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4月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高大上的教育口号让教师们很受伤

2014-07-13 付子 戏梦空间

文:付子 来源:新浪微博

欢迎关注Ximengspace

自古以来,人们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口号,让其充分地引导和鼓动某一个领域或行业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来看,口号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当然,教育口号也不例外,不同时期不同的教育口号作用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甚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下面,笔者便简要地回顾一下这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教育口号。


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不可否认,这句话的确激励过无数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任劳任怨地为之奋斗终生。但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广大人民教师,对这个太阳底下最崇高职业的信心都在日益动摇。一方面民众不再觉得教师这个职业有多崇高,另一方面不少教师不想也不愿这个职业有多崇高。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教师也只是一种职业,是目前国内千千万万个职业中的一个而已。这些职业除了分工的不同,实无本质的区别。如果说这些职业都在太阳底下,那么太阳当不会特别的照亮教师这个职业。相反,那些说教师最崇高的人自己却很排斥当教师。换言之,这样的一句口号仅仅强调了对教师们的道德要求,或是对教师们注入一剂精神安定,实际上则是把教师安置在一个前不能进后不能退的两难境地。


也许,当前不少大、中、小学教师“离经背道”和教师在事实上逐步沦为“弱势群体”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便是对这句教育口号最大的讽刺。


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这让深受“文革”祸害的人们既渴望又有信心创造物质财富,改善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数理化正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最有力的工具和手段之一。于是,这句口号应运而生,在那个年代的芸芸学子和众多家长中广为流传,甚至于一本叫做《中学生数理化》的微型杂志红遍了大江南北。


客观地说,经济社会重理轻文,也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要想“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得先“学好数理化”,这本身便对人们提出了颇高的要求,凡是没有真材实料的人必定不敢“走遍天下”。因此,这个口号值得提倡和发扬。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这句口号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口号。这典型地体现出当前社会的一大顽疾:实力并非第一位,而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换言之,我们国家正进入到了一个严重“拼爹”的时代。


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毋庸置疑,这样的口号只有可能出现在贫困地区。而事实上,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到现在为止,我们总是能在偏远农村的残垣断壁上发现诸如“不读完初中,不外出打工”、“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等切合当地村民生活的大字口号。这一方面体现出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其实更反映了穷人孩子无法正常接受教育的实际状况。


在教育产业化的今天,尽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扩大,但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无疑是杯水车薪。也就是说,当国家不能完全负担起民众受教育的重任时,这个重担还得撂给老百姓自己。那么,如何保证那些穷苦老百姓积极支持教育呢?显然,“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非常具有诱惑力和煽动性,它把家长们推到了一座道德和责任的悬崖上。一则提醒任何穷苦家长除了教育之路别无它路,二则任何家长穷了教育和苦了孩子都必将背上道德的骂名。


于是乎,很多贫穷家庭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地供孩子读书,而受教育的结果却并不一定让人满意。有些穷人的孩子因为很少受苦,也就变得不太能吃苦,甚而在安逸享受方面比那些富家子弟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穷人的孩子则因为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不得不回到起点,十几年所受的教育犹如竹篮打水一场空。由此而言,这样的口号缺少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老一代教育家陈鹤琴提出这句口号的本意,绝不像我们现在一些领导所理解的那样死板和刻薄,其意在强调教育者对孩子应有的责任和信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可以说,这句口号的真理性就在于: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要对任何一个学生轻言放弃。换言之,这句话适合于教育工作者的自律,而不可用于评价教育工作者。


然而,现在有不少领导和家长常用这句话来批评和指责老师,似乎学生没教好,一则领导没有丝毫责任,二则学生没有半点过错,三则社会和家长也没有一毛关系。其实,他们的潜台词是:老师无能。实际上,千人千样,学生自然也有差别,这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朽木”可雕,那是因为他遇到了对的人而不是会教的老师;有些“朽木不可雕”,那些因为材质有限,就好像猪鼻子里插大葱,仍然成不了大象一样。


全国著名教育工作者李镇西曾评论过这句口号,“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诚然如此,任何以学生成功个例来高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做法,鼓舞性则有之,实际操作则未必可行。


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时下,这个口号正受到人们的热捧,甚至不少的领导和家长将之奉为圭臬,更以此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标准和行动指南。关注学生、重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精神。毕竟,那些还是孩子的学生们代表了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是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梦实现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中国父母的一切。


但是,理想可以很丰满,而现实也会很骨感。三个一切的口号虽然动听、感人,却在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难题。“为了一切学生”是应当做的;而“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便过于含糊其词、笼统草率,实难做到。若强力推行,必然将原本善意的引导变成可怕的误导,变成一种忽悠与矫情。


既然学生如此重要,那么为何只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将之视为“一切”,而其他人则可以置身事外?这是否也是一种社会的偏见与傲慢?尤其是在教育越来越商品化和功利化的今天,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和坚守教育第一线已难能可贵。如果此时还有谁在高喊三个“一切”的口号,那么他的呐喊声必然孤独和苍白。


(网文转载 版权属于原始作者)

推荐阅读:《图说城乡教育差距,很心酸!》 点 [ 阅读原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