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杨绛去世,你们在朋友圈又一次“如丧科比”

2016-05-26 Ximengspace

提示戳标题下Ximengspace免费订阅

rgba(61, 85, 170, 1)

作者:杨时旸 来源:涨姿势

color: rgb(255, 255, 238)

杨绛去世的消息爆出之后,我不怀好意地刷了一下朋友圈,想检视一下自己交友不慎到了什么程度。果然,一分钟之内,不再有其他任何内容,连平时价值观相悖的人们都放下了一切芥蒂,默契地共同缅怀杨绛。这群人都是“朋友圈艺人”,有着强烈的表演性人格。


事物的发展秉持着朋友圈特有的螺旋下降:从悲痛开始,以鸡汤结束。第一波,是杨绛的各种照片,配以双手合十的emoji,即便出品方说多次强调那是个击掌的表情,但人们仍然认为这个图标最适合寄托哀思;紧接着第二波攻势开始了,大家开始转发各大新闻客户端从传统媒体盗窃而来的文章链接,配以什么“再无生离和死别”、“尊严和信仰”、“我们仨天上团圆”云云,被《知音》养育长大的一代人,还能奢望点什么呢?


第三波,开始努力联系自己,翻找出杨绛的书,通常只有精装本的《我们仨》,以审慎的角度倾斜着摆放在靠近窗边的小桌上,配以一杯茶或者咖啡,再露出半束素淡的花朵,重要的是,不发任何文字,注意!决不能发任何文字。留白,很重要。第四波大杀器汹涌而至,剿灭了小清新的孤芳自赏,一切开始毫无悬念地演变成鸡汤的变体,以及已经内化的不自知的直男癌幻想,文章的题目都变成了什么“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摘自杨绛百岁感言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这个午后,所有人都摆出一副泪眼低垂,又最终含泪微笑,望向远方的样子,在九宫格的图片方阵里,以一张端庄的黑白相片作为前阵,以一张夕阳下的云卷云舒为收尾。完美地结束了这一天朋友圈秀情怀,卖初心的任务量。就此可以怀揣着淡淡的哀愁,等待着下班打卡之后,挤上反人类的一号线,滚回远郊的经济适用房。


我看着这些朋友圈,一直不可遏制地脑补着各种画面,这帮人看到杨绛去世的消息之后,在溽热的格子间里,从烦闷无聊、昏昏欲睡的工作中猛然惊醒,打开百度搜索框,用搜狗输入法填进杨绛二字,在图片一栏中努力搜寻适合的照片以及刚刚被各大门户发出的摘抄而来的纪念文章。


反复对比斟酌把哪张照片放进朋友圈才更能表达自我对杨绛的熟稔,以不至于露怯。想象着这个过程,有点心酸,又有点恶趣味的快慰。这群人平时发自拍时的状态也差不多如此,看似大大咧咧地随意一瞥,但背后满是心机。


那些平日里张口屌丝闭口撕逼的人们,这个时候突然间变成了娇羞又含蓄的民国闺秀和才子,突然间就能毫无痕迹地转换话语体 系,自然而然地在杨绛的名字之后加上“先生”二字,如同平日里都一直穿着旗袍和长衫那样,缓慢的走路,颇有教养的样子。


我们可以打赌,这些人基本上没人读过什么杨绛,最多,就只知道《我们仨》,以及钱钟书的名字。知道杨绛,不过是从那些歌颂和神话的新闻中所得到的只言片语,顺从着同辈压力和文化惯性,附和着风雅。他们对于这些学者研究的知识毫无兴趣,知晓的不过都是他们生活的花边。说真的,我们何德何能,有谁敢说自己明白《管锥编》到底是个神马鬼?有谁能说出杨绛在壮年时代到底做出了哪些著作?


你们所知道的不就是钱钟书闲的没事随便写的那本《围城》吗?而你看《围城》,多半看的还是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即便如此,最后唯一记得的,不也就是那句,“婚姻像围城,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吗?这句大众哲学加《青年文摘》体的格言,被单身狗、遭逼婚青年、困于婚姻中的窒息中年们当做信条或者武器,经常性地晾晒之后,感慨,这不愧是大家,多么透彻的领悟!


