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4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看懂五个小故事,你就清楚当下中国股市和经济状况

2015-12-11 戏梦空间

提示戳标题下Ximengspace免费订阅

Ximengspace

作者:朱振鑫 来源:聊股(liaogu178)

Ximengspace

十年前,有人跟你说,中国经济会掉到7%,大部分人一定觉得你疯了!

现在,你跟别人说,未来十年会掉到5%-6%,还是会有很多人不相信!

从下面五个易懂的小故事,读懂中国当今的经济形势,了解股市未来的走向。

故事一

老龄化


如何计算GDP


假设有腊肉国和鲜肉国两个经济体,鲜肉国每年生产200斤的粮食,自己吃100斤,剩下100斤。腊肉国没有生产能力,只能拿储蓄的粮食券每年从鲜肉国购买100斤粮食。


问题来了,腊肉国和鲜肉国各创造了多少GDP?鲜肉国的GDP是200,而腊肉国的GDP是负100.


GDP的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国内,二是生产。


只有在本国生产的产品算本国GDP,不管它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被消费掉,而在外国生产的产品只能算外国的GDP,即便它是在本国被消费的也不能算本国GDP。




中国过去是典型的“鲜肉国”


我们最不缺的就是“鲜肉”,也就是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2003到2013年间,中国的“鲜肉”人口以每年近10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十年累计增加了9000万以上。2013年,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0.06亿,相当于总人口的74%,经济增速自然比较快。


但2013年之后,中国正在慢慢从“鲜肉国”变成“腊肉国”,随之而来的经济减速是自然现象,很难逆转。


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人,尤其是15-24岁的“小鲜肉”减少最快,近三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10-59岁人口,就是五年之后的劳动力适龄人口,也已经从2012年开始进入净减少(近三年已经累计减少1345万),这意味着未来5年劳动力的净减少将显著加大,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2012年+5年)。


劳动力适龄人口减少的主因是计划生育的影响,导致新形成的年轻劳动力减少。中国在90年代之后新生人口大幅下降,20年之后,自然造成了20多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虽然政府放开了二胎,但从单独二胎过去一年的效果看,生育率的下滑也很难逆转。


结论

随着劳动力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占比的上升,中国将逐步的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自然的下滑,经济结构也会出现自然的调整:投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工业占比下降,服务业占比上升。


故事二

去库存


去库存的过程是怎样的?


还是刚才鲜肉国和腊肉国的故事,我们换个假设。鲜肉国100个年轻人还是生产了200斤粮食,他们自己吃了100斤,但不同的是,腊肉国的老人中有50位突然失踪了,现在只剩下50位老人,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只需要50斤粮食,于是鲜肉国卖给腊肉国50斤之后,还剩下了50斤。这一年两国的GDP分别是多少?腊肉国少进口了50,GDP变成了负50。鲜肉国的GDP还是200,但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是消费100+净出口100,现在变成了消费100+净出口50+库存50。


时间来到第二年。假设腊肉国还是净进口50斤,鲜肉国一算计,今年自己和腊肉国的需求加起来就150斤,再加上去年还留存了50斤,所以今年只需生产100斤就够了。于是,鲜肉国一共生产100斤粮食,全部用于本国居民的消费。库存的50斤粮食则全部卖给腊肉国。


这个过程就叫去库存,这对GDP有什么影响呢?


腊肉国的GDP没有变化,而鲜肉国的GDP下降到了100。也就是说,虽然两国加起来还是消费了150斤,但其中有50斤是第一年留下的库存,这部分在第一年已经计入GDP,不能再算第二年的GDP。




房地产几乎透支两亿人的住房需求


中国现在就是库存压顶,只要这个包袱甩不掉,就不要谈短期经济的见底。去库存得从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行业——房地产开始。2013年之后房地产需求大幅下降,而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投资还在不断竣工。目前待售面积达到创纪录的6.6亿平米,在建面积超过50亿平米,按照人均30多平米的标准,这几乎透支了两亿人的需求。


结果显而易见:今年没有哪个房地产商敢再继续生产房子,于是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目前已经低于销售增速。但由于前几年开工的项目还在不断竣工,今年房地产反而在被动加库存。2016年去库存压力比今年更大,房地产投资大概率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


传统中上游库存严重


过去十年的支柱产业都背着库存的包袱,其中相当一部分产业甚至还没有开始去库存,最典型的就是传统的中上游产业。以煤炭为代表的原材料存销比10月为0.50,是危机以来的高位,且8月以来上行明显,目前每月仍旧有2000万吨左右的过剩产量。


中游来看,钢铁总存销比年中以来明显下行,主要受益于房地产销售好转带动新开工止跌,但依然处于较高位,库存细分来看,钢贸商库存虽然已经从过去5年的1475万吨下降到1000万吨左右,但钢厂库存还在持续增加,去库存还没有开始。


结论

上中下游产业的去库存都没有实质进展,中国起码在2016年还甩不掉库存的包袱,即便总需求不会再恶化,我们也必须为了去库存而减产,这个过程必然导致经济继续下行。


故事三

去产能


什么叫去产能?


