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清华女神,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辞职了
薄公子低调成台湾女婿 23日已在台举办婚礼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你手放哪呢,出生啊
故宫蛇年限定款藏书票,错过再等12年!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在越秀丨写校歌,逛六榕寺,饮早茶......郭沫若在越秀这样度过
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广州越秀发布
2022-05-04
收录于合集 #名人在越秀
8个
1926年3月
一艘从上海驶来广州的轮船上
一位青年正在凭栏吟咏诗歌——
“啊,已经着了火的枯原呀,
不知要燃到几时!”
这位青年便是郭沫若
他同郁达夫、王独清等人一起
满怀憧憬地踏入大革命根据地广州
郭沫若南下广州的缘由
就是来广东大学(今鲁迅纪念馆)
担任文科学长
在这里,他满怀文学理想
也充满革命的斗志
今天,“名人在越秀”要带你
重游大文豪郭沫若的足迹
在越秀这些经典地标
到底留下了他怎样的故事?
在此前的“名人在越秀”中
我们曾介绍过这幢明黄色的钟楼
它就是今广州鲁迅纪念馆
也是国立中山大学旧址
1927年,鲁迅曾在这里
担任过文科学长
而郭沫若比鲁迅更早来这里任职
当时这里还是广东大学
即国立中山大学前身
郭沫若的到来
不仅促进了文科的革新
还为后来的国立中山大学
做出了许多贡献
郭沫若一上任
就推出“文科整顿计划”:
学生可自由选课,推行文科革新
虽然这遭到了其他老师的反对
不过最终因为学生们的支持得以推进
不知道今天的中大学子
是否还记得这句歌词:
“中原之中中山大,扶植桃李满天下,
博审慎明还笃行......”
郭沫若作词的中山大学第一首校歌
是否有些亲切熟悉呢?
这是郭沫若为中山大学写的
第一首校歌
在这里,郭沫若还写了许多文章
其中一篇便是《我来广东的志望》
“总之我们要改造中国的局面,
非国民革命的策源地广东不能担当;
我们要革新中国的文化,
也非在国民革命的空气中所酝酿的
珠江文化不能为力。”
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郭沫若在广东大学任职的几个月后
可能发现了自己的从政才华
开始从浪漫的文人转向实际的政务工作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即
在中山四路42号这座红墙黄瓦的院落里
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讲所如期开办
适应北伐战争的发展,培养各地农运干部
郭沫若也应邀来这里作报告、演讲
1926年7月9日
十万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
郭沫若舍去了每月薪俸
三百六十元的文科学长职位
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
一个怀抱着文学梦想先进知识分子
变成了一个革命战士
革命广场旧址
在郭沫若任教的广东大学旁边
也就是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当年是充满了革命激情的国民革命军
誓师北伐之地——革命广场旧址
这里,见证了郭沫若投笔从戎的决心
创造社成员(左起:王独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
在新文化运动早期
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
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共同创立了
文学团体创造社
郭沫若来到广州以后
创造社的骨干成员几乎到齐了
这燃起了文学青年们希望与激情
他们甚至争先恐后来一睹偶像面影
郭沫若的到来
为广州文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926年4月中旬
郭沫若等人组建了
创造社出版部广州分部
昌兴街42号住宅楼现内部景观
4月16日,《创造月刊》刊登了
《创造社出版部广州分部成立启事》:
“本分部已经组织就绪,
营业地址已择定广州昌兴新街四十二号。”
广州分部刚营业时
书籍十分有限,仅有两百本
《洪水》和《创造月刊》
但并不影响文学青年们对它的热爱
这里时他们追求进步、大放光彩的地方
这里的营业额也很好
平均每日都有七八百元的收入
北园酒家
新中国成立后
郭沫若也多次来到广州
上世纪60年代
他出国赴越南访问途经广州时
就曾来到北园酒家饮早茶
吃过美味的茶点
享受了热情周到的服务
郭沫若兴致来了,即席挥毫
“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
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
六榕寺花塔
郭沫若还游览了越秀许多景点
他参观烈士陵园、逛六榕寺
还为此留下《红花岗》《六榕寺》等作品
流花商圈
郭沫若在越秀许多地标留下了墨迹
这还包括广交会流花路展馆题字
1974年4月
广交会“搬家”到流花路117号
流花路展馆正式建成
在1号展馆上,那金碧辉煌的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几个大字
就是郭沫若所题的
如今,距离郭沫若第一次来广州
已经过去了95年
徜徉在广州鲁迅纪念馆
以及昌兴街、农讲所等地
遥想那位文学青年在广州的革命故事
仍然撼动人心
----------- 推荐阅读✔ -------------
部分来源:羊城晚报
摄影:钟涌、胡强明
编辑:吴乐思
校对:贺惠
责编:翟晓雪
编审:刘荣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