴魂不散


《华尔街日报》里举了个很无奈又窝心的例子:一位上海妈妈经常发语音远在他乡工作的女儿,而且一发都是密集的几条,女儿表示很无奈,毕竟是妈妈,只能硬着头皮听完,生怕漏掉了重要信息。


一些中老年人打字慢或不会用输入法,对他们来说,用语音对话无可厚非。


同在异乡独自打拼的小编在工作之余听到家人或朋友发来长长的语音,听见熟悉亲切的乡音,并不会觉得被打扰,反而会感到温暖。


但如果是在工作的时候,遭遇这样的语音暴击就真的很扎心了。



发语音的人是解放了双手,为了省事图方便说了一大段话,却没有意识到,这对收听的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吐字不清、条理不明的低质量语音堪比一场突发的灾难


几秒的短语音还能接受,但超过 20 秒以上的长语音,不能快进也不能后退,起码要花 2~3 倍的时间才能全部听清楚 ,但这仅仅也是在对方表述清晰且语音组织能力较好的前提之下,不然就真的很懵逼了。


万一手一滑,60 秒的语音中断,就等于前功尽弃,必须重头再来。


本来一条文字可以写清楚,结果前后花了多倍的时间收听语音,还要忍受语音中掺进来的大量无效信息、噪音、停顿。


同样 100 个字,看完只需要 9 秒,但是听完就需要 22 秒,换句话说,在相同的信息量下,语音在单位时间内的收听成本比文字高。



很多场合下,语音不方便即时收听

有一回,我正在图书馆三楼的小说馆看东野圭吾的《解忧百货店》,策划小姐姐突然发来几条长语音,我摸摸口袋,竟然没带耳机。无事不登三宝殿,策划小姐姐一定是有事找我,我只好火速把书放回原处,离开了图书馆,找了个相对安静人少的地方,准备收听语音。

幸好这发生在我闲暇的时段里,如果我在非常吵闹的公共场合,可能需要听几遍才能听清楚小姐姐说了什么,还可能会泄露了她的个人隐私,对在场的人造成困扰。


在工作场景下,收听语音更需谨慎。

当我正浸在一段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持续写稿的工作状态中时,我一看到超过 30 秒的语音就瑟瑟发抖。

长语音的出现就好像:我正在高速公路上飙车,有个人瞬间冲到我车前。


试想一下,假如和主编开会,我若是收听语音,不仅会遭到主编的白眼嫌弃,甚至还会打乱我那一刻的思绪。



长语音转换文字不是每次都很准确


以为把长长的语音转换成文字就大功告成了? Hmmmm……你还太年轻,对方言的力量一无所知。



心都扎透了



也许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发长语音的行为就是一种不礼貌,因为实在太忙了、腾不出手来打字、或者希望在最短的时间把事情告诉对方……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都会直接选择用语音表达。


如何礼貌又不失优雅地发长语音


若是有要紧的事,应该先给对方打声招呼,简单说明一下自己的情况:走在马路上或者在开车等不方便打字的情景,请求对方谅解。


让对方觉得你并不是“语音狂魔”,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语音的,会感觉自己的处境得到了体谅,也让对方感受到了尊重。


若不是要紧事,发完后补一句:不是重要的内容,可以等不忙了再听。



若是涉及重要的信息,比如名字、专有名词、电话、地址等到重要信息,尽量用文字再发送一次,方便对方记录,同时也避免了误听或者错别字等误会的发生。


如果是十万火急的事,直接打语音电话吧!



更多微信礼仪请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