在第二个故事中,鲜肉国有50个年轻人没有工作,但鲜肉国还是借给了他们50斤粮食,因为他们预期第三年腊肉国的50位老人会再回来,到时候这50个人就又可以开工了。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传来消息,该国的50位老人已经确认去了另一个叫天堂的世界,再也不会回来了,需求永远不会回到100斤。鲜肉国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把空闲的年轻人永远辞退,这个过程就是去产能。


如果需求下降是短期的,那么去库存就不需要去产能,只需要暂时的停产。而如果需求下降是长期的,那么去库存就必须要伴随着去产能,这个过程中鲜肉国的产量(GDP)自然是下降的。


库存变化=新增产量—市场销量


当需求不变或下行时,如果不缩减产能,库存就会加速增加。中国这几年之所以库存还没有去化,核心原因就是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还没有缩减,甚至有一部分还在扩张。因为2010年、2012年的两轮政策刺激,需求端的确出现了短期抬头迹象,产能也随之再度扩张。但当需求重新被打回原形的时候,更多的产能和更少的需求一起把库存推向了天际。


以典型的钢铁产业为例,2014年中国的粗钢产量达到8亿吨,几乎占全球的一半。随后的美国、日本、印度、韩国的粗钢产量仅相当于中国的10%、13%、9%和11%,而这几个国家的人口仅分别相当于中国的23%、9%、4%和95%,GDP却相当于中国的168%、44%、14%和20%。换句话说,在同样的人口和GDP水平下,中国的钢铁产量远远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来自本该去掉的过剩产能。


为什么需求一直这么差,产能还一直去不掉呢?这就是现实和假设的不同,鲜肉国可以随意的清理过剩产能,但现实中不可能如此随意,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


结论

中国的产能过剩还很严重,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去产能面临很多现实的阻碍。这导致去产能的周期可能会非常长,相应的去库存和经济下行周期也会拉长。


故事四

全球再平衡


什么叫做全球再平衡


假设腊肉国又新迁来了50位老人。这样一来,腊肉国的需求又恢复到100斤,鲜肉国的库存也在前一年消化完毕,鲜肉国在第三年的GDP将重新恢复到200斤,其中100斤自己消费,100斤出口给腊肉国。为什么鲜肉国没有去产能也能实现复苏呢?很简单,因为从天而降了50斤的新需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解决产能过剩不是只有关闭产能一条路,还可以找到新的外部需求来把过剩的产能消化掉。中国经济在90年代末能够快速的摆脱产能过剩,除了和当时朱镕基总理的去产能措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因为我们在2001年加入了WTO,一下子打进了很多新市场,这些市场就相当于腊肉国新来的50位老人。


全球再平衡面临的威胁


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出口一年比一年差,2015年到目前为止是负增长,中国经济也不可能靠外需吃掉过剩产能。现在新增市场已经基本饱和,而存量市场还面临全球再平衡的威胁。


一方面是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威胁,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的多。


另一方面是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威胁,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人力成本是我们的几倍,但如果考虑到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税收成本,再考虑到技术上的差距,我们的优势也在逐步缩小。这给深陷衰退泥潭的发达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契机,于是连欧美国家都开始重点支持制造业出口。TPP也好,TTIP也好,都是全球再平衡的武器。中国虽然也有自己的武器,比如一带一路和RCEP,但最多也只能打个平手,很难有大的收获。


结论

在全球再平衡的挤压之下,中国很难像90年代末那样通过开拓新的“腊肉国”来消化过剩产能。


故事五

改革创新


什么是倒逼改革?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还是确认50位老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这样两国的总需求加起来还是只有150斤。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变化,鲜肉国就会把产量也相应的缩小到150斤,导致经济出现衰退,同时25个最懒惰的年轻人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


照理说,鲜肉国应该把这25个人永远驱逐出国(因为已经确认需求不会再反弹),但现在鲜肉国的首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不驱逐这25个年轻人,而且只要他们能想办法把消失的50斤需求弥补回来,就依然让他们参与生产,但如果做不到,就会像上一个故事那样成为去产能的牺牲品。如此一来,本来好吃懒做的25个人突然活跃起来,开始想方设法的创造新需求,这就是倒逼改革。


这25个人发现天气越来越冷,大家都有取暖的需求,于是提议生产50斤粮食改作燃料,供大家烧火取暖,这就是创新和转型。创新转型的好处显而易见:鲜肉国的产量又可以重新恢复到200斤,其中50斤卖给腊肉国,100斤鲜肉国自己吃掉,另外50斤则改作燃料用于取暖。大家既都吃上了粮食,又过上了更暖和的日子,社会福利水平大幅提高。


中国是一个有数量没质量的创新大国


中国除了通过改革和转型创造新需求别无他路,但目前中国的制度和技术水平仍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表面上看,中国似乎是一个创新大国。根据OECD的统计,中国R&D支出的绝对额已经超过日本,占GDP的比率也已上升到2.1%,和OECD国家2.4%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超过欧盟28国1.9%的平均水平。我们的专利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也都是全球第一。