难道钱钟书一辈子就因为写了这一句鸡汤而名垂千古的吗?至于杨绛,这帮人就更知之甚少了,只能说出来当年钱钟书被人贴大字报时,杨绛鸣冤叫屈的桥段,以及一家人如何相濡以沫云云,好像杨绛就是一个特别懂得处理夫妻关系的家庭妇女。


真是太诡异了,杨绛多年来再未露面,她写作的那些东西和当下的生活距离遥远,她的去世怎么可能让你感到“怀念”呢?这无非就是一种表演,表演自己有柔软的初心尚存,表演自己是受过良好的美学教养,表演自己虽然生活在粗鄙的当下,但在苟且的现实中,一直寄望着远方和田野。


这群人有理有据有节,有步骤有计划有分工地将杨绛的一生,简单粗暴地归纳进资深鸡汤作者,兼温厚淑德又自强不息的贤妻良母框架。因为,这几乎是这群人想象力的极限了。他们根本不是怀念杨绛,只是用对她的纪念来装点自己。


这群人好像每天都处于感动、气愤、不敢相信,之类的极端的情绪之中。找准机会用一切突发事件和各种匪夷所思的纪念日凸显自己的存在。他们是杨绛一生的铁粉,而同时当然也被钱钟书的才华折服;不久之前,他们刚刚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王小波的门下走狗”;在那之前,又在朋友圈挂上涅槃乐队的歌,泪流满面地纪念科特-柯本,声称自己终于懂得了什么叫“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而过不了多久,你会发现,他们又成了NBA的狂热球迷,科比的退役让他们觉得“一个时代结束了”;


几天后,他们又成了国粹的捍卫者,再梅葆玖去世的当口,表示“不敢相信”;又过了一阵,面对制片人方励的下跪,他们再度泪流满面,叫嚷着“黄河岸边绝对不能没了唢呐!”,同样是这群人,春晚的时候,大规模呼唤六小龄童,即便从未读过《西游记》的原著;每年春天,他们固定要为海子垂泪,即便只会背诵锄禾日当午;他们自己意淫着韩国欧巴喊老公,却非在朋友圈里声称自己艳羡《北西2》中那些矫情的书信往来式的爱情……


这些人活得好辛苦。像黑猫警长一样机警地侦察着一切,努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自己表演情怀的事端。


这或许和我们的文化教育习惯有关。我们的教育一直并不支持个人选择的兴趣,而乐于规定一种集体性的毫无,最终,这沦为了一种表浅的表演系统,让人们叶公好龙地表演高雅。但其实,我们从未真的走进任何一个领域的核心。
朋友圈中,有几个人一直安之若素,谁来了谁走了,都和他们无关,他们分享一些看起来自己真的喜欢的事和有趣的事,有时,会看到他们针对某些事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无论风暴来临,还是春风沐雨,他们都有自己的步调,从不吵嚷,从不表演。这些人真是朋友圈的一缕清风。


延伸阅读: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钟书与杨绛伉俪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女儿钱瑷和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她竟然一滴眼泪都没有。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不久之后,杨绛开始写《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详尽地记录着他们仨相处的时光。


与外界不多接触的她,早就借翻译兰德的诗,写下了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我们仨》


钱钟书和杨绛同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结婚,恩爱60多年。学者夏志清说:“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界再没有一对像他俩这样才华高而作品精、晚年同享盛名的幸福夫妻了。”


杨绛和钱钟书更像是一对天作之合。杨绛撰写《我们仨》,回忆与钱钟书的美好时光。从相识到去英国留学再到钱去世,杨绛大小巨细记载着那些走过的日子。


杨绛回忆:钟书也爱玩,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文字游戏。满嘴胡说打趣,还随口胡诌歪诗。他曾有一首赠向达的打油长诗。头两句形容向达“外貌死的路(still),内心生的门(sentimental)”--全诗都是胡说八道,他俩都笑得捧腹。向达说钟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


能和钱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钱钟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钟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我们仨》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我们仨》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我们仨》



杨绛先生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杨绛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上世纪40年代初,本名杨季康的杨绛在上海开始以“杨绛”为笔名写剧本。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韧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越碎,磨得越细,香的愈浓烈。--《杨绛散文集》



新婚的钱钟书和杨绛搭乘邮轮赴英留学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将饮茶》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仨》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洗澡》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将饮茶》




在大的时代里,个人正如一叶扁舟,唯有随波逐流,偶尔的讽刺、同情,但人也只能平静地一步步走向坟墓而已。命运于此,并不是一个悲剧,不过是巨大的讽刺。--《干校六记》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备回家。--《走在人生边上》


图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加点料(戳开即看)

杨绛与钱钟书的故事,世间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此!

 

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大怒时睡觉;

 

不走鸡汤路线的公益广告,给你一点痛和思考!

提示:最下方广告是腾讯公司投放,若您看到此处,请顺手点击一下(若不喜欢可点开即关),这是对小站的最大支持。谢谢您。(*^_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