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在恶的互害中活着

2016-04-02 戏梦空间

提示戳标题下Ximengspace免费订阅

rgba(210, 100, 30, 1)

作者: 西木  来源:西木1984

Ximengspace

 

前几日的问-题-疫-苗事件,在权力的傲慢、民众的淡漠和文人们的相轻中,便渐渐地成了那无用的记忆,被丢弃进那昔日的淡忘中了。我们现在的社会,实在是个万花筒般的社会,有太多的惊奇和愤怒,我们是万不可在一件事情上做出认真地的探究的。

 

我这般说,自是有我的证据。倘若我们是个认真且耐心的民族,那么有许多的教训就不会一再重演。大的历史的教训自可不去理会,那实在是说不尽也道不明的。单就拿与我们切身相关的教训来说,比如那食品和药物的安全问题,就足以证明我们实在是个健忘与冷漠的社会。

 

问-题-疫-苗并非第一次出现,据说几年前就有几个勇敢的媒体人曝光了疫-苗-问-题,只是几人谔谔,实在难抵众人的沉默。这次的疫-苗-问-题及其责任人便在这些勇士的不幸与众人的健忘中安然过关。

 

我并不敢断言,这两次的疫-苗-问-题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后者是否是前者的延续和升级。但我以为,这问题的背后,却有着相似的产生的逻辑。

 

这逻辑大约也是我们中国许多问题的症结,不论是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建筑质量问题,不论是山西的黑砖窑,还是山东拆迁死人事件,不论是天-津-港-爆-炸事件,还是各种环境事件,都不可避免地在这逻辑的演化下,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恶。

 

多数时候,当“恶行”发生时,我们总认为只是别人在作恶,自己从来没有,便安心于恶的大行其道。甚至,我们有时候还为这恶的施行做了顺水人情,睁一眼闭一眼,随便一抬手一放手——倘若有人责问起,便伸直了脖子说,我顶多只能说是没有摸着良心做好人。 于是,许多的恶便这样堂而皇之地发生了。 

 

但我总以为,在一个“恶行”当道的社会里,是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的。这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圈套,套来套去,总会把厄运套到自己头上。就仿若在大风中向窗外吐一口痰,总会被大风吹回到自己脸上,我们的所做的或所纵容的每一点“恶”,也总会像迎风吐痰一样,最终重新套回到我们的身上。

 

比如,那些在食品或药品中下毒的人,他们一方面下毒,一方面也中别人的毒。大家都在互害,没有赢家,没有获利者。就是那些在贩卖添加剂中获利的人,其实也难逃被毒害,因为,这样的风气一旦蔓延开来,有毒的食品和药品,将无孔不入,无所不在,防不胜防。

 

当然,我们要怀有希望地认为,有些人未必完全丧失了良知,也知道这样做,别人吃了,会对身体不利。可是,在这恶的现实面前,很多人即使明白了这互害社会的实质,甚至自己和家人也深受其害,但只要未被发现,还是惯性地去害人。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过去的乡土社会、熟人社会,而今变成了消费社会、陌生人社会,人们不再受乡规民约的制约,又加上我们的体制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潜规则运行的,无论是民间或经济领域还是政治空间,人民的德性严重缺失了。

 

加之我们生活在这社会里,人的尊严往往受伤最重,并没有坦然幸福的心情相伴,委屈、压抑、不平衡,却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所以,当人情缺失、法规松弛时,“作恶”又能让自己变得更方便、更有利时,向“恶”便成了多数人的选择,他们也就欣然接受了这样的“恶”。

 

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理由。但我向来以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对于人的约束,制度的作用要远远大于道德的制约的。西谚有言:好的制度造就好的人性,坏的制度造就坏的人性。便是这论断最好的佐证。

 

由此,我们的政府,作为社会的监管者和守夜人,一方面自己下场,扰乱社会规则。一方面却严重失职,不做监守。这样的行为,实在是致使我们这个互害社会的肇始之源。

 

比如,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添加三聚氰胺的厂家,负责人被免职,厂家破产。但给厂家发放合格证书,乃至免检证书的监管部门,却安然无恙。同样,在两次问题疫苗事件中,我们只见替罪的勇士和“奸商”,却不见“不为”的官员受责。

 

如此,权力,成了安全牟利的工具。权力者自是想尽办法一手以权力挣钱,一手以权力作为威胁,这便让民众有了“上行下效”的模范,造成了社会、市场环境的恶劣循环。我们的民众要想在社会或市场中安心的生活或生产,便只能往歪道上想,在歪门邪道上做文章。

 

什么样的社会孕育了什么样的人民,什么样的人民也造就什么样的社会。我以为,这专制的政治是无法培养出高尚、无私的人民的,只会塑造同它一样贪婪、自私且蛮横的人性。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一种环境下生存,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广阔的视野跳出这恶的循环来审视其中的是非,就无法令自己不受这恶的熏染。

 

但实际上,很多人不仅不惧怕被熏染,还唯恐不被熏染。他们甚至以为,这恶的熏染得越多,就代表适应能力越强,越容易让自己过得更好。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倘若如此,我们便只能在这种恶的互害中苟且地活着。 


图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加点料(戳开即见)

我们都生活在“棉被”里(必读好文);

 

互害生态链,害人终害己!

 

乡镇精准扶贫真相与反思;

提示:最下方广告是腾讯公司投放,若您看到此处,请顺手点击一下(若不喜欢可点开即关),这是对小站的最大支持。谢谢您。(*^_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