但事实上,中国只是一个有“数量”的创新大国,而并不是一个有“质量”的创新强国,现在缺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国际上通常认为三方专利数能更准确的衡量一国的创新水平,而中国在这一指标上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根据OECD的统计,中国的三方专利数量仅占全球的3.3%,日本美国德国韩国法国分别是我们的9倍、8.2倍、3.1倍、1.8倍和1.4倍,而他们所花的R&D支出仅相当于中国的48%、136%、30%、20%、16%。和我们专利数量差不多的是英国,而英国只有6000万人口,R&D支出也仅相当于我们的12%。


要想创新转型,必须先改革


为什么我们花了更多的人和钱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这就涉及到制度。就像前面故事所讲的,那25个年轻人之所以发奋图强,是因为有充分的激励机制:如果创新成功,就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而如果创新失败,就只能拍屁股走人。所以,要想创新转型,必须先改革。


对中国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科研人才被束缚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体制内,当干多干少都一样,甚至干了有风险,不干没风险的时候,谁还有心思去创新呢?要创新,必须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为主,这一点从来没有例外。


当我们把所有的故事串联起来,会发现以下几个结论:


长期来看,经济增速的底部一定不是7%,因为老龄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尤其是2017年之后,劳动力人口下降的压力将明显加大。从国际经验看,未来十年的增长中枢将下移到6%甚至5%。


短期来看,经济下行在2016年还将继续,因为去库存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去产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房地产作为过去几年最火爆的产业,也是库存和产能压力最大的产业,可以作为观测经济见底的风向标:如果地产投资没有见底,就不要轻言经济企稳。


去产能之所以比90年代要慢,是因为全球化的故事变成了全球再平衡,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威胁让中国的出口腹背受敌,很难靠外需消化过剩产能,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能输出只能对冲,很难逆转。


外外需指望不上,产能又在社会阻力之下无法出清,未来中国的去产能就只剩下一条路:改革和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基础,如果不能通过改革激活人的潜力,创新无从谈起。


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将是人口老龄化和改革创新的赛跑,如果前者更快,中国的增长中枢可能会像日本那样跌到5%,而如果后者更快,中国的增长中枢或许能像韩国那样维持在6%以上。


2016年将是中国艰难的一年


2016年是中国经济持续探底的一年。一方面很多宏观经济指标将出现进一步的回落,另一方面很多微观指标可能会出现全面的变异,使经济探底的深度和持续的时间出现超预期的变化。


必须明确的是,本轮中国经济的底部是多种周期性力量合力的产物。


1、2016年世界经济难以摆脱2015年的低迷状态。


一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常态化、中国进口需求的进一步回落、国际大宗商品的持续下滑以及全球制造业前期错配带来的深层次问题的显化,都决定了2016年新兴经济体的动荡将超越以往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各类波动。


二是各类地缘政治的超预期冲击可能导致欧洲经济复苏的夭折。


三是全球投资收缩和贸易收缩并没有结束,世界宏观经济不仅缺乏统一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缺乏经济反弹的增长基础和中期繁荣的基本面支撑。


四是世界危机的传递规律决定了本轮危机从金融到实体、从中心到外围的传递并没有结束,新兴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刚刚开始。


因此,世界经济不仅面临总体性的持续低迷,同时还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这决定了中国不仅将面临世界贸易收缩带来的持续冲击,同时还面临全球资本异动带来的冲击。中国经济难以在世界经济探底之前成功实现周期逆转。


2、中国的存量调整尚未实质性地展开,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剩产能没有全面退出。


作为资金黑洞的各类僵尸企业依然普遍存在,高负债的国有企业在滚雪球效应的作用下依然是各类资金投放的焦点……因此,2016年全面启动的供给侧存量调整政策将决定存量运行的底部和反弹的时点。存量经济的底部不现,总体经济的底部就不会到来。


3、过高的库存和过度的区域分化导致中国房地产周期调整比以往要漫长,并存在复苏夭折的风险。


2016年房地产全面复苏的预期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但即将出台的存量房地产库存政策将大幅度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并提前实现房地产投资增速的逆转。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不逆转就难以实现短期的经济企稳。


4、增量调整在近几年持续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收效,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力的培育需要较长的周期,难以在近期完全填补传统力量转型的缺口。2016年持续加码的增量调整,一方面面临政府财政支出的约束,另一方面也面临过度扶持带来的泡沫化风险。


5、债务周期是决定本轮中国经济周期的最直接力量。


2015年6-7月的大股灾加速了中国债务率的上扬,2016年中国IPO的全面重启、地方债务的加速置换以及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处置将直接决定中国债务周期运行的状况。债务困局不打破,吸金黑洞不消除,中国宏观经济中高速的良性运行机制就难以出现。


6、新一轮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的缺乏是经济持续回落的深层次核心原因。2016年大改革与大调整的再定位是否能够构建出新一轮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是中国宏观经济能够实现触底反弹的关键。


END

图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实属无意,请联系删除


图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荐号,你懂的 ↓↓↓

Ximengspace 一本精美的微信杂志

微信:hanxiao7726 QQ:120934119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